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指教师在研究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具体情况的基础上,精心预设问题,通过创设问题情境,以课堂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产生质疑,引发课堂对话,帮助教师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有效的课堂提问通过师生的积极互动,产生新的教育资源,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同时也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质疑能力,通过师生间的互相问与答的过程,让课堂充满着对话和交流,充满着生命力。有效的课堂提问是教师和教材、教师和学生、学生和教材之间的对话。有效的课堂对话有利于学生的成长,有利于教师积累教学智慧,促进自身的发展。
有效的课堂提问要关注学生、关注问题、关注思维,学生通过有效的课堂提问促进了自身的发展,改善自己的学习方式,学生学的方式的改变也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帮助教师实现教育价值。
影响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有很多,本文希望通过一些优秀教师的优秀课例阐述如何提高问题预设的有效性、课堂提问内容的有效性、课堂提问理答的有效性,希望通过这些具体的例子可以看到如何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一些有益的做法和尝试。
一、物理课堂提问低效的现状
1.教师提出很多的问题,物理课堂由原来的满堂灌变为现在的满堂问。提出的问题很多是无效或低效的回忆性的问题。
2.教师提的问题经常只是有关物理事实和公式定理的回忆。
3.在课堂提问中经常发现的问题是,回答问题的学生比较固定,教师经常叫比较主动回答问题的学生,或物理学生成绩比较好的学生回答问题,这里无法体现课堂的公平,也无法针对学生不同的认知提出符合他们认知水平的有效的问题。
4.教师在课堂提问缺少耐心,问题一提出就马上让学生回答,学生回答后,教师马上加以评价,缺少一段时间的等待。
5.当学生提出不正确的答案时,教师经常没有帮助学生纠错,或者是不能及时找到学生的知识盲点和思维的断点,无法让让学生真正取得正确的答案。 二、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意义及特征
1.教师经常会问这样的问题“我应当在哪些具体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提出我的问题”,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课程的要求和学生的情况预设问题。教师在预设问题时什么才是教师思考的顺序呢?首先教师要确定期待学生的学习结果,你希望学生知道理解什么?教师要确定选择哪些内容为学生的
学习素材,同时对自己的教学计划有规划。
2.课堂提问的问题既包括课程的具体内容,也包括要求学生学习和掌握的物理的定理概念以及实验的技能,问题中也要积极培养学生正确表达物理过程的能力,有利于学生应试以满足社会评估的要求。
3.课堂提问的意义还在于教师希望通过提问想留给学生怎样的“持久理解”的浓缩了课程的知识,能培养学生对学科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三维目标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学生将个人的经验和兴趣和课程内容相结合和联系后,这种知识才最持久。教师在提问问题的过程中这样的层层递进的过程,既能使自己的预设提问为教学服务,同时提高提问问题的有效性。
三、提高物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策略 (一)提高物理课堂提问预设的有效性 1.预设问题的目标明确
在《电与热》的教学中通过一些有效的课堂的问题预设,有效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教师让学生用简易的电阻丝、电池、开关组成回路,通电后电阻丝发热,产生电热,对泡沫进行切割。预设问题让学生建立“通电”和“发热”建立联系。教师在分发器材时打下伏笔,有的实验小组的电阻丝很长电阻很大,电流太小,在实验中会出现电流太小,无法切割的情况。预设的问题是,切割的效果不同的原因是由于
电热的大小不同,电热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在实验的基础上猜想,电热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I、R、t,在纯电阻电路中也和U有关。t的影响由生活经验就可推理,时间越长电热越多。I、U的影响由学生的经验容易达成共识。学生通过对比器材发现:电阻丝长短、粗细不同,电热也不同,学生把电热的影响归结为电阻大小的影响。关于R的影响,学生不同的经验认识,会产生矛盾。在学生中会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电阻越大产生的热越多,另一种认为电阻越小产生的热越多。这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2.预设内容的有效性 (1)与教学目标直接联系。 (2)切中教学的重难点。
(3)通过提问问题,探明学生知识链条上的漏洞和产生错误的原因;通过提问看出学生的个体差异,反思自己的教学,产生新的教学资源。
(4)在教学的预设中要有一些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达到基于课程又高于课程的效果。
在《电与热》的教学中,如何捕捉电热变化的方法,这是一个难点。如何设计一个可行的方案?教师预设学生可能的实验设计:
(1)用温度计测导体温度变化,但缺点是接触不充分,改进的方法是把导体放在液体中,温度计测液体温度变化。
(2)用电热切割的速度来体现,电阻丝上粘蜡,通过熔化速度来体现。但是缺点是只是定性研究,不够准确。 (3)封闭气体的热胀冷缩来体现:气体体积膨胀与受热不成正比。
(4)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来体现电热的情况。 教师已经预计到学生在试验中会遇到的困难,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研究,共同开发出这一教具。教师在评价学生实验的可行性的情况下,展示出自制的教具(如图)教师设计的教具是这节课的亮点,很好解决了关于电热的测量问题。 学生针对教师的教具进一步提出如何比较电热大小?通过讨论学生认为要先确定好零点,用尺子量出液体每次上升的高度,这样能定量地比较电热的大小。
在初二的《电与热》的这节课中教师有很强烈的问题预设的意识,什么是电热?影响电热的因素是什么?如何把电热体现出来?如何测量它?一个个问题目标明确,紧扣教学的目的,有效解决教学难点。在和学生提问交流的过程中发现学生对电阻大电热大还是电阻大电热小发生分歧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同时教师发现在测量电热方面学生有困难,进一步反思自己的教学,自制了教具,得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产生了新的教学资源。 (二)提高物理课堂提问内容的有效性
提高课堂提问内容的有效性首先要明确课程教学的目
标,这里特别提到教师在教学目标确定上要明确单元问题,应该以一章节甚至一个课程系列来确定,比如讲平衡力,不能单独仅限在这节课里,应该在力学的大背景下去确定目标,有利于树立系统的课程框架。其次教师在提问的内容中要明确学生学习内容的类型,哪些是事实性的、概念性的、原理性的内容,哪些是学生一定要掌握的物理实验技能,通过提问帮助学生识记、理解、应用、分析,同时在提问中帮助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综合理解能力。再有,提高课堂问题内容的有效性还有一点很重要,教师要清晰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这就是我们现在经常强调的要从关注教师的教转到关注学生的学,提问内容只有接近学生的认知水平才是真的有效,如果提问要求太高,学生无力回答,问题无效。如果提问问题太浅,学生无意回答,问题低效。因此要提高提问内容的有效性就要研究不同学生的认知水平,把不同的问题有针对性的给不同的学生,这样才能达到有效的提问的目的。教师在提问问题时要注意问题表达的清晰,措词的明确,在物理课堂提问中特别要注意物理情景的清晰描述,有效的提问内容会帮助学生学习,同时在和学生的交流互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
提高课堂提问内容的有效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问题的逻辑性和层次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考。 (2)问题来源于教材和学生的生活,有利于学生学
会用物理的知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3)提问的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提高逻辑推理的能力,同时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对其他同学的评价能力。
案例二:在《变阻器》一节的教学中,在课堂提问的环节中,设计问题有很好的逻辑性和层次感,帮助学生学习滑动变阻器的原理和使用,同时能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很好的效果。
师:这是可调亮度的台灯,会变暗,也会亮,为什么? 生:老师手上有旋扭。 师:它改变什么? 生:改变电流。
师:有什么因素改变电流? 生:电压和电阻。
师:你觉得这里是通过什么改变电流? 生:电阻。
师:我们把改变电阻的这个仪器叫做变阻器。有什么因素可以改变电阻的大小? 生:材料和长度,还有……
教师设计实验,让一段铅笔芯来代替电线,目的是可以容易看到电阻长度的变化。
师:大家观察,当两个夹子的位置发生变化时,灯的亮度变化了吗?原因是什么?又是如何变化的?
生:接入的电路中的铅笔芯的长度越短,电阻越小,灯就越亮。
师:通过改变电阻的长度可以改变电阻的大小,这就是变阻器的原理。
师:你们觉得用铅笔芯来做变阻器有什么不实用的地方?
生1:容易折,建议用铜丝。
生2:铜丝不好,电阻太小,建议用电阻大的。 生3:铅笔芯太短,建议用长一些的。
教师拿出一条很长的金属丝,并在上面加上两个夹子。 师:这样可以吗? 生:要把它缠绕起来。
教师:取出了一个绝缘的瓷筒,把金属丝绕好。 生1:把金属丝绕好。 生2:用滑片代替夹子。
生3:要图上绝缘漆,以免短路。 师:如果涂上绝缘漆,能改变电阻吗?
生:(学生观察后发现)滑动变阻器上有一条亮的线。 师:为什么?
生1:亮线是由于经常摩擦的。
生2:是表面的漆刮掉的缘故,使得导线与滑片能接触良好。
以上是这节课的一个小的片段。《变阻器》这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怎样设计滑动变阻器。从最直观的铅笔芯的长短改变电阻大小,发现它不实用的地方是易折不够长,进一步的改进用长导线。为了节省空间把它缠绕。为了便于变阻,加上滑片,同时加上了绝缘漆,还要在其表面刮掉一层漆,以保证滑片与导线的接触良好。通过教师的环环紧扣的提问,让学生体验到如何从一根导线制作到滑动变阻器。这节课的课堂提问内容是有效的,问题从生活中的可调亮度台灯开始,从铅笔芯到导线,从直导线到导线缠绕,从小夹子到滑片,经历了一个制作变阻器的过程,也许在其中我们觉得没有很深奥的科学的理论,但是针对初中学生学习物理提供了思维的方法,浅显易懂却受益匪浅。在对这节课的课堂观察中发现教师对学生有比较好的了解,在和学生的交流过程很流畅,沟通很顺利,在师生的不断提出问题有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课堂提问积极有效,达到良好的效果。 (三)提高教师课堂理答的有效性
理答是指教师在课堂提问过程中,对学生的回答加以及时的评价和反馈。教师理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略的细节问题。教师在课堂上理答及时,可以激发学习兴趣,调动思维的积极性,建立愉快和谐的师生对话;如果理
答不当,就会严重地损害学生的自尊心和学习的积极性,熄灭学生求知、思维的火花,甚至使学生彻底失去对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应重视课堂理答这一教学环节。 1.提高教师理答的有效性要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要善于发问,启发思考; (2)针对学生回答引申问题; (3)整理学生的思路; (4)引导学生自己提问。
案例三:在初中教学中《光的直线传播》,教师首先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美丽的图片资料,欣赏了光和影的精彩画面,学生对这一节课充满了好奇,那教师怎样把教学转到光源上了?
师:同学们看到了很多的现象,现在我再举个例子。我们再黑暗中经常会说一句什么话? 生:伸手不见五指。 师:为什么看不到手呢? 生:没有光。
师:现在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手吗? 生:可以。 师:为什么? 生:因为有光。
师:现在大家把手背到身后去,还能看到自己的手吗?
生:不能,因为手不在自己的视线内? 师:手上的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了吗? 生:没有。
以上的教师学生的对话,把问题聚焦在光的传播路径的问题上了。接着教师继续提问。
教师:这说明我们能看到物体,要有光进入我们的眼睛。但是,这些光又是从哪里来的? 生:电灯。
师:我们把能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教学引到光源的学习。
这就是一段有效地理答过程,教师不断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根据学生的回答不断延伸问题。问题形象生动,一问一答。丝丝入扣,一步一步聚焦到教师所要探究的问题上,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在兴趣中不知不觉获得理解。
2.提高教师理答的有效性的策略
如果教师发现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一些障碍该有什么策略呢?首先教师要有提示性的词汇,或重复问题的提干或给学生一些示范,这在物理实验教学中会经常遇到;其次教师发现学生潜在的困难,及时调整提问材料的难度;再者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解决这类为问题常见的方法,让学生选择,还可以让学生间进行交流和沟通,形成教师期待的
提问结果。
提高课堂理答的有效性,教师要注意给学生一定得等待时间,这是非常重要的。在理答中公平对待每一个学生,提问后至少等待3秒以上,教师鼓励学生回答问题,同时要耐心等待学生回答。当学生回答问题后,再要有一段等待的时间。教师在这段时间里,积极努力跟进学生的思路,领会学生的回答,并给学生以适当的评价,给予合适的反馈。在学生回答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搭建思维的“脚手架”,给予学生必要的鼓励和提示。当学生回答有深度,有新意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达到师生的互动,情感的共鸣。教师和学生经过有效的交流和互动后,会激发灵感,有些学生会突破教师的课堂预设,生成新的教育资源,教师的正确引导体现教师的教育智慧。学生的多样化的回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当我们直面物理的课堂提问,反思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我们必须明确我的问题发挥的作用,学生在自己的认知水平上达到我所期望的理解,课堂上学生积极参与,在教师的引导下形成自己的答案。学生老师在课堂上认真倾听,教师给于学生足够的等待思考和回答的时间,尊重所有的学生,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让问题和提问成为教学和学习行为的核心,这就是新课程背景的有效的课堂。 (责任编辑:陈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