微专题二
温馨寄语
对于考试来说,答题无疑是最重要的。
题再规范
经过长时间的做题训练,
想必你在答题方面已有丰富经验了。
不过,从考前这个角度说,进行一些答题训练十分必要。下面这些内容将为你提供答题规范和基本方法的指导和帮助。
答题基本要求——规范、清晰
一、规范
回答问题时要按题目要求,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不可随意作答。诸如分点要求等显性要求要保证满足。(一)答题不规范之矫正
答题不规范的现象主要有不按题目要求答题、答题层次不清。1.“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答案
借代,夸张。(0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
(面)要求、字数
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点拨
违反题干只答一种的要求,答出了两种。
(4分)
2.诗以“微风”开头,并贯穿全篇,请对此作出说明。
答案
“微风”照应了题目,诗人坐在窗口,听着风吹的声音,希望风可以把友人带来,寄托了作者对友人
的思念。(0分)
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点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视题干“贯穿全篇”的指令,不对全篇逐联分析,写了一些大而无当、离题万里的话。
(2分)
(0分)
3.分别概括这首诗颔联和颈联的内容。
答案
吴宫的花草长在小河边,晋代的衣服成了古墓。几座山在青天外,水中有白鹭的影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点拨
题干要求“概括”,答案成了翻译。
(6分)
4.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
托物言志,借对都江堰的称颂,表达了对上善若水的文化精髓的称颂。反问、设问,突出强调了都江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②修辞手法是局部用的,题干
堰的原生态是生命之泉。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点拨
①不会利用题干潜在提示,未答出“议论和抒情相结合”而白丢
问的是全文,答非所问。
5.本文用不少笔墨写牛,这对环境描写和人物刻画各有什么作用?
答案
写牛的胆怯,衬托了峡谷的险恶,反衬了汉子们的勇敢。
(6分) (3分)
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点拨
除丢掉一个要点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外,该答案本该得
1分,可惜。
(6分)
4分,可是因违反答案指令(“各”),把本该分开作答的问
题搅在一起,纠缠不清,扣去
6.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
答案
冰: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孤傲自信,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视金钱如粪土,放弃取悦个人
(0分)
的画展。炭:对绘画执著与痴迷,率真,历经苦难,热爱生活。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点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明题意“同炉”,答的“冰”是“冰”,“炭”是“炭”。
7.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异类的存在不仅正常而且必需”,为什么?
答案
说明了异类存在的重要性以及带来的正面影响。
(3分)
(6分)
从规范角度分析失分原因:点拨
_
题目实际上是两问:①为什么“正常”,②为什么“必需”。答案只答了第②问。
(二)常见常用的规范要求
1.有效组织语言。
(1)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子,选取适宜的角度作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练、流畅而切合要求的答案。
(2)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答案中涉及的关键词语、句子往往就在原文中,应抓住这些重要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如果弃文中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语言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
(3)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解答时首先要整合文中相关信息,
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
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它们转换成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
(4)最好在草稿上列出答案要点,并反复推敲,仔细润色,再将答案写到答卷上,力求答案内容完美,书面整洁,以便获得较好的“印象分”。
2.能尽量用术语答题。
3.答案要要点化,把答题关键词语写在显要位置上。4.书写工整。二、清晰要做到三“清”:
一“清”:答题要思路清晰,要点分明;分层分点,互不纠缠,答题要点要标出序号。二“清”:多个问题多个答案界线清晰。三“清”:语意清楚,字迹清晰。另外,要点分对应。一般说来,超过语或短语、句子。
6分的题,往往要分
2分的题,其答案往往有两个以上的分值对应点,答案起码有两个词3点作答。
重要答题方法
一、“关键词”答题法
阅卷老师阅卷是“采点赋分”,其实是“采关键词赋分”,只要能把答案要点中的关键词答出来,就会得分的。
那么,什么是答案中的“关键词”呢?
对于古代诗歌阅读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涉及景与情的字词。当然,具体到具体题目,“关键词”不尽相同:
1.情感分析题,关键词就是诗歌中能揭示情感的词语。2.分析技巧题,关键词就是所用技巧的名称。3.形象题,关键词就是那些景物。
对于论述类文本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点明文章观点或作者观点态度的词句。几乎所有的题都要借助这些关键词形成答案。“关键词”在组织答案中尤其重要。
对于文学类文本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或散文主旨的相关词句。无论答哪类题目,都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句串联成句,形成答案。
对于实用类文本来说,“关键词”就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词句。对人物传记来说,这类词句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作者写此传记的目的与意义,对人物访谈来说,这类词句可以捕捉到
被访问者关于某些问题的观点或态度问题。至于利用这些“关键词”组织成答案的重要性,则无需多说了。
二、分点作答法
分点作答在古诗鉴赏和现代文阅读中被广泛运用,以至司空见惯了。可如果仔细一想:分点作答,“点”从何来?这样看来,很有深究的必要,必须弄清“点从何来”这一关键问题。
1.“点”从文本中来
分出的“点”是否正确、全面,几乎都与阅读原文的深入程度密不可分。可以说,你阅读的越全面、深入,你的答题之“点”就越准确、全面。所以,现在考查特别强调考生对文本的细读、深读能力。
2.“点”从题目和分值中来(1)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区间。
(2)看清题目规定的答题方向。答题的方向多种多样,有的答题方向是明确的。凡此类题,答案往往比较单一,只要根据方向作答即可。有的则只是笼统地要求“简要赏析”“谈谈看法”“说出好处”等。此类题答案往往包括“本身”“内容”“主题”等若干个方面,需要全面回答。
(3)看清题目中蕴涵的答题重点。如诗歌鉴赏题有一小题的答题要求为: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虽无‘怨’
字,但句句有‘怨情’,请作简要赏析。”题中蕴涵的答题要求是对每句诗歌都要赏析,不可遗漏。
(4)要揣摩题中“点”的数量。有的题目“点”的数量比较明确,如题中的表述是“哪种”“何种”,那就说明只有一种,不可答两种以上。如是“哪两层”,那就只能答两层,既不能多答,也不能少答。还有的是要求答“哪些”“有什么”“哪几件”,或者干脆没有任何具体要求,只是笼统地要求答“作用”“理由”“好处”等,那就要根据该题的赋分并结合文本内容来揣摩有几点。
(5)因分赋点
一般而言,分值越高,分点越多。6分题至少有3个答题点,4分题至少有2个答题点。如果是4分概括题,则可能有4个答题点。
3.“点”从思考深入和全面中来
现在不少试题都是考查考生的思维品质,看思维品质是否全面、深刻。有时同一小题,有的考生会高出一两分,就是这一两分,说明他在思考时比别人向前多“思考”了那么一点。我们特别提倡考生答题时“思维”往前多走一点,这样就可以多得一“点”。而且,如果养成了深入、全面思考的习惯,对你以后的人生也会有很大的帮助。
三、“点面”式答题法
“点面”式答题法有两种,一种是分点
(面)作答,使用时要注意以下两点:
1.分点(面)的角度要有变化,不能只是相同内容的简单相加。
2.不能随意分点,或者滥分。有的考生为了得分,把所有能写出的点都写出来,
6分题写了8个点,似乎
在让阅卷老师做选择题。虽说老师阅卷“认对不认错”,但这样的答题方式会让阅卷老师产生反感,认为你缺乏基本的概括能力,因而扣分。
另一种是点面结合式,多用于概括题,题干常有“哪些方面”等字眼,一般要先“面”后“点”:先写出大的方向,后在“面”后列出要点。
四、“总分”式答题法
此法先总体说明,再具体展开,多用在对文本的整体分析说明上,有时探究题也采用这种答题法。五、“由实到虚”式答题法
此法多用于分析词语、句子的丰富含义上,先答出其实指意思,后答出其包含的思想情感。有时意蕴探究题也采用这种方法:具体事件所含意蕴→事件中的人所体现的意蕴→事件中的物所体现的意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