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摘 要
亲属称谓研究具有语言学意义。亲属称谓在一种语言或方言中属于使用频率很高、稳定性很强的基本词汇,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独特的功用及情感色彩。拙文以亲属称谓为出发点,运用描写、比较、分析等方法将客方言亲属称谓与赣方言亲属称谓进行系统比较研究。拙文第二章分别对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分布情况进行客观描写;第三章将客方言和赣方言的亲属称谓构成方式进行比较,观察两种方言亲属称谓的异同;第四章将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进行计量比较分析,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来分析客方言亲属称谓间、赣方言亲属称谓间的亲疏关系,通过相关系数平均数表及分布情况观察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之间的亲疏关系。通过对各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计量对比,更细致地从亲属称谓这个侧面观察客赣方言的亲疏关系。
关键词:客方言 赣方言 亲属称谓 构成 计量分析
I
COMPARATIVE RESEARCH OF KINSHIP TERMS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S
ABSTRACT
The research of kinship has meaning of linguistic. Kinship are basic
vocabulary that commonly used in a language or dialect with very high stability, which has unique function and intense effect ion in communication. The dissertation starting with kinship , using methods of description, comparison, analysis to compare the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the kinship system of Gan dialect systematically. The second chapter of the dissertation gives a objective description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kinship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separately, The third chapter compared the constitute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and observed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kinship of the two dialects, The forth chapter will measure the kinship of the dialects with comparative analysis, analyz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via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clustering analysis and observ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throug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 average table and distribution. Through the measurement and comparison of kinship of Hakka dialect and Gan dialect, who can observe the affinity-disaffinity relationship of Hakka and Gan dialect from the side of kinship meticulously.
KEY WORDS: Hakka dialect;Gan dialect;Kinship;constitute;Quantitative Analysis
II
目 录
第一章 绪 论 ..................................................................................................... 1 1.1 客赣方言概况 ........................................................................................... 1 1.1.1客方言概况 ............................................................................................ 1 1.1.2赣方言概况 ............................................................................................ 2 1.2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 2 1.2.1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现状 ............................................................ 2 1.2.2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目的、意义 .................................................... 3 1.3本文的材料及研究方法 .............................................................................. 3 1.4亲属称谓及亲属关系分类 .......................................................................... 4 第二章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系统 ......................................................................... 5 2.1 客方言亲属称谓概况及其分布 ................................................................. 5 2.1.1曾祖辈 .................................................................................................... 5 2.1.2祖辈 ........................................................................................................ 5 2.1.3父辈 ........................................................................................................ 6 2.1.4平辈 ........................................................................................................ 8 2.1.5子辈 ...................................................................................................... 10 2.1.6孙辈 ...................................................................................................... 11 2.1.7曾孙辈 .................................................................................................. 12 2.1.8合称称谓 .............................................................................................. 12 2.1.9客方言亲属称谓中心语素分布状况 .................................................. 13 2.2 赣方言亲属称谓概况及其分布状况 ....................................................... 14 2.2.1曾祖辈 .................................................................................................. 14 2.2.2祖辈 ...................................................................................................... 14 2.2.3父辈 ...................................................................................................... 15 2.2.4平辈 ...................................................................................................... 18 2.2.5子辈 ...................................................................................................... 19 2.2.6孙辈 ...................................................................................................... 21 2.2.7曾孙辈 .................................................................................................. 21 2.2.8合称称谓 .............................................................................................. 21 2.2.9赣方言亲属称谓中心语素分布状况 .................................................. 23 第三章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构成方式分析 ....................................................... 24 3.1客方言亲属称谓构词特点 ........................................................................ 24 3.1.1附加式 .................................................................................................. 24 3.1.2复合式 .................................................................................................. 25
III
3.2 同形异指特点 ........................................................................................... 26 第四章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计量分析比较研究 ............................................... 30 4.1客赣亲属称谓计量分析的方法 ................................................................ 30 4.2 客赣亲属称谓计量分析步骤 ................................................................... 31 4.3 客赣亲属称谓计量结果和分析 ............................................................... 32
4.3.1客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 32 4.3.2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 35 4.3.3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总体比较及分析 .......................................... 38 4.3.4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及分析 .......................................... 52 第五章 结语 ....................................................................................................... 67 参考文献 ............................................................................................................. 68 致 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 录 ................................................................................................................... 70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IV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第一章 绪 论
1.1 客赣方言概况
1.1.1客方言概况
就分布特点而言,客家方言可大致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通行于我国的江西、福建、广东和广西、四川、湖南、海南、、等地区的二百多个县市。其中江西南部、福建西部和广东东部、中部、北部,聚集着众多客家人,可谓客家方言最主要的分布区域。江西的客家方言既有被称为“老客家”的赣南本地话,又有明末清初从闽西、粤东迁来的客籍话。“老客家”主要分布在赣南中部地区,客籍话主要分布在赣西北九岭山脉地区、赣中山区和赣西罗霄山脉地区、赣南四境山区①。福建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闽西地域相连的长汀、连成、上杭、武平、永定、清流、宁化七县,这七县大体可分为三片:南片的上杭、永定、武平和粤东地区相连,所以与粤东客家话比较接近,北片是清流、宁化两县,彼此也较为接近,中片的连城话和长汀话游移于两片之间,相对而言,长汀话与南片较为接近②。广东境内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粤东、粤中、粤北和粤西较为偏僻的山区地带。粤东地区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梅州市及邻近的潮汕一带,这一地区的梅县话是客家方言的代表,是客家方言的“标准语”,粤中地区客方言主要分布于河源、惠州两市,惠州市客家方言区与粤语区相连,受粤语影响较大;粤北与粤中、赣南在地域上相连成片,使用客家方言的主要分布在韶关市、清远市各县(市),其中始兴、翁源、新丰纯客家方言区;粤西地区客方言分布在湛江、茂名、阳江三市,它是明末清初以来闽西和粤东、粤北客地的居民向粤西移民而形成的。除了客家人集中的大本营地区,其他如:广西、湖南、四川、海南、、都有客家方言的分布。广西相对集中的客方言主要分布在陆川、博白、浦北南部与合浦东部;防城、钦城与灵山相连的一片;以贵县为中心,沿铁路东南至玉林北部、西北黎塘、宾阳地区;来宾、桂平、平南、象州、柳州、蒙山、荔浦、阳朔。湖南境内客家方言主要在湖南东部和南部边境地带的一些河流上游的山区,较为零散。四川省的客家方言比较集中的是成都郊区的东山一带,川南内江地区、川北的仪陇,西南的西昌③。海南的客家方言分布于儋县;香 ①②
刘纶鑫.江西客家方言中客籍话和本地话[M].南昌大学学报,1996(4) 李如龙、周日健.客家方言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9 ③
温昌衍.客家方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港的客方言主要分布于新界;客方言主要分布于桃园以南,中坜、新竹、苗栗一带乡镇以及南部屏东县一部分乡镇和高雄县的美浓镇等地。第二部分是海外客家方言,主要分布于东南亚的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越南、菲律宾以及一些美洲华侨、华裔。
1.1.2赣方言概况
“赣”是江西省的简称,但“赣方言”不等于江西方言,赣方言主要通行于江西大部、湖南东南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和福建的西北部等地区。赣语在江西境内主要分布在赣江的中下游、抚河流域及鄱阳湖周边等地区,江西省内通行赣方言的有60多个县市,人口有2900万,面积和人口都占到了全省的三分之二,是江西境内的第一大汉语方言,湖南是赣语在江西本部之外分布的最大的一块区域。李冬香认为湖南东中部的赣语应该形成于元末明初,湖南东北部、南部以及湖南西南部主要来自于唐宋时期,湖南中部主要来自于元末。湖北的赣语主要在东南一带,如通城、蒲圻、崇阳、通山、阳新、咸宁、嘉鱼、大冶。福建的赣语区主要是邵武、光泽、将乐、顺昌、建宁、泰宁等闽北县市。安徽的赣语区主要在皖西大别山南麓和沿江两岸的怀宁、岳西、潜山、太湖、望江、宿松、东至、石台、贵池西部及东南角等八个市县。除此之外,在浙江、陕南、四川、贵州、广东、海南、还有一些方言岛。颜森、鲍厚星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把赣语分为九片方言,昌靖片:江西西北部部分地区;宜浏片:江西中西部部分地区;吉茶片:江西中南部部分地区及湖南东部部分地区;抚广片:江西中东部部分地区及福建西南部部分地区;鹰戈片:江西东北部部分地区;大通片:湖北东南部部分地区及湖南东部部分地区;耒资片:湖南东部部分地区;洞绥片:湖南西南部部分地区;怀岳片:安徽西南部部分地区。
1.2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现状及本文研究目的、意义
1.2.1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现状
亲属称谓是语言或方言中属于使用频率很高、稳定性很强的基本词汇,在表情达意上有其独特的功用及情感色彩,不同的语言或方言有不同的亲属称谓形式。我国学者对亲属称谓进行了多角度研究对象,主要研究亲属称谓与宗法、文化、血缘和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如博士论文中有胡士云的《汉语亲属称谓研》,孙玉卿的《山西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硕士论文中有焦国荣的《陕西方言的亲属称谓》、刘丽的《大冶方言的亲属
2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称谓》、吴剑安的《晚辈亲属称谓的方言词研究》、吴洁的《潮州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等,但是对客赣方言的亲属称谓研究的却较少,研究的深度也不够。
从横向对比看,一般只是抽取客方言或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特征作归纳描述,将客方言亲属称谓与赣方言亲属称谓进行对比的文章也只是在词汇对比时略微提及。因此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很多特点都未被揭示。
从研究成果看,一方面,客赣方言亲属称谓只是作为常用词汇在某些客赣方言专著或是方言词典中简单罗列出来,如: 熊正辉《南昌方言词典》、魏刚强《萍乡方言词典》、颜森《黎川方言词典》、谢留文《于都方言词典》、张维耿《客家话词典》、黄雪贞《梅县方言词典》、等;另一方面,只有少量的单篇论文发表,如:熊金丰的《客家话亲属称谓试探》,胡松柏的《赣东北方言亲属称谓的称谓共用》、《赣东北方言亲属称谓的长幼分称与合称》,刘晓丹的《吉安市方言的亲属称谓》。
总体上看,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研究尚未全面深入展开,更多的特色还有待于进一步调查挖掘,而这正留给了我们研究的空间。
1.2.2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研究目的、意义
与闽语和吴语不应该划为两大方言一样,有学者也认为可将客家方言和赣方言并列为汉语两大方言。由于客家方言和赣方言不仅地域相连, 而且在历史、文化、经济、民俗诸方面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的特点也多有交叉。所以,它们究竟是合为一个大方言区还是分为两个大方言区?学术界长期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李方桂、赵元任、王福堂先生主张将客、赣方言合为一个区,而丁声树、李荣、罗杰瑞等学者主张将客赣方言分为两大区,詹伯慧先生先是认为客、赣应分为两区后又认为客、赣方言合为一个大区更妥。
客赣方言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存在着很多共同的特征,两种方言关系密切,但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客赣方言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亦是如此。不论是构词能力、词语地理分布,还是词的历史渊源,都有同有异,考察客赣方言中的亲属称谓,不仅可以了解使用这种方言地区的亲属制度的构成状况,还可以了解这种方言的词汇、语义系统的面貌与特点,或可为揭示客赣方言深层次的联系,乃至于讨论客赣方言的分合,提供些许佐证。
1.3本文的材料及研究方法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语料中南昌方言的亲属称谓、兴国方言的亲属称谓来自笔者亲自
3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调查获得的第一手材料,其余方言点亲属称谓主要来自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语料中使用的符号如下:本文国际音标采用IPANDNNEW字体,音标标注在方括号“[]”内,用数字1、2、3、4、5、6、7、8标调类;方言词中暂时无法确定本字的用方言俗字、训读字或同音字代替,实在无法书写文字的音节,用方框“□”代替,后附音标。
本文一方面运用描写与比较相结合的方法对客赣亲属称谓进行定性分析,另一方面采用王士元和沈钟伟先生的计量分析方法,对客赣亲属称谓进行计量分析。
第一,描写法。对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概况及其分布状况进行客观描写,这是本文采用的最基本的方法。
第二,分析法。在描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对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构成方式进行分析,揭示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构成特点。
第三,比较法。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观察客方言亲属称谓、赣方言亲属称谓的亲疏关系,通过相关系数平均数表及分布情况观察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之间的亲疏关系。
1.4亲属称谓及亲属关系分类
所谓“亲属”,《中国大百科全书》解释为“因婚姻、血缘和收养而产生的、彼此间具有法律上权利与义务的社会关系”,《辞海》认为亲属是“因婚姻、血缘、与收养而产生的人们之间的关系”②,《现代汉语词典》则视如“跟自己有血统关系或婚姻关系的人”③。三者的释义虽略有不同,但都强调了血缘、婚姻等是构成亲疏关系的重要因素。所谓“称谓”,《现代汉语词典》指的是“人们由于亲属或其他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④。简言之,亲属称谓是对与自己有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方式。亲属关系的发生一般有三种情况,一是由出生等关系所致,二是由婚姻关系所致,三是由法律认定所致。根据亲属关系的发生方式,又可以将亲属分为血亲和姻亲。血亲指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关系,姻亲指的是没有血缘关系而有婚姻关系的亲戚。冯汉骥在《中国亲属称谓指南》中将血亲分为父系血亲和母系血亲两个支系,姻亲分为妻系亲属和夫系亲属两个支系。
通过上文介绍,我们认为亲属称谓就语义而言,是指互相有血缘、婚姻等形式的亲属关系之间的称呼。就语言结构而言,亲属称谓不仅可以是词,还可以是短语,本文所记录到的,绝大多数是亲属称谓词,所以亲属称谓词是本文分析的着重点。 ①②
①
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③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典编辑室.现代汉语汉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④
同上
4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第二章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系统
2.1 客方言亲属称谓概况及其分布
2.1.1曾祖辈
关于“曾祖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太公”主要分布于翁源、清溪、秀篆、长汀、宁都、赣县、大余;“公太”主要分布于梅县、揭西、武平、宁化、三都、西河、陆川、兴国;“阿太”主要分布于连南、;此外“公白”只出现于河源。
关于“曾祖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太婆”主要分布于翁源、清溪、秀篆、长汀、宁都、赣县、大余;“婆太”主要分布于梅县、宁化、三都、西河、陆川、兴国;“阿太”主要分布于连南、揭西、;“阿白”只出现在河源;“太太”只出现在武平。
2.1.2祖辈
关于“祖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公”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河源、清溪、揭西、秀篆、陆川、;“公公”主要分布于宁化、宁都、兴国;“爹爹”主要分布于赣县、大余;“公爹”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三都。
关于“祖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婆”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陆川、;“婆婆”主要分布于宁都;“婆”主要分布于西河;“阿妈”主要分布于秀篆;“妈妈”主要分布于宁化;“奶奶”主要分布于赣县、大余;“娭姐”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姐姐”主要分布于三都。
关于“外公”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公”主要分布于秀篆、宁都、三都、赣县、大余、兴国;“姐公”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西河、陆川、;“外阿公”主要分布于梅县;“公爹”主要分布于长汀;“外公爹”主要分布于武平;“公公”主要分布于宁化。
关于“外婆”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外婆”主要分布于宁都、三都、赣县、大余、兴国;“姐婆”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西河、陆川、;“外阿婆”主要分布于梅县;“婆□[tse¹]” 主要分布于长汀;“外娭姐”主要分布于武平;“婆婆”主要分布于宁化。
2.1.3父辈
关于“父亲”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爸”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河源、清溪、秀篆、陆川、;“爸”主要分布于连南、西河;“爸爸”主要分布于三都、赣县、大余;“爷”主要分布于揭西;“爷哩”主要分布于武平;“爹”主要分布于宁化、宁都;“爹哩”主要分布于长汀;“爷爷”主要分布于大余;“哥”主要分布于西河;“爷佬”主要分布于兴国。
关于“母亲”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𡐝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清溪、揭西、陆川、;“娭儿”主要分布于梅县;“娭子”主要分布于翁源;“娭哩”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阿妈”主要分布于河源;“阿奶”主要分布于秀篆;“母”主要分布于宁化;“𡐝、“妈”主要分布于连南;“姐”主要分布于宁都;“嬷”主要分布于赣县;“𡑅”主要分布于大余;“姐佬”主要分布于大余;“姆𡐝主要分布于三都、兴国;“娘”、“嫂”主要分布于西河。
关于“公公”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家倌”主要分布于梅县、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化、宁都、赣县、西河、;“家公”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清溪、兴国、陆川;“家爷”主要分布于三都;“老倌”主要分布于大余;“丈人公”主要分布于河源。
关于“婆婆”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家婆”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宁化、宁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家娘”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三都。
关于“岳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丈人佬”主要分布于梅县、连南、清溪、秀篆、三都、赣县、大余、、兴国 “丈人公”主要分布于河源;“丈人爷”主要分布于揭西;“丈人爹”主要分布于宁都;“丈人”主要分布于宁化;“丈门佬”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丈老爸”主要分布于西河;“契爷”主要分布于翁源;“外父佬”主要分布于陆川。
关于“岳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丈人婆”主要分布于梅县、连南、河源、清溪、赣县、陆川、;“丈人娭”主要分布于揭西、三都、兴国;“丈娭”主要分布于秀篆、武平;“丈门婆”主要分布于长汀;“丈人姐”主要分布于宁都;“丈婆”主要分布于大余;“外婆”主要分布于西河;“丈母”主要分布于宁化;“契娭”主要分布于翁源。
6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关于“继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后爷”主要分布于梅县、连南、揭西、秀篆、三都、西河;“后来爷”主要分布于翁源、大余;“后来爷佬”主要分布于兴国;“后来爸”主要分布于河源;“后父”主要分布于清溪;“后郎爷”主要分布于武平;“后来爹哩”主要分布于长汀;“后来爹”主要分布于宁化、宁都;“契牯爷”主要分布于赣县;“后爸”主要分布于陆川;“翻头公”主要分布于。
关于“继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后娭”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揭西、秀篆;“后来妈”主要分布于河源;“后来嫲”主要分布于清溪;“后郎娭”主要分布于武平;“后来娭哩”主要分布于长汀;“后来娭佬”主要分布于兴国;“后来母”主要分布于宁化;“后来姐”主要分布于宁都、大余;“后娘”主要分布于三都、西河;“嫫嫫”主要分布于赣县;“后妈”主要分布于陆川;“翻头婆”主要分布于。
关于“伯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伯”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伯”主要分布于秀篆、西河、陆川;“伯伯”主要分布于武平、宁化、宁都;“大伯”主要分布于长汀、三都、兴国;“伯公”主要分布于;“太爷”主要分布于赣县;“伯郎”主要分布于大余。
关于“伯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伯”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揭西、武平、长汀、三都、西河、陆川、;“”主要分布于秀篆;“阿娘”主要分布于河源、清溪;“太娘”主要分布于赣县;“大母”主要分布于宁化;“姐姐”主要分布于宁都、兴国;“伯姐”主要分布于大余。
关于“叔叔”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叔”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叔”主要分布于秀篆、西河、陆川;“叔叔”主要分布于武平、宁化、宁都、三都、兴国;“叔佬”主要分布于赣县、大余;“叔哩”主要分布于长汀。
关于“婶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叔”主要分布于梅县、清溪、揭西、长汀、;“𡑅”主要分布于武平、三都、大余、兴国;“婶”主要分布于秀篆、西河、陆川;“婶娘”主要分布于河源;“阿婶”主要分布于连南;“婶婶”主要分布于宁化;“姆姆”主要分布于宁都;“叔嫫”主要分布于赣县;“叔娘”主要分布于翁源。
关于“姑姑”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姑”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小)、河源(小)、清溪(小)、揭西;“姑姑”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三都(小)、大余;“姑”主要分布于秀篆、西河;“姑姊”主要分布于宁化、赣县、兴国;“大姑”主要分布于连南(大)、河源(大)、清溪(大)、陆川(大);“姑姑姐”主要分布于宁都;“姑娘”主要分布于三都(大);“阿娘”主要
7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分布于陆川(小);“姑婆”主要分布于。
关于“姑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姑丈”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化、三都、陆川;“姑爷”主要分布于连南、河源、赣县、大余、西河、;“姑爹”主要分布于兴国;“丈夫爹”主要分布于宁都。
关于“舅舅”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舅”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河源、秀篆、;“舅舅”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宁化、宁都、大余;“舅”主要分布于揭西、西河;“舅公”主要分布于赣县、陆川、兴国;“母舅”主要分布于三都;“大舅”主要分布于连南(大)、清溪(大);“细舅”主要分布于连南(小);“舅仔”主要分布于清溪(小)。
关于“舅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舅”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揭西、秀篆、武平、长汀;“舅母”主要分布于宁化、大余、兴国、;“舅娘”主要分布于清溪、西河;“大舅娘”、“小舅娘”主要分布于连南;“舅婆”主要分布于三都、陆川;“舅嬷”主要分布于赣县;“舅婆姐”主要分布于宁都;“妗娘”主要分布于河源。
关于“姨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姨”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河源(小)、揭西、;“姨姨”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宁化;“姨”主要分布于秀篆、西河;“大姨”主要分布于连南(大)、河源(大)、清溪(大);“姨仔”主要分布于连南、清溪(小);“姨娭”主要分布于三都(小)、兴国;“娘娘”主要分布于三都(大);“姨哩”主要分布于大余;“姨婆”主要分布于陆川;“姨大姐”主要分布于宁都;“太姨婆”主要分布于赣县。
关于“姨夫”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姨丈”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化、西河、;“姨爹”主要分布于河源、赣县、大余、兴国;“姨丈爹”主要分布于宁都“姨爷”主要分布于三都;“姨公”主要分布于陆川。 2.1.4平辈
关于“哥哥”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哥”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哥”主要分布于西河、陆川;“哥哥”主要分布于宁都、三都、兴国、大余;“老伯”主要分布于长汀、宁化、赣县;“老伯哩”主要分布于武平。
关于“嫂嫂”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嫂”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嫂哩”
8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主要分布于武平、长汀;“嫂嫂”主要分布于宁化、三都、赣县、大余、兴国;“嫂”主要分布于西河、陆川;“大嫂”主要分布于宁都。
关于“弟弟”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老弟”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长汀、宁化、宁都、三都、兴国、赣县、西河、陆川、;“老弟子”主要分布于武平;“阿弟”主要分布于秀篆;“弟佬”主要分布于大余。
关于“弟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老弟新妇”主要分布于梅县、河源、清溪、揭西、;“老弟嫂”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三都、西河;“弟嫂”主要分布于秀篆;“老弟新𡐝主要分布于武平;“弟新妇”主要分布于长汀、大余;“弟妇”主要分布于宁化、宁都、兴国;“小嬷”主要分布于赣县;“弟嫂□[ni¹]”主要分布于陆川。
关于“姐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阿姊”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揭西、秀篆、武平;“姊姊”主要分布于宁化、宁都、三都;“姊”主要分布于陆川;“姊哩”主要分布于长汀;“大姊”主要分布于赣县;“姊佬”主要分布于大余;“阿姐”主要分布于清溪、;“姐姐”主要分布于兴国;“姐”主要分布于西河。
关于“姐夫”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姊丈”主要分布于梅县、揭西、秀篆、长汀、宁化、宁都、三都、赣县、大余;“姊丈子”主要分布于武平;“姐夫”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清溪、西河、;“姊夫”主要分布于河源、陆川;“姐丈”主要分布于兴国。
关于“妹妹”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老妹”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长汀、宁化、三都、兴国、赣县、西河、陆川、;“老妹子”主要分布于武平;“阿妹”主要分布于秀篆;“妹”主要分布于宁都;“妹佬”主要分布于大余。
关于“妹夫”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老妹婿”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清溪、揭西、武平;“妹婿”主要分布于秀篆;“妹夫”主要分布于河源、西河、陆川、;“妹郎”主要分布于长汀、宁化、宁都、三都、赣县、大余、兴国。
关于“丈夫”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丈夫”主要分布于秀篆;“老公”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武平、长汀、宁化、宁都、三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
关于“妻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夫娘”主要分布于秀篆;“老婆”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武平、长汀、宁化、宁都、三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
关于“小叔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9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阿叔儿”主要分布于梅县;“阿叔”主要分布于秀篆;“阿叔子”主要分布于河源;“细叔”主要分布于翁源、揭西、西河、陆川;“叔仔”主要分布于连南、清溪;“叔子”主要分布于三都、;“小郎”主要分布于长汀、宁化、宁都;“小郎子”主要分布于武平;“小叔”主要分布于赣县、大余;“老弟”主要分布于兴国。
关于“小姨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老妹儿”主要分布于梅县;“老妹子“主要分布于武平;“细姨子”主要分布于翁源;“姨仔”主要分布于连南、清溪、西河;“满姨”主要分布于揭西;“阿姨”主要分布于秀篆、陆川、;“阿姨子”主要分布于河源;“姨姨”主要分布于长汀;“姨哩”主要分布于宁化;“姨姐”主要分布于宁都;“姨娭子”主要分布于三都、兴国;“小姨子”主要分布于赣县;“小姨娘”主要分布于大余。
2.1.5子辈
关于“儿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隸子”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宁都、三都、兴国、;“隸儿”主要分布于梅县;“隸”主要分布于清溪、揭西、西河;“子”主要分布于长汀、陆川;“阿子”主要分布于秀篆;“子哩”主要分布于武平;“阿□[ʦiɛ³]”主要分布于河源;“□[ʦɛi³]”主要分布于宁化;“□[ʦe³]”主要分布于赣县;“□[ʦø³]哩”主要分布于大余。
关于“最小的儿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满子”主要分布于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都、三都、兴国;“细隸儿”主要分布于梅县;“细隸子”主要分布于翁源、;“隸尾崽”主要分布于清溪;“细子”主要分布于陆川;“满隸”主要分布于西河;“满□[ʦɛi³]”主要分布于连南;“满□[ʦiɛ³]”主要分布于河源;“细□[ʦɛi³]”主要分布于宁化;“满□[ʦe³]”主要分布于赣县;“满□[ʦø³]哩”主要分布于大余。
关于“儿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新妇”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长汀、宁化、宁都、三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 ;“阿嫂”主要分布于秀篆;“新𡐝主要分布于武平。
关于“女儿”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妹子”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三都、兴国、;“妹儿”主要分布于梅县;“妹主”主要分布于清溪;“妹仔”主要分布于西河;“妹主”要分布于揭西;“女”主要分布于长汀、宁化、宁都、赣县、陆川;“女哩”主要分布于武平、大余;“阿女”主要分布于河源、秀篆。
关于“女婿”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10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婿郎”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清溪、武平、长汀、宁化、三都、西河、 ;“女婿”主要分布于河源、揭西、陆川;“阿郎”主要分布于秀篆;“丈公”主要分布于宁都;“姑丈”主要分布于赣县;“姑爷”主要分布于兴国;“郎新”主要分布于大余。
关于“侄儿”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侄子”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揭西、秀篆、武平、宁都、三都、大余、;“侄仔”主要分布于清溪、西河;“侄哩”主要分布于长汀、宁化;“侄儿”主要分布于梅县;“侄人”主要分布于赣县、兴国;“阿侄”主要分布于河源;“侄”主要分布于陆川;“孙哩”主要分布于宁化。
关于“侄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侄女”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都、三都、大余、西河、陆川、;“侄女子”主要分布于兴国、赣县;“侄子”主要分布于连南;“女孙”主要分布于宁化。
关于“外甥”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甥儿”主要分布于梅县;“外甥仔”主要分布于清溪;“外孙”主要分布于秀篆;“外甥”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河源、揭西、武平、长汀、宁化、宁都、三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
关于“外甥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甥女”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武平、长汀、宁化、宁都、三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外孙女”主要分布于秀篆。
2.1.6孙辈
关于“孙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孙子”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武平、宁都、三都、兴国、赣县;“孙仔”主要分布于清溪、;“孙哩”主要分布于长汀、宁化、大余;“孙儿”主要分布于梅县;“孙”主要分布于西河、陆川;“阿孙”主要分布于河源、揭西、秀篆。
关于“孙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女孙”主要分布于宁化;“孙女子”主要分布于赣县;“孙女哩”主要分布于大余;“孙女”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都、三都、兴国、西河、陆川、。
关于“外孙”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孙”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河源、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都、大余、西河、陆川、;“外孙儿”主要分布于梅县;“外孙仔”主要分布于清溪;“外甥”
1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主要分布于宁化、三都、赣县、兴国。
关于“外孙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孙女”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都、大余、西河、陆川、;“外甥女”主要分布于宁化、三都、赣县、兴国。
2.1.7曾孙辈
关于“重孙”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重孙”主要分布于秀篆、宁都;“曾孙”主要分布于三都、兴国、赣县、大余、陆川;“息子”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武平;“息孙”主要分布于宁化、西河;“息仔”主要分布于清溪;“息儿”主要分布于梅县;“阿息”主要分布于河源;“息”主要分布于揭西、;“息嫲哩”主要分布于长汀
2.1.8合称称谓 1.同辈合称
关于“父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爷娭”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揭西、秀篆、武平;“爸妈”主要分布于河源、陆川;“爹娭”主要分布于长汀;“爹母”主要分布于宁化;“爹姐”主要分布于宁都;“娘爷”主要分布于三都;“爷姐”主要分布于赣县;“爷佬姐佬”主要分布于大余;“阿阿爸”主要分布于清溪;“阿爸阿𡐝主要分布于;“大人”主要分布于兴国。
关于“夫妻俩”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两公婆”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武平、长汀、宁化、宁都、三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两公姐”主要分布于秀篆。
关于“兄弟俩”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两兄弟”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化、宁都、三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
关于“连襟”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连襟”主要分布于梅县、西河、陆川;“两子姨丈”主要分布于翁源、武平、长汀、宁化;“两姨丈”主要分布于清溪、揭西、宁都、;“两姨爹”主要分布于赣县、大余;“两姨夫”主要分布于三都;“老襟”主要分布于连南。
关于“妯娌”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12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子嫂”主要分布于梅县、连南、清溪、揭西、武平、长汀、宁化、宁都、兴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两子阿嫂”主要分布于翁源;“子嫂子”主要分布于秀篆;“两子嫂”主要分布于三都;“妯娌”主要分布于河源。
关于“亲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亲家”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清溪、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化、宁都、三都、赣县(男)、兴国、大余、西河、陆川、 ;“亲嫫”主要分布于赣县(女);“□[ʦ’iaŋ¹]𡐝主要分布于翁源;“□[ʦ’ia³]”公主要分布于宁都。
关于“堂姊妹”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叔伯姊妹”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河源、清溪、秀篆、武平、三都、大余;“叔伯姐妹”主要分布于揭西;“堂姊妹”主要分布于梅县、宁都、兴国、陆川、;“两姊妹”主要分布于长汀、赣县;“堂兄姊妹”主要分布于宁化;“同公姊妹”主要分布于西河。
关于“表姊妹”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表姊妹”主要分布于梅县、翁源、连南、河源、揭西、秀篆、武平、长汀、宁化、宁都、三都、赣县、大余、西河、陆川、;“表姐妹”主要分布于清溪、兴国。 2.兼辈合称
关于“父子俩”的称谓如下:
“两子爷”主要分布于翁源、连南、河源、揭西、秀篆、武平、长汀、三都、兴国、赣县、大余、陆川、;“两爷子”主要分布于宁化、宁都;“两祖爷”主要分布于清溪;“两父子”主要分布于西河;“两子阿爸”主要分布于梅县。
2.1.9客方言亲属称谓中心语素分布状况
客方言亲属称谓中,主要用于作中心语素的共有39个,从辈分上来看,涉及亲属关系很广的有“公”、“婆”、“爷”、“”、“娭”、“嫂”、“姐”,“公”在曾祖辈、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同辈称谓中都出现了,“婆”出现在曾祖辈、祖辈、父辈、平辈、同辈中,“爷”出现在父辈、子辈、同辈、兼辈中,“”、“嫂”出现在父辈、平辈、子辈、同辈中,“娭”出现在祖辈、父辈、子辈、同辈中,“姐”出现在祖辈、父辈、平辈、同辈中;涉及亲属关系较少的有“爸”、“娘”、“爹”、“妈”、“伯”、“叔”、“姨”、“丈”、“妹”、“子”、“孙”、“父”、“奶”、“母”、“姑”、“夫”、“妇”、“哥”、“姊”、“弟”、“女”、“婿”、“郎”、“甥”,“爸”出现在父辈及同辈、兼辈称谓中,“娘”、“丈”出现在父辈、子辈、称谓中,“爹”、“妈”出现在祖辈、父辈、同辈亲属称谓中,“伯”、“叔”、“姨”出现在父辈、平辈、同辈中,“妹”出现在平辈、子辈、同辈亲属称谓中,“子”出现在
13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子辈、同辈、兼辈称谓中,“孙”出现在子辈、孙辈、曾孙辈亲属称谓中,“父”出现在父辈、兼辈称谓中,“奶”出现在祖辈、父辈称谓中,“母”出现在父辈、同辈称谓中,“姑”出现在父辈、子辈称谓中,“夫”出现在平辈、同辈称谓中,“妇”、“婿”、“郎”出现在平辈、子辈中,“哥”出现在父辈、平辈称谓中,“姊”、“弟”出现在平辈、同辈称谓中,“女”、“甥”出现在子辈、孙辈称谓中;“姆”、“婶”、“舅”、“妗”只在父辈称谓中出现过,“隸”、“侄”只在子辈称谓中出现,“兄”只在同辈称谓中出现。在这些中心称谓语素中,主要用于表示长辈称谓的语素是:爸、爷、爹、公、父、、娭、娘、妈、姆、婆、奶、母、伯、叔、婶、姑、舅、妗、姨、丈,主要用于表示平辈称谓的语素是:夫、妇、兄、哥、嫂、姊、姐、弟、妹,主要用于表示晚辈称谓的语素是:子、隸、息、女、婿、郎、侄、甥、孙。
2.2 赣方言亲属称谓概况及其分布状况
2.2.1曾祖辈
关于“曾祖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太公”主要分布于吉水、新余、宜丰、平江、安义、南昌、阳新;“尊公”主要分布于都昌、宿松;“世公”主要分布于余干;“老公公”主要分布于醴陵;“老爷”主要分布于茶陵;“老爹”主要分布于永新;“老祖祖”主要分布于弋阳;“□[sɿ⁶]太公”主要分布于修水;“□[ɕi⁶]公”主要分布于南城;“□[si⁶]公”主要分布于建宁;“□[ɕi⁶]公”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曾祖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太婆”主要分布于吉水、新余、宜丰、平江、安义、南昌、阳新;“尊婆”主要分布于都昌、宿松;“世婆”主要分布于余干;“老婆婆”主要分布于醴陵;“老妈”主要分布于茶陵;“老奶”主要分布于永新;“老妈妈”主要分布于弋阳;“□[sɿ⁶]婆”主要分布于修水;“□[ɕi⁶]婆”主要分布于南城;“□[si⁶]婆”主要分布于建宁;“□[ɕi⁶]婆”主要分布于邵武。
2.2.2祖辈
关于“祖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公公”主要分布于醴陵、新余、平江、安义、南昌、余干、南城;“公”主要分布于宜丰、修水、阳新;“爹爹”主要分布于永新、宿松、建宁、邵武;“爷爷”主要分
14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布于吉水;“爷”主要分布于茶陵;“家家”主要分布于都昌;“祖祖”主要分布于弋阳;“□[ha²]爹”主要分布于建宁。
关于“祖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婆婆”主要分布于吉水、醴陵、新余、平江、安义、南昌、余干;“婆”主要分布于宜丰、阳新;“妈妈”主要分布于修水、都昌、弋阳;“妈”主要分布于茶陵;“姆妈”主要分布于南城、建宁、邵武;“奶奶”主要分布于永新、宿松。
关于“外公”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公”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余干、弋阳;“阿公”主要分布于修水、安义、南昌、南城、建宁;“家公”主要分布于都昌、阳新、宿松;“公儿”主要分布于邵武;“爷”主要分布于茶陵。
关于“外婆”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婆”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余干、弋阳;“阿婆”主要分布于修水、安义、南昌、南城、建宁;“家婆”主要分布于都昌、阳新、宿松;“婆婆”主要分布于邵武;“妈”主要分布于茶陵。
2.2.3父辈
关于“父亲”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爷”主要分布于永新、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南城;“爷佬”主要分布于弋阳、建宁、邵武;“爷佬子”主要分布于余干;“爸爸”主要分布于茶陵、新余;“爹”主要分布于永新、醴陵;“爹佬”主要分布于吉水;“爹嘚”主要分布于都昌;“爹爹”主要分布于余干、弋阳。
关于“母亲”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娘”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南城;“娘佬”主要分布于醴陵、建宁、邵武;“姆妈”主要分布于都昌、余干、弋阳。
关于“公公”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公公”主要分布于茶陵、修水、南昌、余干、南城;“家倌”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家爷”主要分布于醴陵、平江;“家公”主要分布于新余、宜丰;“公”主要分布于安义;“婆爷”主要分布于都昌;“阿公”主要分布于阳新;“公家”主要分布于宿松;“祖祖”主要分布于弋阳;“爹爹”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婆婆”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家娘”主要分布于茶陵、吉水、醴陵、平江;“家婆”主要分布于永新、新余、宜丰;“婆婆”主要分布于修水、余干、弋阳、南昌;“婆”主要分布于安义、宿松、南
1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城;“婆娘”主要分布于都昌;“阿婆”主要分布于阳新;“妈妈”主要分布于邵武;“□[ha²]女”主要分布于建宁。
关于“岳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丈人公”主要分布于永新、醴陵、平江、弋阳、南城、建宁、邵武;“丈人”主要分布于新余、宜丰、修水、安义、南昌、都昌;“老丈人”主要分布于茶陵;“丈人佬”主要分布于吉水;“丈爷”主要分布于余干;“亲爷”主要分布于阳新;“外父”主要分布于宿松。
关于“岳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丈人婆”主要分布于永新、醴陵、平江、弋阳、南城、建宁、邵武;“丈母娘”主要分布于茶陵、修水;“丈母”主要分布于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都昌、余干;“亲娘”主要分布于阳新;“外母”主要分布于宿松。
关于“继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后爹”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余干;“后爷”主要分布于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南城、建宁;“继爷”主要分布于醴陵、宿松;“后爷佬”主要分布于弋阳;“□[xy³]爷佬”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继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后娘”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余干、弋阳、南城、建宁;“继娘”主要分布于醴陵、宿松;“□[xy³]娘佬”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伯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伯伯”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醴陵、新余、平江、宿松、弋阳、建宁、邵武;“大伯”主要分布于吉水、宜丰、南昌、南城;“大伯伯”主要分布于余干;“伯父”主要分布于修水;“伯”主要分布于安义;“爷”主要分布于都昌;“大爷”主要分布于阳新。
关于“伯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大妈”主要分布于茶陵、安义;“大妈妈”主要分布于余干;“妈妈”主要分布于宿松、建宁;“大娘”主要分布于吉水、阳新、南城;“娘娘”主要分布于新余;“母母”主要分布于醴陵、宜丰;“伯母”主要分布于平江、修水;“伯娘”主要分布于南昌;“姐姐”主要分布于都昌、邵武;“太太”主要分布于永新;“奶奶”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叔叔”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叔叔”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宜丰、修水、阳新、南城、建宁、邵武;“叔”主要分布于安义、南昌、都昌、弋阳;“叔积”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叔嘚”主要分布于新余;“叔子”主要分布于平江;“爷爷”主要分布于宿松;“老爹”主要分布于余干。
关于“婶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16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婶婶”主要分布于吉水、宜丰、修水、南城、建宁、邵武;“婶积”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婶嘚”主要分布于新余、安义;“婶子”主要分布于平江、南昌;“婶”主要分布于阳新;“母母”主要分布于永新;“嫡妈”主要分布于宿松;“姐姐”主要分布于余干;“奶奶”主要分布于弋阳;“细□[ʦia⁵]嘚”主要分布于都昌。
关于“姑姑”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姑娘”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姑姑”主要分布于吉水、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建宁、南城;“大姑”主要分布于余干(大)、南城;“姑儿”主要分布于邵武;“婆婆”主要分布于永新;“家家”主要分布于弋阳;“□[ha²]姑”主要分布于余干(小)。
关于“姑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姑爷”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修水、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姑父”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平江、余干、弋阳、南城、建宁、邵武;“姑爷嘚”主要分布于安义;“姑爹”主要分布于都昌、阳新。
关于“舅舅”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母舅”主要分布于新余、修水、安义、南昌、都昌、宿松、南城、建宁;“舅舅”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宜丰、余干;“舅”主要分布于茶陵;“舅公”主要分布于醴陵;“舅子”主要分布于平江;“舅爷”主要分布于阳新;“舅爹”主要分布于弋阳;“舅儿”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舅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舅母”主要分布于茶陵、新余、宜丰、修水、安义、南昌;“妗母”主要分布于吉水;“舅婆”主要分布于醴陵;“舅娘”主要分布于阳新、宿松;“舅嘚”主要分布于安义;“妗子”主要分布于平江;“妗”主要分布于都昌;“妗妗”主要分布于余干;“妗哩”主要分布于弋阳;“妗儿”主要分布于邵武;“母妗”主要分布于南城、建宁;“舅□[məŋ⁰]”主要分布于永新。
关于“姨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姨娘”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平江、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弋阳;“姨姨”主要分布于建宁;“姨”主要分布于宜丰、修水;“姨嘚”主要分布于安义;“姨儿”主要分布于邵武;“阿姨”主要分布于余干;“大姨”主要分布于南城(大);“□[ha²]姨”主要分布于南城(小)。
关于“姨夫”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姨父”主要分布于茶陵、宜丰、平江、宿松、余干、南城、建宁、邵武;“姨爹”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南昌、阳新、弋阳;“姨爹嘚”主要分布于安义、都昌;“姨爷”主要分布于醴陵、新余;“姨下”主要分布于修水。
17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2.2.4平辈
关于“哥哥”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哥哥”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余干、南城;“哥”主要分布于茶陵、阳新、宿松;“老兄”主要分布于吉水、醴陵、安义;“兄”主要分布于南城;“哥郎”主要分布于弋阳;“老伯”主要分布于建宁、邵武。
关于“嫂嫂”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嫂嫂”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醴陵、宜丰、修水、南昌、余干、弋阳、邵武;“嫂积”主要分布于茶陵;“嫂子”主要分布于平江;“嫂嘚”主要分布于新余、安义、都昌;“嫂”主要分布于宿松、南城;“大嫂”主要分布于阳新;“嫂佬”主要分布于邵武;“□[ha²]嫂”主要分布于建宁。
关于“弟弟”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老弟”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建宁;“弟郎”主要分布于余干、弋阳;“弟崽”主要分布于余干;“弟”主要分布于南城;“弟儿”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弟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弟嫂”主要分布于茶陵、宜丰、修水、南城;“老弟嫂”主要分布于永新、醴陵;“弟妇”主要分布于吉水、安义;“弟新妇”主要分布于新余、余干、弋阳、建宁、邵武;“弟媳”主要分布于平江、阳新;“弟媳妇”主要分布于都昌;“老弟媳妇”主要分布于宿松;“老弟新妇”主要分布于南昌。
关于“姐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姐姐”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南昌、宿松;“姐积”主要分布于醴陵;“姐嘚”主要分布于安义、都昌;“老姊”主要分布于宜丰;“姊姊”主要分布于弋阳、建宁;“姊佬”主要分布于邵武;“□[ha²]姊”主要分布于余干、南城、建宁。
关于“姐夫”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姐夫”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余干、弋阳、南城、建宁、邵武;“姐丈”主要分布于吉水。
关于“妹妹”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妹妹”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老妹”主要分布于醴陵、宜丰、平江、修水、安义、阳新;“妹嘚”主要分布于吉水、新余、南昌、都昌;“妹”主要分布于宿松、南城;“妹崽”主要分布于余干、弋阳;“妹儿”主要分布于建宁、邵武;“妹□[sœ⁰]”主要分布于永新。
关于“妹夫”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18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妹夫”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余干、建宁;“妹丈”主要分布于新余;“妹郎”主要分布于宜丰、南城;“妹婿”主要分布于宿松、弋阳;“姐夫”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丈夫”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男子”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男子客”主要分布于平江;“男子汉”主要分布于宿松;“男人”主要分布于阳新;“男客”主要分布于弋阳;“老公”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新余、宜丰、修水、安义、南昌、都昌、余干、弋阳、南城、建宁;“老者”主要分布于邵武;“老子”主要分布于余干。
关于“妻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老婆”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余干、南城、建宁;“屋里个”主要分布于茶陵;“屋里”主要分布于阳新;“堂客”主要分布于醴陵、宿松;“女客”主要分布于修水、弋阳;“婆娘”主要分布于醴陵;“妈妈”主要分布于余干;“妈娘”主要分布于邵武;“老妈”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小叔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老弟”主要分布于吉水;“弟弟”主要分布于阳新;“叔积”主要分布于醴陵、宜丰;“叔子”主要分布于平江;“叔嘚”主要分布于安义;“霞叔”主要分布于南昌;“细叔嘚”主要分布于都昌;“细叔”主要分布于建宁;“叔父崽哩”主要分布于余干;“舅儿子”主要分布于邵武;“□[ʨi³]□[la⁰]叔积”主要分布于茶陵;“叔□[ɛʔ⁷]”主要分布于弋阳;“□[ha²]叔哩”主要分布于南城。
关于“小姨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妹嘚”主要分布于吉水;“内妹”主要分布于阳新;“姨积”主要分布于醴陵、宜丰;“姨子”主要分布于平江;“小姨子”主要分布于南昌;“姨嘚”主要分布于安义;“细姨嘚”主要分布于都昌;“姨妹”主要分布于宿松;“小姨子哩”主要分布于余干;“细姨娘”主要分布于弋阳;“细姨”主要分布于建宁;“姨妈子”主要分布于邵武;“□[ʨi³]□[la⁰]姨娘”主要分布于茶陵;“□[ha²]姨子”主要分布于南城。
2.2.5子辈
关于“儿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崽”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余干、弋阳、南城、建宁;“儿子”主要分布于宿松;“囝儿”主要分布于邵武;“畲哩”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最小的儿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细崽”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都昌、阳新、
19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南城;“老崽”主要分布于余干、弋阳、南城、建宁;“老崽嘚”主要分布于安义;“满崽”主要分布于醴陵、平江;“嫡儿子”主要分布于宿松;“煞尾子”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儿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新妇”主要分布于茶陵、吉水、新余、宜丰、修水、安义、南昌、都昌、余干、弋阳、南城、建宁、邵武;“媳妇”主要分布于醴陵、平江、宿松;“儿媳”主要分布于阳新;“新□[mɤŋ⁰]”主要分布于永新。
关于“女儿”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女”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宿松、南城、建宁;“女儿”主要分布于阳新;“阿娘囝儿”主要分布于邵武;“□[nən⁵]”主要分布于余干;“□[ȵiɛn²]”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女婿”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姑爷”主要分布于茶陵、修水;“郎”主要分布于醴陵、平江、南昌、都昌、余干、南城;“郎哩”主要分布于永新;“郎婿”主要分布于弋阳、建宁;“姑丈”主要分布于吉水、新余、安义;“女婿”主要分布于宜丰、阳新、宿松;“姐夫”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侄儿”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侄子”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都昌、宿松、余干、建宁;“侄哩”主要分布于永新、南城;“侄人嘚”主要分布于吉水;“侄嘚”主要分布于南昌;“侄儿”主要分布于阳新;“弟郎”主要分布于弋阳;“孙子”主要分布于建宁;“孙儿”主要分布于邵武;“倽哩”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侄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侄女”主要分布于茶陵、吉水、醴陵、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阳新、宿松、南城;“侄女哩”主要分布于永新;“侄女嘚”主要分布于新余、都昌;“侄哩”主要分布于余干;“女孙”主要分布于建宁;“阿娘孙儿”主要分布于邵武;“弟郎□[ȵiɛn²]”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外甥”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甥”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余干、南城、建宁、邵武;“外孙”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外甥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甥女”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南昌、阳新、宿松、南城、建宁、邵武;“外甥女(嘚)”主要分布于安义、都昌;“外甥哩”主要分布于余干;“外孙□[ȵiɛn⁰]”主要分布于弋阳。
20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2.2.6孙辈
关于“孙子”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孙子”主要分布于茶陵、平江、阳新、宿松、建宁;“孙哩”主要分布于永新;“孙子哩”主要分布于余干;“孙嘚”主要分布于吉水、新余、安义、南昌、都昌;“孙伢积”主要分布于醴陵;“孙积”主要分布于宜丰;“孙”主要分布于修水、弋阳、南城;“孙儿”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孙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孙女”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醴陵、新余、修水、阳新、宿松;“孙女嘚”主要分布于吉水、安义、南昌、都昌;“女孙积”主要分布于宜丰、平江;“女孙哩”主要分布于南城;“女孙”主要分布于建宁;“阿娘孙儿”主要分布于邵武;“□[nən⁵]孙哩”主要分布于余干;“孙□[ȵiɛn⁰]”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外孙”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孙”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修水、宿松、弋阳;“外甥”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平江、安义、南昌、都昌、阳新、余干、南城、建宁、邵武。
关于“外孙女”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外孙女”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修水;“外甥女”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平江、阳新、余干、南城、建宁、邵武;“外甥女(嘚)”主要分布于安义、南昌、都昌;“外孙□[ȵiɛn⁰]”主要分布于弋阳。
2.2.7曾孙辈
关于“重孙”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重孙”主要分布于茶陵、弋阳;“重孙哩”主要分布于余干;“曾孙”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建宁、邵武;“曾孙积”主要分布于宜丰;“□[yɔn²]□[ɕyn¹]□[li⁰]”主要分布于南城。
2.2.8合称称谓 1.同辈合称
关于“父母”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爷娘”主要分布于醴陵、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南城、建宁、邵武;“娘爷”主要分布于新余、宜丰;“爷佬娘”主要分布于余干、弋阳;“爹
2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娘”主要分布于吉水;“大人”主要分布于永新。
关于“夫妻俩”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两公婆”主要分布于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南昌、南城、建宁、邵武;“两家婆”主要分布于茶陵;“两老公婆”主要分布于安义;“夫妻两个”主要分布于都昌;“两甫老”主要分布于阳新;“夫妻俩”主要分布于宿松;“两夫妻”主要分布于余干;“两老妈”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兄弟俩”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两兄弟”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余干、南城、建宁、邵武;“两弟兄”主要分布于弋阳;“兄弟两个”主要分布于宿松。
关于“连襟”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两姨父”主要分布于茶陵、醴陵、宜丰、平江、修水、阳新、宿松、余干、弋阳、南城、建宁;“两姨丈”主要分布于吉水;“两姨人”主要分布于都昌;“连襟”主要分布于安义、南昌;“姨父老倌”主要分布于邵武。
关于“妯娌”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两叔伯母”主要分布于醴陵、平江;“两妯娌”主要分布于修水、都昌;“两姑嫂”主要分布于安义、南昌、建宁;“妯娌”主要分布于阳新、宿松、余干;“两妯娌娘”主要分布于南城、邵武;“私下母”主要分布于新余;“姊嫂”主要分布于宜丰;“两子嫂”主要分布于吉水;“两叔伯□[fɤŋ¹⁷]”主要分布于永新;“两并□[tɕ’iɛn¹]”主要分布于弋阳。
关于“亲家”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亲家”主要分布于茶陵、永新、醴陵、新余、宜丰、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余干、弋阳、南城、建宁、邵武;“亲客”主要分布于吉水;“亲家公(母)”主要分布于平江。
关于“堂姊妹”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叔伯姊妹”主要分布于茶陵、吉水、醴陵、新余、宜丰、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弋阳、南城、邵武;“叔伯姐妹”主要分布于永新;“堂姐妹”主要分布于平江;“堂姊妹”主要分布于余干、建宁。
关于“表姊妹”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表姊妹”主要分布于茶陵、吉水、醴陵、新余、宜丰、修水、安义、南昌、都昌、阳新、宿松、余干、弋阳、南城、建宁、邵武;“表姐妹”主要分布于永新、平江。 2.兼辈合称
关于“父子俩”的称谓及其分布状况如下:
“两父子”主要分布于茶陵、阳新;“两爷崽”主要分布于永新、醴陵、宜丰、修水、南昌、余干、南城、建宁;“两爷嘚”主要分布于吉水、安义;“两爷囝”主要分布
22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于邵武;“两父子”主要分布于阳新;“爷儿俩”主要分布于都昌;“爷儿俩个”主要分布于宿松;“两爷□[pə⁶]子”主要分布于弋阳。
2.2.9赣方言亲属称谓中心语素分布状况
赣方言亲属称谓中,主要用于作中心语素的共有40个,从辈分上来看,涉及亲属关系很广的有“爷”、“爹”、“公”、“父”、“娘”、“妈”、“婆”、“丈”、“女”,“爷”在曾祖辈、祖辈、父辈、子辈、同辈、兼辈称谓中都出现了,“公”、“妈”、“婆”出现在曾祖辈、祖辈、父辈、平辈、同辈称谓中,“娘”出现在父辈、平辈、子辈、曾孙辈、同辈称谓中,“爹”出现在曾祖辈、祖辈、父辈、同辈中,“父”出现在父辈、平辈、同辈、兼辈中,“丈”出现在父辈、平辈、子辈、同辈称谓中,“女”出现在父辈、平辈、子辈、孙辈称谓中;涉及亲属关系较少的有“奶”、“伯”、“叔”、“姑”、“姨”、“夫”、“姐”、“子”、“孙”、“姆”、“母”、“舅”、“妇”、“兄”、“嫂”、“姊”、“弟”、“妹”、“儿”、“囝”、“媳”、“婿”、“郎”、“甥”,“奶”出现在曾祖辈、祖辈、父辈称谓中,“伯”、“叔”、“姨”、“姐”出现在父辈、平辈、同辈中,“姑”出现在父辈、子辈、同辈称谓中,“夫”出现在平辈、子辈、同辈称谓中,“子”出现在子辈、同辈、兼辈称谓中,“孙”出现在子辈、孙辈、曾孙辈称谓中,“姆”出现在祖辈、父辈称谓中,“母”出现在父辈、同辈称谓中,“舅”出现在父辈、平辈称谓中,“妇”、“媳”、“婿”出现在平辈、子辈称谓中,“兄”、“嫂”、“姊”、“弟”、“妹”出现在平辈、同辈称谓中,“儿”、“囝”出现在子辈、兼辈称谓中,“郎”、“甥”出现在子辈、孙辈称谓中 ;“爸”、“婶”、“妗”只在父辈称谓中出现过,“崽”、“侄”只在子辈称谓中出现,“妻”只在同辈称谓中出现,“哥”只在平辈称谓中出现。在这些中心称谓素中,主要用于表示长辈称谓的语素是:爸、爷、爹、公、父、娘、妈、姆、婆、奶、母、伯、叔、婶、姑、舅、妗、姨、丈,主要用于表示平辈称谓的语素是:夫、妇、妻、兄、哥、嫂、姊、姐、弟、妹,主要用于表示晚辈称谓的语素是:子、儿、囝、崽、媳、女、婿、郎、侄、甥、孙。
23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第三章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构成方式分析
3.1客方言亲属称谓构词特点
3.1.1附加式
客方言亲属称谓很大一部分是由词根加附加成分构成的,附加成分主要包括前缀和后缀,下面通过具体的前缀、后缀讨论客方言亲属称谓如何通过附加式构词。 1.前加“阿”
客方言亲属称谓中,“阿”构词能力很强。用“阿”来构成的词共有118例,从辈分上的曾祖辈、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曾孙辈来看,这些辈分都有称谓加“阿”。如:阿太、阿公、阿爸、阿哥、阿子、阿孙、阿息。赣方言亲属称谓中,“阿”构词能力较弱,用“阿”来构词的共有16例,从辈分上来看,祖辈有10例,父辈有3例,子辈出现2例,孙辈出现1例。如:阿公。 2.前加“老”
客方言亲属称谓中,“老”通过附加式构词的共有85例,从辈分上来看,既有用于父辈的亲属称谓的,也有用于平辈亲属称谓的,还有用于同辈之间合称称谓的,如:老倌、老弟。赣方言亲属称谓中,“老”通过附加式构词的共有例,从辈分来看,主要分布在平辈称谓中。 3.后加“佬”、“哩”
客方言亲属称谓中,“佬”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有21例,从辈分上来看,主要分布在父辈、平辈,如丈人佬。赣方言亲属称谓中,“佬”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有16例,从辈分上看,主要分布在父辈、平辈及同辈合称称谓中。
客方言亲属称谓中,“哩”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有25例,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武平、长汀、宁化、大余。赣方言亲属称谓中,“哩”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有18例,从地域上看,主要分布在永新、余干、弋阳、南城。从辈分上看,“哩”在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中,父辈、平辈、子辈、孙辈、重孙辈中均有分布。 4.后加“子”、“儿”、“仔”
客方言亲属称谓中,“子”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有50例,“儿”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有11例,从辈分上来看,父辈、平辈、子辈、孙辈、曾孙辈都有称谓加“子”和 “儿”,如:娭子、老妹子、侄女子、孙女子、息子;娭儿、老妹儿、隸儿、孙儿、息儿。赣方
24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言亲属称谓中,“子”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有45例,从辈分上看,父辈、平辈、子辈、孙辈都有分布;“儿”通过附加式构词的有19例,从辈分上来看,分布于祖辈、父辈、平辈、子辈、孙辈。“仔”只在客方言亲属称谓中有16例,从辈分上看,主要在父辈、平辈、子辈、孙辈的称谓中,如:舅仔、叔仔、妹仔、孙仔。
3.1.2复合式
1.称谓前加“太”、“尊”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曾祖辈称谓中都出现了在核心称谓前加“太”的构词方式,“太”自古就有用来尊称父或祖,如《后汉书.李固传》:“自太公以来。”李贤注:“谓祖父郃也。”又俗亦称曾祖父为“太公”。又如明.陶宗仪《辍耕录.太公》:“今人谓称曾祖父曰太公。此盖相承之谬。”赣方言亲属称谓中除了核心称谓前加“太”的构词方式,还在核心称谓前加“尊”构成曾祖辈称谓。“尊”:敬词,可用于对长辈的称呼。《颜氏家训.风操》:“凡宗亲世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以往,高秩者通呼为尊。”
2.称谓前加“家”
客方言亲属称谓中父辈称谓的“公公”、“婆婆”的构词方式出现了在核心称谓前加“家”,这一构词方式不仅出现在赣方言父辈称谓中,还出现在祖辈称谓“外公”、“外婆”中。“家”:谦词,对别人称比自己辈分高或年纪大的亲属。如《颜氏家训.风操》:“昔侯霸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陈思王称父曰家父,母为家母;潘尼称其祖曰家祖。” 3.称谓前加“外”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中有一些称谓前加“外”区分宗亲和外亲,出现比较多的如:外公(外祖父)、外婆(外祖母)、外孙、外孙女等,还有个别点称谓前加“外”的如客方言中陆川的“岳父”称“外父佬”,西河的“岳母”称为“外婆”,赣方言中宿松“岳父”称“外父”,“岳母”称“外母”。 4.排行最小者的标志:满、细、老、尾
满:客方言亲属称谓中,“满”作为排行最小者的标志有13例,赣方言亲属称谓中,“满”作为排行最小者的标志只有2例。清.张心泰《粤游小志》:“满子嘉俗称子女之最小者”,《客方言.释亲属》:“俗谓少子为满子”。
细:客方言亲属称谓中,“细”作为排行最小者的标志有4例,赣方言亲属称谓中,“细”作为排行最小者的标志有10例。“细”指排行最末,今湘语区的湖南长沙,闽语区的福建厦门、莆田、闽侯洋田排行最末的标志都有“细”一词。
老:“老”最初表示年老或年长之义,而在赣方言亲属称谓中,称谓前加“老”有表示排行最小的意思,如余干、弋阳、南城、建宁中“老崽”表示最小的儿子。
2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尾:本义是人体或动物身体的最末部分,引申指排行最小者。南方方言中“尾”表排行最末者的有很多,如粤语区的广东阳江、江门古沙等地,闽语区的福建仙游、莆田、福平等地都有此义,本文客方言区的清溪、赣方言区的邵武亲属称谓中的“尾”也表排行最末者。
3.2 同形异指特点
语言中的词在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中存在着多义现象,即一个词具有好几个义项,分别指称不同事物。亲属称谓也有用一个称谓称呼几类亲属的情况,这就是所谓的亲属称谓同形异指现象。在客赣方言中,亲属称谓存在“同形异指”现象,本文的“同形”指的是“词形相同”,即书面形式相同,而不以语音是否相同作为判断标准。因为“同形异指”不仅体现在同一方言间,在不同方言之间也可以看到,在不同方言间“同形”的词语是很难完全同音的。以字形是否相同作为“同形”的标准,对于比较方言之间亲属称谓的差异就比较方便了。“同形异指”这一特点在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中主要出现在以下三种情况:
不同辈分的称谓用同一称谓形式。“太太”在客方言点中指“曾祖母”,在赣方言点中点指“伯母”。“老爹”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曾祖父”也可指“叔叔”。“老妈”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曾祖母”也可指“妻子”。“阿公”在客方言点中指“祖父”,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外公”也可指“公公”。“公公”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祖父”也可指“外公”,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祖父”也可指“公公”。“公爹”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祖父”也可指“外公”。“爹爹”在客方言点中指“祖父”,在赣方言点中可以指“祖父”、“父亲”和“公公”。“公”在客方言点中指“祖父”,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祖父”也可指“公公”。“阿婆”在客方言点中指“祖母”,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外婆”也可指“婆婆”。“奶奶”在客方言点中指“祖母”,在赣方言点中指“祖母”、“伯母”、“婶婶”。“婆”在客方言点中指“祖母”,在赣方言点中指“祖母”、“婆婆”。“婆婆”在客方言点中指“祖母”、“外婆”,在赣方言点中指“祖母”、“外婆”、“婆婆”、“姑姑”。“阿妈”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祖母”也可指“母亲”。“妈妈”在客方言点中指“祖母”,在赣方言点中指“祖母”、“婆婆”、“伯母”、“妻子”。“爷爷”在客方言点中指“父亲”,在赣方言点中指“祖父”、“叔叔”。“爷”在客方言点中指“父亲”,在赣方言点中指“祖父”、“外公”、“父亲”、“伯父”。“家家”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祖父”也可指“姑姑”。“祖祖”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祖父”也可指“公公”。“妈”在客方言点中指“母亲”,在赣方言点中指“祖母”、“外婆”。“姆妈”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祖母”也可指“母亲”。“家婆”在客方言点中指“婆婆”,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外婆”也可指“婆婆”。“家公”在客方言点中指“公公”,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外公”也可指“公公”。“外婆”
26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外婆”也可指“岳母”。“哥”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父亲”也可指“哥哥”,在赣方言点中指“哥哥”。“嫂”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母亲”也可指“嫂嫂”,在赣方言点中指“嫂嫂”。“姐”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母亲”也可指“姐姐”。“婆娘”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婆婆”也可指“妻子”。“姐姐”在客方言点中指“祖母”、“伯母”、“姐姐”,在赣方言点中指“伯母”、“婶婶”、“姐姐”。“阿叔”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叔叔”也可指“小叔子”。“叔积”、“叔嘚”、“叔子”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叔叔”也可指“小叔子”。“阿姨”、“姨姨”、“姨哩”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姨母”也可指“小姨子”,“阿姨”、“姨姨”在赣方言点中指“姨母”,“姨嘚”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姨母”也可指“小姨子”。“姑爷”在客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姑父”也可指“女婿”。“姑丈”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姑父”也可指“女婿”,在赣方言点中指“女婿”。“阿嫂”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嫂嫂”也可指“儿媳”。“姐夫”在客方言点中指“姐夫”,而在赣方言点中指“姐夫”、“妹夫”和“女婿”。“妹”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妹妹”也可指“女儿,在赣方言点中指“妹妹”。“妹儿”在客方言点中指“女儿”,在赣方言点中指“妹妹”。“弟哩”在客方言点中指“侄儿”,在赣方言点中指“孙子”。“弟郎”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弟弟”也可指“侄儿”。“孙子”、“孙儿”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弟弟”也可指“孙子”,在客方言点中指“孙子”。“女孙”在客赣方言点中既可指“侄女”也可指“孙女”。“阿娘孙儿”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侄女”也可指“孙女”。“外孙”、“外甥”在客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外孙”、“外甥”也可指“外甥”、“外孙”。“外甥女”在客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外甥女”也可指“外孙女”。“外孙女”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外孙女”也可指“外甥女”。
同一辈分的称谓用同一称谓形式。“”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母亲”也可指“伯母”。“𡑅”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母亲”也可指“婶婶”。“丈人公”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公公”也可指“岳父”,在赣方言点中指“岳父”。“母母”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伯母”也可指“婶婶”。“娘娘”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姨母”也可指“伯母”。“老弟”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弟弟”也可指“小叔子”,在客方言点中指“弟弟”。“妹嘚”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妹妹”也可指“小姨子”。“老妹子”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妹妹”也可指“小姨子”。
男性亲属和女性亲属用同一称谓形式。“阿太”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曾祖父”也可指“曾祖母”。“侄子”在客方言点中既可指“侄儿”也可指“侄女”。“侄儿”在赣方言点中既可指“侄儿”也可指“侄女”。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同形异指”特点大都出现在不同方言点间,但也有些是出现在同一方言点间。如:
1.“外孙”、“外孙女”与“外甥”、“外甥女”
表3-1 同形异指表
27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称谓 方言点 宁化 三都 兴国 赣县 永新 吉水 新余 宜丰 平江 安义 南昌 都昌 阳新 余干 南城 建宁 邵武 秀篆 弋阳 外孙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孙 外孙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甥 外孙 外孙 外孙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嘚) 外甥女(嘚) 外甥女(嘚) 外甥女 外甥□nən5哩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孙女 外孙□[niɛn0]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嘚) 外甥女(嘚) 外甥女(嘚) 外甥女 外甥□nən5哩 外甥女 外甥女 外甥女 外孙女 外孙□[niɛn0] “外孙”、“外孙女”是指女儿的子女。“外甥”、“外甥女”是指姐妹的子女。这两组是不同辈分的亲属关系,但在上表中方言点大部分都可合称为“外甥”、“外甥女”。这种现象古以有之,主要受到中国文化中血统观念的影响,认为既然都是“外”,不妨简而同之。古代姑之子、舅之子、妻之兄弟、姊妹之夫、女之子,都称外甥。《释名.释亲属》:“甥,生也,他姓之本生于外。”所以很多非本血统或女嫁于外而产生的亲属都可统称为甥或外甥。如:汉.许慎《说文解字》:“甥„„姊妹之子曰甥。”女之子,即外孙称甥。女之子,外孙称甥。如:《诗经.齐风.猗嗟》:“不出下正兮,展我甥兮。”,<传>:“外孙曰甥。”
2.“侄儿”、“侄女”与“孙子”、“孙女”
“侄”与“孙”在客方言点中的宁化,赣方言中的建宁、邵武同称为“孙”,这在今越南与我国西南部分少数民族语言中,也有不同程度的反映。王力先生《汉越语研究》称,越南语中“孙”、“侄”、“甥”统一称为“孙”。少数民族语中,在喻翠容、罗美珍
28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的《傣语简志》所记录的西双版纳、德宏两地傣语中,“孙”、“侄”一律说孙。王均、郑国乔的《仫佬语简志》所记录的广西罗城仫佬语中“孙”、“侄”都说“孙”。“侄”最初字形为“姪”,既指侄子,也只侄女。指“侄子”义的如《尔雅.释亲》:“女子为晜弟之子为姪。”又如《新唐书.狄仁杰传》:“且姑姪与母子孰亲?”指“侄女”义的如《汉书.杜钦传》:“娣侄虽缺不复补”颜注:“兄弟之女则谓之侄”。又如《公羊传.成公二年》:“萧同侄子者,齐君之母也。”<注>:“萧同,国名。侄子者,萧同君侄娣之子,嫁于齐,生倾公。”“侄”指称“侄子”和“侄女”这一情况只在客方言的连南中出现了。 3.“公公”、“婆婆”与“祖父”、“祖母”
“公公”既可用作称父,祖父,又用作已婚妇女称丈夫之父。称祖父者如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七:“上起奏曰:‘此物恐不宜多吃。’太上曰:‘不妨,反觉爽快。’„„因闲说宣和见,公公每遇三伏,多在碧玉壶及风泉馆、万荷庄等纳凉。”称丈夫之父者如《三国演义》第八回:“老夫不敢有违,随引貂蝉出拜公公。太师道:‘今日良辰,吾即当取此女回去,配与奉先。’”案:吕布(字奉先)为太师董卓义子,故貂蝉称之为公公。赣方言中,“公公”、“祖父”同称为“公公”,与之对应的“婆婆”、“祖母”在南昌、余干同称为“婆婆”。“婆婆”古时既可用作成母亲、祖母,还用作称丈夫之母。称母亲者如《魏书.汲固传》:“李宪即为固长育至十余岁,恒呼固夫妇为郎婆。”称祖母者如唐代权德舆《权载之集》卷五十《祭孙男法延师之灵》:“翁翁婆婆以乳果之奠,致祭于九岁孙南法延师之灵。”称丈夫之母者如《琵琶记.糟糠自厌》:“公公婆婆,我不够尽心相奉侍。”
除了以上这些点,还有一些在同一方言点间出现同形异指的情况。如“外公”、“祖父”在茶陵同称为“爷”,在宁化同称为“公公”,在长汀同称为“公爹”,“外婆”、“祖母”在茶陵同称为“妈”,在弋阳“伯母”、“婶婶”同称为“奶奶”,“姐夫”、“妹夫”、“女婿”同称为“姐夫”,在吉水“弟弟”、“小叔子”同称为“老弟”,“妹妹”、“小姨子”同称为“妹嘚”。
29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第四章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计量分析比较研究
亲属称谓是使用频率较高的一种日常语词。各地亲属称谓在构词和用法上有同有异,甚至同一方言片区的情况也不完全相同,通过对客赣方言的亲属称谓计量,可以从一个侧面观察客赣方言间的亲疏程度。
4.1客赣亲属称谓计量分析的方法
汉语方言词汇计量的研究始于郑锦全先生,1973年他用“皮尔逊相关”和“非加权平均系联法”计算不同方言的字音和词汇文字表现形式的亲疏程度,并提供了方言分区的佐证。马希文先生则使用重心法和分类学的最小生成树法计算方言间的相关系数。王士元和沈钟伟先生在《方言关系的计量表述》中提出对词汇分词目的计算方法并采用数理分类学中普遍使用的Jaccard计算法公式计算方言间相关系数。游汝杰、杨蓓在《广州话、上海话和普通话词汇接近率的计量研究》一文提出了加权平均法统计不同方言词汇的异同。以词频作为权数,以中心语素为基准比较词汇的异同,分级加权统计。此外,陆极致、杨鼎夫、陈海伦、张树铮等人对方言词汇计量方法都做了各种探讨。本文主要采用王士元、沈钟伟先生的词汇计量法,针对本文实际情况进行一些相应的补充。这一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
1.特征选择:以语素和词语的构词法为计量的要素,通过分析同一词目两种方言的词汇反映形式的语素和构词法来表明相互之间的相关程度。
2.计算相关系数:按照Jaccard的分类法,就一对方言的语素和构词法出现的四种情况:“双有”、“无有”、“有无”、“双无”。分别以a、b、c、d代表四种情况,计算过程中,“双无”没有意义,将之排除在外,所以I和J两种方言在某一词目k的反映形式i和j的相关系数公式为:
a/abc Sij
k①
一对方言的总相关系数是单个词目相关系数总和的均值,I和J两种方言共有n条
n个相关系数的均值:
k /nSIJShh1
n②
注释:h表示n个相关系数中的任意一个。
3.补充说明:(1)以语素为单位进行相关系数计算时,不考虑音节,因为分析语素
30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项的多少也体现了音节数量上的不同,如果分析音节数,那将会产生重复比较的效果,所以计量时不考虑音节。(2)如果某个词目的反映形式既有词又有词组时,语素之间的比较按照词与词的比较方式计算,因为本文计量的50个亲属称谓只出现个别词组且合成词的构造与词组的构造类型相似,所以用以上方法在做计量统计时能够分析词和词组。(3)词的构词形式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第二层中单纯词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和多音节单纯词,合成词分为复合词、重叠词和派生词;第三层复合词包括主谓、述宾、偏正、述补、联合,派生包括前缀、中缀、后缀。分析词的构词法时本文以最小区分特征为区分点,采取这样的分析方法能够使区分亲属称谓之间差别的能力更大。(4)有些词目的反映形式是有音无字或用方言俗字表达,这时,我们从音义两方面进行考虑,如果相比较语素读音上有一定对应关系,且意义相同,那么将它们作为同源语素,如:词目“儿子”,在陆川的反映形式是“子[tsɿ3]”,在赣县的反映形式是[tse3],从他们的语音对应和意义上看,应为相同语素。
4.2 客赣亲属称谓计量分析步骤
首先,输入客赣亲属称谓单词目材料。将计量所用的亲属称谓输入,得到客方言亲属称谓计量表、赣方言亲属称谓计量表及客赣方言亲属称谓计量表。
其次,按计量表中用于比较的方言中每个词目反映形式的语素和构词法对比后,赋以相应的值。如:“祖父”这个词目在客方言18个点中有“阿公”、“公爹”、“公公”、“爹爹”、“公”五种反映形式,我们将五种反映形式的语素和构词法找出来,然后再看他们在各客方言中的分布情况,表4—1中的五个方言点代表五种反映形式。
表4-1计量例表 语素 构词法 反映形式 阿 公 爹 前缀 后缀 重叠 单音节单纯词 梅县 1 1 0 1 0 0 0 武平 0 1 1 0 1 0 0 宁化 0 1 0 0 0 1 0 赣县 0 0 1 0 0 1 0 西河 0 1 0 0 0 0 1 (1表示这个反映形式存在,0表示这个反映形式不存在。)
最后,计算出客方言、赣方言、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相关系数。根据计量表中单词目的赋值,按公式1算出每份表中每个词目的相关系数,再根据公式2得到客方言、赣
3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方言、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三张相关系数表(见附录1、附录2、附录3)。
4.3 客赣亲属称谓计量结果和分析
经过计量方法的选用和计量步骤的实施,得到客方言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以及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三张相关系数表。为了更详尽地观察客方言亲属称谓间,赣方言亲属称谓间以及客赣方言亲属称谓间的亲疏关系,本节通过相关分析、聚类分析来分析客方言亲属称谓间、赣方言亲属称谓间的亲疏关系,通过相关系数平均数表及分布情况观察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之间的亲疏关系。
本文用双变量相关分析来分析客方言、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关系。如果关系数据绝对值越大,说明客方言亲属称谓间、赣方言亲属称谓间相似度越高,反之,如果关系数据绝对值越小,相似度则越低。最后使用最邻近元素法(Nearest Neighbor)分别对客方言亲属称谓间、赣方言亲属称谓间相似度情况进行聚类,并得出相似度树状图。
4.3.1客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从客方言亲属称谓皮尔逊相关系数表4.2中可以得知,梅县和翁源以皮尔逊数值最高(0.781),其他各点中,与连南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当中,连南与清溪的皮尔逊数值最大(0.761);与河源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河源与清溪的皮尔逊数值最大(0.627);与揭西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揭西与翁源的相关数值最大(0.769);与秀篆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秀篆与赣县的相关数值最大(0.472);与武平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武平与长汀的相关数值最大(0.593);与宁化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宁化与宁都的相关数值最大(0.568);与三都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三都与兴国的相关数值最大(0.750);与赣县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赣县与大余的相关数值最大(0.526);与大余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大余与河源的相关数值最大(0.570);与西河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相关数值中,西河与陆川的相关数值最大(0.459);与联系的17个皮尔逊相关数值中,与翁源的相关数值最大(0.742)。
表4-2客方言亲属称谓皮尔逊相关系数表 梅县 翁源 连南 河源 清溪 揭西 秀篆 武平 长汀 梅县 1.000 0.781 0.553 0.490 0.694 0.746 0.299 0.088 0.088 翁源 0.781 1.000 0.724 0.527 0.706 0.769 0.208 0.015 0.241 连南 0.553 0.724 1.000 0.491 0.761 0.585 0.002 0.106 0.373
32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河源 0.490 0.527 0.491 1.000 0.627 0.598 0.285 0.345 0.446 清溪 0.694 0.706 0.761 0.627 1.000 0.632 0.074 0.206 0.298 揭西 0.746 0.769 0.585 0.598 0.632 1.000 0.248 0.022 0.188 秀篆 0.299 0.208 0.002 0.285 0.074 0.248 1.000 0.113 0.321 武平 0.088 0.015 0.106 0.345 0.206 0.022 0.113 1.000 0.593 长汀 0.088 0.241 0.373 0.446 0.298 0.188 0.321 0.593 1.000 宁化 0.419 0.507 0.468 0.557 0.471 0.447 0.450 0.136 0.440 宁都 0.479 0.484 0.443 0.510 0.520 0.447 0.410 0.006 0.148 三都 0.174 0.183 0.136 0.490 0.225 0.311 0.379 0.162 0.112 兴国 0.351 0.327 0.231 0.458 0.272 0.428 0.465 0.100 0.039 赣县 0.437 0.521 0.413 0.484 0.441 0.465 0.472 0.192 0.125 大余 0.454 0.539 0.498 0.570 0.512 0.501 0.403 0.092 0.193 西河 0.051 0.235 0.248 0.002 0.228 0.222 0.004 0.186 0.166 陆川 0.043 0.159 0.020 0.302 0.206 0.242 0.081 0.399 0.210 0.653 0.742 0.3 0.578 0.732 0.651 0.099 0.168 0.245 宁化 宁都 三都 兴国 赣县 大余 西河 陆川 梅县 0.419 0.479 0.174 0.351 0.437 0.454 0.051 0.043 0.653 翁源 0.507 0.484 0.183 0.327 0.521 0.539 0.235 0.159 0.742 连南 0.468 0.443 0.136 0.231 0.413 0.498 0.248 0.020 0.3 河源 0.557 0.510 0.490 0.458 0.484 0.570 0.002 0.302 0.578 清溪 0.471 0.520 0.225 0.272 0.441 0.512 0.228 0.206 0.732 揭西 0.447 0.447 0.311 0.428 0.465 0.501 0.222 0.242 0.651 秀篆 0.450 0.410 0.379 0.465 0.472 0.403 0.004 0.081 0.099 武平 0.136 0.006 0.162 0.100 0.192 0.092 0.186 0.399 0.168 长汀 0.440 0.148 0.112 0.039 0.125 0.193 0.166 0.210 0.245 宁化 1.000 0.568 0.317 0.324 0.311 0.277 0.127 0.244 0.482 宁都 0.568 1.000 0.334 0.486 0.272 0.374 0.236 0.235 0.507 三都 0.317 0.334 1.000 0.750 0.316 0.367 0.039 0.178 0.175 兴国 0.324 0.486 0.750 1.000 0.393 0.412 0.087 0.146 0.260 赣县 0.311 0.272 0.316 0.393 1.000 0.526 0.227 0.070 0.413 大余 0.277 0.374 0.367 0.412 0.526 1.000 0.215 0.262 0.478 西河 0.127 0.236 0.039 0.087 0.227 0.215 1.000 0.459 0.243 陆川 0.244 0.235 0.178 0.146 0.070 0.262 0.459 1.000 0.231 0.482 0.507 0.175 0.260 0.413 0.478 0.243 0.231 1.000
33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从单线连接树状图4.1来看,第一步,梅县与翁源聚类,他们相关系数最大,为0.781;第二步,梅县、翁源与揭西聚类,相关系数为0.769;第三步,连南与清溪聚类,相关系数为0.761;第四步,三都与兴国聚类,相关系数为0.750;第五步,梅县、翁源、揭西与聚类,相关系数为0.742;第六步,梅县、翁源、揭西、与连南、清溪聚类,相关系数为0.732;第七步,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与河源聚类,相关系数为0.627;第八步,武平与长汀聚类,相关系数为0.593;第九步, 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与大余聚类,相关系数为0.570;第十步,宁化与宁都聚类,相关系数为0.568;第十一步,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大余与宁化、宁都聚类,相关系数为0.557;第十二步,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大余、宁化、宁都与赣县聚类,相关系数为0.526;第十三步,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大余、宁化、宁都、赣县与三都、兴国聚类,相关系数为0.490;第十四步,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大余、宁化、宁都、赣县、三都、兴国与秀篆聚类,相关系数为0.472;第十五步,西河与陆川聚类,相关系数为0.459;第十六步,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大余、宁化、宁都、赣县、三都、兴国、秀篆与武平、长汀聚类,相关系数为0.446;最后,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大余、宁化、宁都、赣县、三都、兴国、秀篆、武平、长汀与西河、陆川归为一类。
0 5 10 15 20 25
Num +---------+---------+---------+---------+---------+
梅县 1 -+ 翁源 2 -+---+ 揭西 6 -+ +-+
18 -----+ +-------------+ 连南 3 ---+---+ +-----+ 清溪 5 ---+ | +-+ 河源 4 ---------------------+ | +---+ 大余 15 ---------------------------+ | | 宁化 10 ---------------------------+-+ +-----+ 宁都 11 ---------------------------+ | +-+ 赣县 14 ---------------------------------+ | | 三都 12 -----+---------------------------------+ +-+ 兴国 13 -----+ | +-----+ 秀篆 7 -----------------------------------------+ | | 武平 8 -------------------------+-----------------+ | 长汀 9 -------------------------+ |
34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西河 16 -------------------------------------------+-----+ 陆川 17 -------------------------------------------+
图4-1单线连接树状图
综合图表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知,粤桂区中广东与的客方言亲属称谓相似度要高于其他地区客方言亲属称谓;江西的客方言点中大余与广东、客方言亲属称谓相似度高于闽赣区的赣县、三都、兴国;闽赣区中客方言点除了宁化与广东、及宁都、赣县亲属称谓相似度高于0.5,其余点的相似度都低于0.5;广西客方言点与其他各地区亲属称谓的系数最低,为0.399。
4.3.2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
从赣方言亲属称谓皮尔逊相关系数表中可以得知,安义和南昌以皮尔逊数值最高(0.780),其他各点中,与茶陵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当中,茶陵与邵武的皮尔逊数值最大(0.470);与永新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永新与新余的皮尔逊数值最大(0.556);与吉水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吉水与新余的相关数值最大(0.662);与醴陵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醴陵与平江的相关数值最大(0.656);与新余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新余与宜丰的相关数值最大(0.666);与修水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修水与南昌的相关数值最大(0.607);与都昌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都昌与安义的相关数值最大(0.627);与阳新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阳新与弋阳的相关数值最大(0.537);与宿松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数值中,宿松与余干的相关数值最大(0.431);与南城相联系的17个皮尔逊相关数值中,南城与建宁的相关数值最大(0.462);与邵武联系的17个皮尔逊相关数值中,邵武与茶陵的相关数值最大(0.470)。
表4-3赣方言亲属称谓皮尔逊相关系数表 茶陵 永新 吉水 醴陵 新余 宜丰 平江 修水 安义 茶陵 1.000 0.129 0.072 0.338 0.199 0.158 0.161 0.312 0.101 永新 0.129 1.000 0.500 0.323 0.556 0.463 0.362 0.249 0.087 吉水 0.072 0.500 1.000 0.148 0.662 0.610 0.402 0.292 0.474 醴陵 0.338 0.323 0.148 1.000 0.328 0.342 0.656 0.138 0.1 新余 0.199 0.556 0.662 0.328 1.000 0.666 0.572 0.473 0.630 宜丰 0.158 0.463 0.610 0.342 0.666 1.000 0.5 0.599 0.488 平江 0.161 0.362 0.402 0.656 0.572 0.5 1.000 0.232 0.385 修水 0.312 0.249 0.292 0.138 0.473 0.599 0.232 1.000 0.510 安义 0.101 0.087 0.474 0.1 0.630 0.488 0.385 0.510 1.000
3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南昌 0.111 0.2 0.574 0.166 0.663 0.550 0.438 0.607 0.780 都昌 0.061 0.108 0.330 0.087 0.488 0.208 0.246 0.150 0.627 阳新 0.120 0.012 0.147 0.092 0.173 0.345 0.257 0.207 0.224 宿松 0.116 0.052 0.158 0.223 0.152 0.051 0.131 0.062 0.025 余干 0.150 0.020 0.227 0.153 0.061 0.151 0.012 0.062 0.063 弋阳 0.185 0.002 0.210 0.093 0.243 0.305 0.249 0.222 0.395 南城 0.111 0.026 0.088 0.106 0.080 0.291 0.125 0.383 0.296 建宁 0.188 0.017 0.011 0.218 0.002 0.011 0.053 0.098 0.042 邵武 0.470 0.249 0.306 0.332 0.400 0.419 0.308 0.397 0.402 南昌 都昌 阳新 宿松 余干 弋阳 南城 建宁 邵武 茶陵 0.111 0.061 0.120 0.116 0.150 0.185 0.111 0.188 0.470 永新 0.2 0.108 0.012 0.052 0.020 0.002 0.026 0.017 0.249 吉水 0.574 0.330 0.147 0.158 0.227 0.210 0.088 0.011 0.306 醴陵 0.166 0.087 0.092 0.223 0.153 0.093 0.106 0.218 0.332 新余 0.663 0.488 0.173 0.152 0.061 0.243 0.080 0.002 0.400 宜丰 0.550 0.208 0.345 0.051 0.151 0.305 0.291 0.011 0.419 平江 0.438 0.246 0.257 0.131 0.012 0.249 0.125 0.053 0.308 修水 0.607 0.150 0.207 0.062 0.062 0.222 0.383 0.098 0.397 安义 0.780 0.627 0.224 0.025 0.063 0.395 0.296 0.042 0.402 南昌 1.000 0.554 0.243 0.018 0.213 0.311 0.369 0.032 0.454 都昌 0.554 1.000 0.099 0.080 0.087 0.230 0.021 0.059 0.316 阳新 0.243 0.099 1.000 0.371 0.286 0.537 0.056 0.212 0.445 宿松 0.018 0.080 0.371 1.000 0.431 0.352 0.155 0.165 0.328 余干 0.213 0.087 0.286 0.431 1.000 0.085 0.139 0.149 0.197 弋阳 0.311 0.230 0.537 0.352 0.085 1.000 0.175 0.044 0.116 南城 0.369 0.021 0.056 0.155 0.139 0.175 1.000 0.462 0.054 建宁 0.032 0.059 0.212 0.165 0.149 0.044 0.462 1.000 0.331 邵武 0.454 0.316 0.445 0.328 0.197 0.116 0.054 0.331 1.000 从图4-2单线连接树状图来看,第一步,安义与南昌聚类,他们相关系数最大,为0.780;第二步,新余与宜丰聚类,相关系数为0.666;第三步,新余、宜丰与安义、南昌聚类,相关系数为0.663;第四步,吉水与新余、宜丰、安义、南昌聚类,相关系数为0.662;第五步,醴陵与平江聚类,相关系数为0.656;第六步,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与都昌聚类,相关系数为0.627;第七步,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都昌与修水聚类,相关系数为0.607;第八步,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都昌、
36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修水与醴陵、平江聚类,相关系数为0.572;第九步,永新与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都昌、修水、醴陵、平江聚类,相关系数为0.556;第十步,阳新与弋阳聚类,相关系数为0.537;第十一步,茶陵与邵武聚类,相关系数为0.470;第十二步,南城与建宁聚类,相关系数为0.462;第十三步,茶陵、邵武与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都昌、修水、醴陵、平江聚类,相关系数为0.454;第十四步,茶陵、邵武、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都昌、修水、醴陵、平江与阳新、弋阳聚类,相关系数为0.445;第十五步,宿松与余干聚类,相关系数为0.431;第十六步,与南城、建宁聚类,相关系数为0.380,第十七步,茶陵、邵武、永新、吉水、新余、宜丰、安义、南昌、都昌、修水、醴陵、平江、阳新、弋阳与宿松、余干聚类,相关系数为0.371。
0 5 10 15 20 25
+---------+---------+---------+---------+---------+
安义 9 -+-------------+ 南昌 10 -+ | 新余 5 -------------+-+---+ 宜丰 6 -------------+ | +-+ 吉水 3 ---------------+ | +---+ 都昌 11 -------------------+ | +-+ 修水 8 ---------------------+ | |
醴陵 4 ---------------+---------+ +-----------+ 平江 7 ---------------+ | +-+ 永新 2 ---------------------------+ | |
茶陵 1 -------------------------------------+-+ +-------+ 邵武 18 -------------------------------------+ | | 阳新 12 -----------------------------+-----------+ | 弋阳 15 -----------------------------+ | 南城 16 ---------------------------------------+---------+ 建宁 17 ---------------------------------------+ | 宿松 13 -------------------------------------------+-----+ 余干 14 -------------------------------------------+
图4-2单线连接树状图
综合图表及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同属于赣方言中心区的安义、南昌的亲属称谓相似度最高。赣中区除茶陵外的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与赣方言中心区的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都昌的相似度较高,其中赣中区的新余、宜丰与赣方言中心区的安
37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义、南昌的相似度则达到了0.663。赣东区的余干、弋阳、南城、建宁、邵武与赣方言
中心区的亲属称谓相似度较低。 4.3.3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总体比较及分析 1.说明
相关系数平均数表是对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324组数据使用统计数值整理而成。此表能够更简练地体现出324组数据的高低及集中程度。表中项目包括:统计词项的数量,每组相关系数的均值、标准误、标准差、方差和总和。
均值是每组50个词项相关系数的平均数,是由50个词项相关系数的综合除以词项的频度得到的数值。透过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均值我们可以看出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之间相关度情况。为了简便起见,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组别以各客方言点和各赣方言点的首字代替,如有重复的首字,则取后一字代替,以各客方言点和茶陵亲属称谓比较为例:分别为梅茶、翁茶、连茶、河茶、清茶、揭茶、秀茶、武茶、长茶、宁茶、都茶、三茶、兴茶、赣茶、大茶、西茶、陆茶、香茶,其他各表比较的组别以此类推。 2.分析
表4-4各客方言点和茶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茶 翁茶 连茶 河茶 清茶 揭茶 秀茶 武茶 长茶 宁茶 都茶 三茶 兴茶 赣茶 大茶 西茶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17.488 18.887 20.346 17.993 19.525 19.211 17.112 19.294 20.181 21.4 21.539 20.952 22.136 21.119 21.274 26.426 38
均值 0.350 0.378 0.407 0.360 0.391 0.384 0.342 0.386 0.404 0.438 0.431 0.419 0.443 0.422 0.425 0.529 标准误 0.046 0.051 0.051 0.049 0.048 0.050 0.044 0.050 0.052 0.046 0.052 0.049 0.053 0.048 0.046 0.052 标准差 0.323 0.361 0.358 0.346 0.336 0.350 0.308 0.357 0.365 0.326 0.365 0.344 0.374 0.343 0.324 0.370 方差 0.117 0.121 0.126 0.135 0.109 0.112 0.095 0.112 0.124 0.139 0.114 0.139 0.137 0.158 0.127 0.129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陆茶 香茶 50.000 50.000 21.763 19.907 0.435 0.398 0.050 0.055 0.351 0.390 0.128 0.147 从各客方言点和茶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只有西茶的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梅茶、翁茶、连茶、河茶、清茶、揭茶、秀茶、武茶、长茶、宁茶、都茶、三茶、兴茶、赣茶、大茶、陆茶、香茶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50%,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44%。武茶与揭茶的相关系数均值最近,前者只比后者高出0.002,西茶和秀茶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0.187。 表4-5各客方言和永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永 翁永 连永 河永 清永 揭永 秀永 武永 长永 宁永 都永 三永 兴永 赣永 大永 西永 陆永 香永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19.955 18.650 20.867 18.714 20.374 20.538 16.942 21.496 21.988 27.733 26.483 27.150 28.119 25.793 27.119 24.158 21.875 21.507 均值 0.399 0.373 0.417 0.374 0.407 0.411 0.339 0.430 0.440 0.555 0.530 0.543 0.562 0.516 0.542 0.483 0.438 0.430 标准误 0.048 0.049 0.050 0.052 0.047 0.047 0.044 0.047 0.050 0.053 0.048 0.053 0.052 0.056 0.050 0.051 0.051 0.054 标准差 0.342 0.349 0.356 0.367 0.330 0.335 0.308 0.335 0.353 0.372 0.337 0.372 0.370 0.397 0.357 0.359 0.358 0.383 方差 0.117 0.121 0.126 0.135 0.109 0.112 0.095 0.112 0.124 0.139 0.114 0.139 0.137 0.158 0.127 0.129 0.128 0.147 从各客方言和永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宁永、都永、三永、兴永、赣永、大永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占十八组数据的33%;西永、长永、陆永、香永、武永、连永、揭永、清永、梅永、河永、翁永、秀永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44%,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22%。兴永和秀永亲属称谓相关系数相差最大,比其高出0.233。
39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表4-6各客方言和吉水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吉 翁吉 连吉 河吉 清吉 揭吉 秀吉 武吉 长吉 宁吉 都吉 三吉 兴吉 赣吉 大吉 西吉 陆吉 香吉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1.918 17.918 18.660 19.062 21.052 21.033 19.117 23.602 25.619 29.567 27.567 28.417 33.452 27.876 28.343 24.142 23.052 20.969 均值 0.438 0.358 0.373 0.381 0.421 0.421 0.382 0.472 0.512 0.591 0.551 0.568 0.669 0.558 0.567 0.483 0.461 0.419 标准误 0.048 0.043 0.045 0.046 0.046 0.046 0.045 0.047 0.053 0.049 0.048 0.053 0.050 0.053 0.048 0.047 0.049 0.049 标准差 0.339 0.306 0.318 0.326 0.326 0.325 0.319 0.332 0.372 0.348 0.342 0.375 0.354 0.373 0.336 0.332 0.345 0.347 方差 0.115 0.093 0.101 0.107 0.106 0.106 0.102 0.110 0.139 0.121 0.117 0.141 0.125 0.139 0.113 0.110 0.119 0.120 从各客方言和吉水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39%的相关系数均值大于0.5,长吉、宁吉、都吉、三吉、兴吉、赣吉、大吉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兴吉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6;西吉、武吉、陆吉、梅吉、清吉、揭吉、香吉、秀吉、河吉、连吉、翁吉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39%,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22%。兴吉和翁吉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0.311。
表4-7各客方言和醴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醴 翁醴 连醴 河醴 清醴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0.607 19.243 22.702 21.081 22.533 40
均值 0.412 0.385 0.454 0.422 0.451 标准误 0.045 0.049 0.049 0.050 0.045 标准差 0.320 0.350 0.345 0.354 0.318 方差 0.102 0.122 0.119 0.126 0.10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揭醴 秀醴 武醴 长醴 宁醴 都醴 三醴 兴醴 赣醴 大醴 西醴 陆醴 香醴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21.081 19.292 20.092 21.414 23.476 24.276 25.393 26.855 25.619 22.879 25.735 24.401 21.781 0.422 0.386 0.402 0.428 0.470 0.486 0.508 0.537 0.512 0.458 0.515 0.488 0.436 0.046 0.042 0.047 0.047 0.043 0.048 0.051 0.051 0.050 0.047 0.048 0.051 0.052 0.324 0.298 0.336 0.334 0.305 0.339 0.358 0.358 0.353 0.330 0.339 0.362 0.370 0.105 0.0 0.113 0.112 0.093 0.115 0.128 0.128 0.124 0.109 0.115 0.131 0.137 从各客方言和醴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兴醴、西醴、赣醴、三醴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占十八组数据的22%;陆醴、都醴、宁醴、大醴、连醴、清醴、香醴、长醴、揭醴、河醴、梅醴、武醴、秀醴、翁醴、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67%,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11%。兴醴和翁醴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比其高出0.152。 表4-8各客方言和新余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新 翁新 连新 河新 清新 揭新 秀新 武新 长新 宁新 都新 三新 兴新 赣新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1.933 19.952 22.169 19.943 23.450 22.300 19.483 21.679 22.686 27.550 27.550 29.036 31.050 26.583 41
均值 0.439 0.399 0.443 0.399 0.469 0.446 0.390 0.434 0.454 0.551 0.551 0.581 0.621 0.532 标准误 0.050 0.049 0.049 0.047 0.048 0.047 0.046 0.047 0.052 0.053 0.049 0.055 0.053 0.051 标准差 0.352 0.348 0.350 0.331 0.341 0.333 0.324 0.334 0.365 0.374 0.344 0.388 0.373 0.358 方差 0.124 0.121 0.122 0.109 0.116 0.111 0.105 0.111 0.133 0.140 0.118 0.150 0.139 0.128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大新 西新 陆新 香新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27.633 26.595 24.343 21.352 0.553 0.532 0.487 0.427 0.051 0.049 0.049 0.050 0.357 0.349 0.348 0.352 0.128 0.122 0.121 0.124 从各客方言和新余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39%的相关系数均值大于0.5,其中宁新、都新、三新、兴新、赣新、大新、西新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兴新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6;陆新、清新、长新、揭新、连新、梅新、武新、香新、翁新、河新、秀新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44%,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17%。兴新和秀新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比其高出0.231。
表4-9各客方言和宜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宜 翁宜 连宜 河宜 清宜 宜宜 秀宜 武宜 长宜 宁宜 都宜 三宜 兴宜 赣宜 大宜 西宜 陆宜 香宜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3.279 22.050 24.433 21.452 24.386 24.869 21.717 23.555 24.5 30.683 27.883 31.983 32.867 26.793 28.326 30.460 26.193 22.905 均值 0.466 0.441 0.4 0.429 0.488 0.497 0.434 0.471 0.498 0.614 0.558 0.0 0.657 0.536 0.567 0.609 0.524 0.458 标准误 0.048 0.048 0.048 0.048 0.048 0.048 0.047 0.045 0.053 0.051 0.046 0.053 0.050 0.053 0.052 0.048 0.049 0.048 标准差 0.342 0.341 0.337 0.337 0.341 0.337 0.330 0.319 0.372 0.357 0.324 0.374 0.351 0.372 0.371 0.338 0.344 0.343 方差 0.117 0.116 0.114 0.114 0.116 0.113 0.109 0.102 0.138 0.128 0.105 0.140 0.123 0.139 0.138 0.114 0.119 0.118 从各客方言和宜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44%的相关系数均值大于0.5,其中宁宜、都宜、三宜、兴宜、赣宜、大宜、西宜、陆宜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宁宜、三宜、兴宜、西宜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6;长宜、揭宜、连宜、清宜、武宜、梅宜、香宜、翁宜、秀宜、河宜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6,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
42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56%。兴宜和河宜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前者比后者高0.228。
表4-10各客方言和平江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平 翁平 连平 河平 清平 揭平 秀平 武平 长平 宁平 都平 三平 兴平 赣平 大平 西平 陆平 香平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1.129 19.250 21.200 20.495 22.205 21.286 18.442 21.761 22.186 24.600 25.200 28.533 28.350 25.550 23.967 25.625 23.775 21.171 均值 0.423 0.385 0.424 0.410 0.444 0.426 0.369 0.435 0.444 0.492 0.504 0.571 0.567 0.511 0.479 0.513 0.476 0.423 标准误 0.046 0.046 0.044 0.047 0.045 0.044 0.041 0.047 0.048 0.045 0.049 0.052 0.052 0.050 0.045 0.045 0.047 0.047 标准差 0.323 0.325 0.315 0.331 0.321 0.311 0.293 0.329 0.340 0.319 0.349 0.370 0.370 0.354 0.320 0.315 0.329 0.330 方差 0.104 0.106 0.099 0.110 0.103 0.097 0.086 0.108 0.116 0.102 0.122 0.137 0.137 0.125 0.102 0.099 0.108 0.109 从各客方言和平江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三平、兴平、西平、赣平、都平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占十八组数据的28%;宁平、大平、陆平、清平、长平、武平、揭平、连平、香平、梅平、河平、翁平、秀平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61%,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11%。三平和秀平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高出0.102。 表4-11各客方言和修水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修 翁修 连修 河修 清修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0.730 19.529 21.711 19.130 20.823 43
均值 0.415 0.391 0.434 0.383 0.416 标准误 0.051 0.053 0.055 0.053 0.052 标准差 0.362 0.372 0.388 0.374 0.365 方差 0.131 0.139 0.151 0.140 0.133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揭修 秀修 武修 长修 宁修 都修 三修 兴修 赣修 大修 西修 陆修 香修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21.996 18.904 20.710 21.796 26.252 23.269 26.452 28.086 22.577 24.536 29.021 24.770 21.532 0.440 0.378 0.414 0.436 0.525 0.465 0.529 0.562 0.452 0.491 0.580 0.495 0.431 0.053 0.048 0.052 0.054 0.050 0.048 0.053 0.053 0.051 0.052 0.055 0.052 0.057 0.373 0.343 0.365 0.381 0.354 0.340 0.377 0.372 0.362 0.366 0.392 0.368 0.406 0.139 0.118 0.133 0.145 0.125 0.116 0.142 0.139 0.131 0.134 0.154 0.135 0.1 从各客方言和修水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宁修、三修、兴修、西修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占十八组数据的22%;陆修、大修、都修、赣修、揭修、长修、连修、香修、清修、梅修、武修、翁修、河修、秀修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61%,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17%。西修和秀修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高出0.184。 表4-12各客方言和安义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安 翁安 连安 河安 清安 揭安 秀安 武安 长安 宁安 都安 三安 兴安 赣安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0.781 18.221 20.695 19.531 22.055 21.138 17.0 18.510 21.198 26.183 23.0 24.760 26.745 23.667 44
均值 0.416 0.3 0.414 0.391 0.441 0.423 0.358 0.370 0.424 0.524 0.478 0.495 0.535 0.473 标准误 0.048 0.045 0.044 0.045 0.047 0.047 0.046 0.043 0.048 0.048 0.046 0.052 0.050 0.047 标准差 0.338 0.318 0.314 0.320 0.333 0.329 0.323 0.301 0.342 0.338 0.328 0.366 0.354 0.333 方差 0.114 0.101 0.098 0.102 0.111 0.108 0.104 0.091 0.117 0.114 0.108 0.134 0.126 0.11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大安 西安 陆安 香安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23.312 26.705 24.488 20.398 0.466 0.534 0.490 0.408 0.042 0.050 0.049 0.048 0.299 0.356 0.349 0.338 0.090 0.127 0.122 0.114 从各客方言和安义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表中可以看出宁安、兴安、西安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占十八组数据的17%;三安、陆安、都安、赣安、大安、清安、长安、揭安、梅安、连安、香安、河安、武安、翁安、秀安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61%,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22%。。兴安和秀安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高出0.177。 表4-13各客方言和南昌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南 翁南 连南 河南 清南 揭南 秀南 武南 长南 宁南 都南 三南 兴南 赣南 大南 西南 陆南 香南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1.995 19.400 20.733 19.850 21.955 21.929 17.924 19.548 21.514 26.317 23.779 28.005 29.095 24.858 26.779 27.076 23.574 21.807 均值 0.440 0.388 0.415 0.397 0.439 0.439 0.358 0.391 0.430 0.526 0.476 0.560 0.582 0.497 0.536 0.542 0.471 0.436 标准误 0.048 0.045 0.045 0.048 0.046 0.048 0.044 0.045 0.050 0.049 0.048 0.051 0.054 0.051 0.048 0.048 0.049 0.051 标准差 0.339 0.316 0.321 0.341 0.326 0.339 0.309 0.316 0.354 0.344 0.340 0.363 0.381 0.363 0.342 0.343 0.347 0.360 方差 0.115 0.100 0.103 0.116 0.107 0.115 0.095 0.100 0.125 0.118 0.115 0.132 0.145 0.131 0.117 0.118 0.120 0.130 从各客方言和南昌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宁南、三南、兴南、大南、西南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占十八组数据的28%;赣南、都南、陆南、梅南、清南、揭南、香南、长南、连南、河南、武南、翁南、秀南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50%,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22%。兴南和秀南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高出0.224。
4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表4-14各客方言和都昌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都 翁都 连都 河都 清都 揭都 秀都 武都 长都 宁都 都都 三都 兴都 赣都 大都 西都 陆都 香都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17.600 17.190 19.307 17.212 19.325 18.0 15.743 17.162 18.883 22.760 22.205 24.048 24.440 22.105 22.883 23.300 21.3 18.629 均值 0.352 0.344 0.386 0.344 0.387 0.373 0.315 0.343 0.378 0.455 0.444 0.481 0.4 0.442 0.458 0.466 0.427 0.373 标准误 0.042 0.044 0.046 0.042 0.043 0.043 0.038 0.039 0.042 0.047 0.042 0.049 0.047 0.043 0.040 0.047 0.047 0.047 标准差 0.298 0.312 0.324 0.299 0.305 0.302 0.268 0.275 0.297 0.330 0.297 0.347 0.329 0.306 0.283 0.335 0.330 0.335 方差 0.0 0.097 0.105 0.090 0.093 0.091 0.072 0.076 0.088 0.109 0.088 0.120 0.108 0.094 0.080 0.112 0.109 0.112 从各客方言和都昌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都昌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44%,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56%。 表4-15各客方言和阳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阳 翁阳 连阳 河阳 清阳 揭阳 秀阳 武阳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19.138 18.745 19.779 18.850 19.956 20.321 17.176 18.698 46
均值 0.383 0.375 0.396 0.377 0.399 0.406 0.344 0.374 标准误 0.050 0.047 0.050 0.051 0.049 0.050 0.047 0.049 标准差 0.354 0.331 0.355 0.362 0.346 0.356 0.333 0.349 方差 0.125 0.109 0.126 0.131 0.120 0.127 0.111 0.12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长阳 宁阳 都阳 三阳 兴阳 赣阳 大阳 西阳 陆阳 香阳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18.038 21.219 20.805 23.979 25.462 21.695 20.062 27.5 24.179 18.707 0.361 0.424 0.416 0.480 0.509 0.434 0.401 0.553 0.484 0.374 0.049 0.049 0.048 0.056 0.052 0.051 0.047 0.053 0.051 0.049 0.349 0.350 0.341 0.399 0.367 0.360 0.329 0.375 0.361 0.347 0.122 0.122 0.116 0.159 0.134 0.130 0.108 0.140 0.131 0.120 从各客方言和阳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表中可以看出兴阳、西阳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占十八组数据的11%;陆阳、三阳、赣阳、宁阳、都阳、揭阳、大阳、清阳、连阳、梅阳、河阳、翁阳、香阳、武阳、长阳、秀阳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39%,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50%。西阳和秀阳的相关系数均值相差最大,高出0.209。 表4-16各客方言和宿松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宿 翁宿 连宿 河宿 清宿 揭宿 秀宿 武宿 长宿 宁宿 都宿 三宿 兴宿 赣宿 大宿 西宿 陆宿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17.4 19.005 19.831 17.119 18.807 19.924 16.212 18.626 17.5 20.667 22.502 22.698 22.755 21.875 20.479 23.298 22.326 47
均值 0.349 0.380 0.397 0.342 0.376 0.398 0.324 0.373 0.351 0.413 0.450 0.454 0.455 0.438 0.410 0.466 0.447 标准误 0.045 0.050 0.052 0.050 0.050 0.050 0.043 0.048 0.048 0.044 0.045 0.049 0.047 0.052 0.048 0.050 0.052 标准差 0.316 0.357 0.369 0.357 0.351 0.357 0.306 0.342 0.342 0.311 0.320 0.347 0.331 0.370 0.338 0.355 0.368 方差 0.100 0.127 0.136 0.127 0.123 0.127 0.094 0.117 0.117 0.097 0.102 0.120 0.110 0.137 0.114 0.126 0.13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香宿 50.000 18.314 0.366 0.051 0.363 0.132 从各客方言和宿松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这个点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44%,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56%。 表4-17各客方言和余干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余 翁余 连余 河余 清余 揭余 秀余 武余 长余 宁余 都余 三余 兴余 赣余 大余 西余 陆余 香余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17.199 17.231 16.971 16.252 17.495 17.860 14.200 17.423 18.249 22.032 21.373 22.817 24.126 18.831 23.536 19.312 17.215 17.368 均值 0.344 0.345 0.339 0.325 0.350 0.357 0.284 0.348 0.365 0.441 0.427 0.456 0.483 0.377 0.471 0.386 0.344 0.347 标准误 0.036 0.039 0.038 0.036 0.037 0.038 0.034 0.036 0.043 0.044 0.046 0.045 0.049 0.042 0.043 0.043 0.036 0.043 标准差 0.257 0.275 0.269 0.254 0.265 0.266 0.242 0.255 0.305 0.311 0.323 0.320 0.349 0.297 0.306 0.303 0.258 0.307 方差 0.066 0.076 0.073 0.065 0.070 0.071 0.058 0.065 0.093 0.097 0.104 0.102 0.122 0.088 0.094 0.092 0.066 0.094 从各客方言和余干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这个点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28%,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67%,大于0.2小于0.3的相关系数占十八数据的6%。
表4-18各客方言和弋阳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弋 翁弋 连弋 河弋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17.295 15.981 17.7 17.121 48
均值 0.346 0.320 0.355 0.342 标准误 0.043 0.043 0.046 0.043 标准差 0.301 0.306 0.327 0.306 方差 0.091 0.094 0.107 0.094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清弋 揭弋 秀弋 武弋 长弋 宁弋 都弋 三弋 兴弋 赣弋 大弋 西弋 陆弋 香弋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17.752 17.736 17.860 17.915 17.433 20.521 21.281 20.717 22.8 19.733 23.236 19.463 20.170 17.0 0.355 0.355 0.357 0.358 0.349 0.410 0.426 0.414 0.453 0.395 0.465 0.3 0.403 0.341 0.044 0.041 0.049 0.040 0.045 0.045 0.045 0.043 0.044 0.046 0.042 0.048 0.048 0.047 0.311 0.292 0.348 0.281 0.316 0.322 0.321 0.307 0.312 0.327 0.300 0.341 0.338 0.332 0.097 0.085 0.121 0.079 0.100 0.103 0.103 0.094 0.097 0.107 0.090 0.116 0.114 0.110 从各客方言和弋阳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这个点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33%,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67%。 表4-19各客方言和南城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城 翁城 连城 河城 清城 揭城 秀城 武城 长城 宁城 都城 三城 兴城 赣城 大城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19.241 17.220 20.196 18.405 19.715 19.262 16.227 18.120 20.469 23.302 21.519 24.700 23.733 20.362 21.410 49
均值 0.385 0.344 0.404 0.368 0.394 0.385 0.325 0.362 0.409 0.466 0.430 0.494 0.475 0.407 0.428 标准误 0.042 0.042 0.042 0.041 0.040 0.043 0.040 0.041 0.046 0.045 0.045 0.049 0.047 0.044 0.040 标准差 0.296 0.295 0.297 0.293 0.281 0.304 0.280 0.290 0.325 0.316 0.317 0.345 0.335 0.309 0.282 方差 0.087 0.087 0.088 0.086 0.079 0.092 0.078 0.084 0.106 0.100 0.100 0.119 0.112 0.095 0.080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西城 陆城 香城 50.000 50.000 50.000 22.761 21.251 18.355 0.455 0.425 0.367 0.046 0.045 0.045 0.324 0.317 0.316 0.105 0.100 0.100 从各客方言和南城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这个点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56%,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44%。 表4-20各客方言和建宁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建 翁建 连建 河建 清建 揭建 秀建 武建 长建 宁建 都建 三建 兴建 赣建 大建 西建 陆建 香建 数量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和 21.211 19.711 20.245 18.219 20.667 20.867 16.425 23.249 23.519 26.900 21.717 25.736 22.883 21.600 22.883 21.494 21.092 20.302 均值 0.424 0.394 0.405 0.3 0.413 0.417 0.329 0.465 0.470 0.538 0.434 0.515 0.458 0.432 0.458 0.430 0.422 0.406 标准误 0.048 0.050 0.053 0.047 0.047 0.045 0.041 0.050 0.050 0.052 0.047 0.054 0.049 0.049 0.041 0.050 0.050 0.052 标准差 0.337 0.356 0.373 0.333 0.335 0.321 0.288 0.351 0.354 0.366 0.330 0.380 0.349 0.343 0.287 0.353 0.351 0.366 方差 0.114 0.127 0.139 0.111 0.113 0.103 0.083 0.123 0.125 0.134 0.109 0.144 0.122 0.118 0.082 0.124 0.123 0.134 从各客方言和建宁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宁建、三建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占十八组数据的11%;长建、武建、大建、兴建、都建、赣建、西建、梅建、陆建、揭建、清建、香建、连建、翁建、河建、秀建这几个点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72%,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17%。
表4-21各客方言和邵武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
梅邵
数量 50.000 和 15.999 50
均值 0.320 标准误 0.042 标准差 0.298 方差 0.0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翁邵 连邵 河邵 清邵 揭邵 秀邵 武邵 长邵 宁邵 都邵 三邵 兴邵 赣邵 大邵 西邵 陆邵 香邵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50.000 12.933 15.1 14.377 15.217 14.213 11.944 16.866 16.491 21.548 17.909 19.548 21.119 19.001 20.950 15.423 15.779 15.303 0.259 0.303 0.288 0.304 0.284 0.239 0.337 0.330 0.431 0.358 0.391 0.422 0.380 0.419 0.308 0.316 0.306 0.039 0.044 0.041 0.043 0.040 0.032 0.040 0.043 0.050 0.042 0.045 0.046 0.047 0.043 0.042 0.044 0.045 0.278 0.311 0.2 0.302 0.282 0.228 0.282 0.305 0.356 0.298 0.319 0.326 0.330 0.307 0.297 0.312 0.318 0.078 0.097 0.084 0.091 0.080 0.052 0.079 0.093 0.127 0.0 0.102 0.106 0.109 0.094 0.088 0.097 0.101 从各客方言和邵武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中可以看出这个点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均值都低于0.5,其中大于0.4小于0.5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17%,大于0.3小于0.4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61%,大于0.2小于0.3的相关系数占十八组数据的22%。 3.小结
总体来看,在324组数据中,54组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均值在0.5以上,占所有数据的17%。其中兴国和各赣方言点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的集中程度最高,占相关系数均值在0.5以上的19%;三都、西河和各客方言点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的集中程度分别占17%;宁化和各客方言点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的集中程度占相关系数均值15%;赣县和各客方言点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的集中程度占相关系数均值11%;宁都、大余和各客方言点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的集中程度分别占相关系数均值9%;长汀、陆川和各客方言点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的集中程度分别占相关系数均值2%。270组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均值低于0.5,占所有数据的83%,其中揭邵、秀余、翁邵、秀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均值较低,都在0.3以下。
5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4.3.4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及分析
324组相关系数平均数表体现了每组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大小和集中程度情况,但是不能完全体现单个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因此本节通过每组相关系数的频度分布分析各组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分布的同与异。 1. 说明
相关系数频度分析表按各赣方言点分为18张,相关系数分为0,0—0.5,0.5,0.5—1,1共5个区间。 2. 分析
表4-22各客方言点和茶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茶 翁茶 连茶 河茶 清茶 揭茶 秀茶 武茶 长茶 宁茶 都茶 三茶 兴茶 赣茶 大茶 西茶 陆茶 香茶 合计 0 12 14 11 12 10 11 12 13 12 8 10 10 11 10 8 5 6 13 188 0—0.5 19 17 20 24 21 21 19 18 17 18 21 17 15 16 20 21 23 18 345 0.5 10 8 7 4 8 8 12 8 9 11 6 11 11 10 10 5 9 6 153 0.5—1 2 1 1 1 2 0 1 1 1 4 1 2 0 5 3 2 0 0 27 1 7 10 11 9 9 10 6 10 11 9 12 10 13 9 9 17 12 13 187 从各客方言点和茶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略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
52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表4-23各客方言点和永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永 翁永 连永 河永 清永 揭永 秀永 武永 长永 宁永 都永 三永 兴永 赣永 大永 西永 陆永 香永 合计 0 13 17 13 16 11 12 14 9 9 6 6 7 6 11 5 8 11 14 188 0—0.5 13 10 13 15 16 13 15 17 18 17 15 13 14 10 17 16 14 11 257 0.5 8 12 11 5 9 11 11 9 7 5 9 10 8 7 7 9 11 8 157 0.5—1 8 3 3 5 6 6 5 6 5 5 7 3 4 6 5 4 3 5 1 8 8 10 9 8 8 5 9 11 17 13 17 18 16 16 13 11 12 209 从各客方言点和永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
表4-24各客方言点和吉水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吉 翁吉 连吉 河吉 清吉 揭吉 秀吉
0 8 11 11 8 8 8 12 0—0.5 18 19 18 24 20 19 16 53
0.5 9 12 12 7 10 12 12 0.5—1 5 2 2 3 3 2 3 1 10 6 7 8 9 9 7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武吉 长吉 宁吉 都吉 三吉 兴吉 赣吉 大吉 西吉 陆吉 香吉 合计 7 8 4 5 7 4 6 3 5 6 10 131 19 14 14 15 13 9 14 17 20 20 16 305 8 8 11 10 10 10 8 11 11 10 12 183 5 5 3 5 1 3 5 3 2 2 2 56 11 15 18 15 19 24 17 16 12 12 10 225 从各客方言点和吉水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
表4-25各客方言点和醴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醴 翁醴 连醴 河醴 清醴 揭醴 秀醴 武醴 长醴 宁醴 都醴 三醴 兴醴 赣醴 大醴 西醴
0 9 13 7 10 7 8 8 8 7 4 7 8 7 7 5 3 0—0.5 18 17 20 20 19 19 21 23 22 21 17 13 13 15 23 20 54
0.5 8 9 9 6 10 10 11 6 9 12 12 11 12 9 8 10 0.5—1 8 2 3 4 5 5 4 4 2 4 2 5 3 6 3 4 1 7 9 11 10 9 8 6 9 10 9 12 13 15 13 11 13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陆醴 香醴 合计 6 10 134 19 17 337 10 8 170 1 3 68 14 12 191 从各客方言点和醴陵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
表4-26各客方言点和新余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新 翁新 连新 河新 清新 揭新 秀新 武新 长新 宁新 都新 三新 兴新 赣新 大新 西新 陆新 香新 合计 0 10 12 9 9 7 7 11 11 11 6 5 8 6 7 7 5 5 9 145 0—0.5 15 15 18 21 18 18 17 14 13 18 16 11 9 13 11 18 19 17 281 1 8 11 10 6 9 11 10 12 11 6 8 8 9 10 10 8 10 9 166 0.5—1 7 3 2 6 5 4 5 4 3 2 6 3 5 6 7 4 3 5 80 1 10 9 11 8 11 10 7 9 12 18 15 20 21 14 15 15 13 10 228 从各客方言点和新余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
表4-27各客方言点和宜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5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梅宜 翁宜 连宜 河宜 清宜 宜宜 秀宜 武宜 长宜 宁宜 都宜 三宜 兴宜 赣宜 大宜 西宜 陆宜 香宜 合计 0 7 9 5 8 6 4 9 6 8 4 3 6 4 6 5 2 3 7 102 0—0.5 18 16 18 22 17 20 16 18 16 15 19 9 11 16 16 15 20 17 299 1 8 11 11 6 11 10 12 11 9 9 9 9 9 8 7 10 10 12 172 0.5—1 6 4 4 4 4 3 4 5 2 1 4 3 3 4 4 4 2 3 1 11 10 12 10 12 13 9 10 15 21 15 23 23 16 18 19 15 11 263 从各客方言点和宜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
表4-28各客方言点和平江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平 翁平 连平 河平 清平 揭平 秀平 武平
0 9 12 8 10 8 7 10 9 0—0.5 16 15 17 18 17 18 17 17 56
1 10 12 13 8 11 13 13 9 0.5—1 7 4 4 6 5 4 5 6 1 8 7 8 8 9 8 5 9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长平 宁平 都平 三平 兴平 赣平 大平 西平 陆平 香平 合计 10 5 8 7 9 9 6 3 6 8 144 14 18 13 11 5 10 17 19 16 17 275 12 13 12 10 14 13 12 12 14 12 213 4 3 4 4 5 5 5 4 3 4 82 10 11 13 18 17 13 10 12 11 9 186 从各客方言点和平江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
表4-29各客方言点和修水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修 翁修 连修 河修 清修 揭修 秀修 武修 长修 宁修 都修 三修 兴修 赣修 大修 西修 陆修
0 12 13 10 12 10 9 13 12 12 6 6 8 6 9 6 6 6 0—0.5 16 18 22 23 21 21 17 19 17 18 24 13 14 18 22 17 20 57
1 6 6 2 1 4 5 9 5 7 8 6 9 10 6 4 3 8 0.5—1 6 2 2 3 4 2 3 3 1 3 2 4 2 6 4 3 1 1 10 11 14 11 11 13 8 11 13 15 12 16 18 11 14 21 1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香修 合计 12 168 19 339 3 102 1 52 15 239 从各客方言点和修水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
表4-30各客方言点和安义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安 翁安 连安 河安 清安 揭安 秀安 武安 长安 宁安 都安 三安 兴安 赣安 大安 西安 陆安 香安 合计 0 9 10 7 8 7 5 12 10 9 5 6 8 6 6 3 3 3 8 125 0—0.5 21 24 24 24 23 27 21 23 22 20 20 18 16 21 24 22 25 22 397 1 5 6 7 7 6 5 8 7 6 7 9 6 8 5 7 4 6 6 115 0.5—1 6 3 4 3 4 3 2 4 3 4 4 4 5 8 8 5 2 5 77 1 9 7 8 8 10 10 7 6 10 14 11 14 15 10 8 16 14 9 186 从各客方言点和安义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
表4-31各客方言点和南昌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南
0 8 0—0.5 19 58
1 8 0.5—1 5 1 10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翁南 连南 河南 清南 揭南 秀南 武南 长南 宁南 都南 三南 兴南 赣南 大南 西南 陆南 香南 合计 9 6 9 5 6 11 11 10 4 7 6 6 7 4 2 4 7 122 20 26 24 25 23 30 19 18 21 20 13 13 17 18 23 23 22 374 10 6 4 7 8 10 10 9 8 8 10 9 7 9 6 9 7 145 4 3 4 3 2 3 3 2 2 3 4 2 6 5 3 1 2 57 7 9 9 10 11 6 7 11 15 12 17 20 13 14 16 13 12 212 从各客方言点和南昌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
表4-32各客方言点和都昌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都 翁都 连都 河都 清都 揭都 秀都 武都 长都 宁都
0 11 14 11 11 10 10 12 11 8 7 0—0.5 22 17 20 21 21 22 22 23 23 21 59
1 7 9 8 8 8 8 10 8 9 8 0.5—1 5 5 4 5 5 4 3 4 4 4 1 5 5 7 5 6 6 3 4 6 10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都都 三都 兴都 赣都 大都 西都 陆都 香都 合计 6 9 7 7 5 6 9 12 166 19 14 15 17 18 21 17 18 351 12 10 11 11 13 8 12 8 168 6 6 7 9 8 4 3 5 91 7 11 10 6 6 11 9 7 124 从各客方言点和都昌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
表4-33各客方言点和阳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阳 翁阳 连阳 河阳 清阳 揭阳 秀阳 武阳 长阳 宁阳 都阳 三阳 兴阳 赣阳 大阳 西阳 陆阳 香阳 合计
0 12 10 11 12 10 10 15 13 14 10 9 11 7 12 9 5 7 11 188 0—0.5 21 21 20 21 22 21 15 19 19 20 21 15 16 13 20 17 18 20 339 60
1 5 9 6 4 6 7 11 6 7 9 8 7 10 10 9 7 10 8 139 0.5—1 2 2 3 3 2 1 2 3 1 0 2 1 2 5 4 3 1 2 39 1 10 8 10 10 10 11 7 9 9 11 10 16 15 10 8 18 14 9 19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从各客方言点和阳新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
表4-34各客方言点和宿松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宿 翁宿 连宿 河宿 清宿 揭宿 秀宿 武宿 长宿 宁宿 都宿 三宿 兴宿 赣宿 大宿 西宿 陆宿 香宿 合计 0 15 15 15 16 16 14 14 13 15 9 6 10 8 13 11 10 12 16 228 0—0.5 14 13 14 17 12 13 18 17 16 18 21 13 16 11 16 12 12 12 265 1 10 9 6 5 9 10 10 8 10 15 12 13 14 11 11 12 12 11 188 0.5—1 6 4 5 4 5 4 3 4 1 0 1 4 2 4 3 5 2 2 59 1 5 9 10 8 8 9 5 8 8 8 10 10 10 11 9 11 12 9 160 从各客方言点和宿松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
表4-35各客方言点和余干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余 翁余 连余
0 8 9 8 0—0.5 25 24 27 61
1 9 10 9 0.5—1 5 3 2 1 3 4 4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河余 清余 揭余 秀余 武余 长余 宁余 都余 三余 兴余 赣余 大余 西余 陆余 香余 合计 9 7 7 13 9 9 5 7 4 7 8 5 8 6 10 139 28 28 25 21 26 24 24 23 25 19 25 21 24 28 24 441 7 8 11 14 9 8 9 7 9 9 8 11 10 11 8 167 3 3 3 0 3 3 4 5 2 3 4 4 1 1 2 51 3 4 4 2 3 6 8 8 10 12 5 9 7 4 6 102 从各客方言点和余干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
表4-36各客方言点和弋阳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弋 翁弋 连弋 河弋 清弋 揭弋 秀弋 武弋 长弋 宁弋 都弋 三弋
0 11 15 13 12 12 10 12 9 11 8 6 5 0—0.5 21 17 18 21 21 21 22 26 24 22 25 24 62
1 5 10 8 8 6 9 5 6 6 8 6 9 0.5—1 8 3 4 4 5 5 2 4 2 4 4 4 1 5 5 7 5 6 5 9 5 7 8 9 8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兴弋 赣弋 大弋 西弋 陆弋 香弋 合计 4 9 4 11 10 14 176 24 22 23 19 18 18 386 9 6 9 9 11 8 138 4 5 5 2 2 3 70 9 8 9 9 9 7 130 从各客方言点和弋阳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
表4-37各客方言点和南城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城 翁城 连城 河城 清城 揭城 秀城 武城 长城 宁城 都城 三城 兴城 赣城 大城 西城 陆城 香城 合计 0 7 10 6 9 5 7 11 6 7 4 7 6 8 7 3 55 5 10 173 0—0.5 22 22 24 23 26 23 21 26 23 23 21 17 13 22 25 20 22 21 394 1 9 9 9 8 9 10 10 10 8 10 11 11 15 10 12 11 12 9 183 0.5—1 6 4 4 5 4 3 4 2 3 3 2 3 3 4 3 4 2 3 62 1 6 5 7 5 6 7 4 6 9 10 9 13 11 7 7 10 9 7 138 从各客方言点和南城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
63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
表4-38各客方言点和建宁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建 翁建 连建 河建 清建 揭建 秀建 武建 长建 宁建 都建 三建 兴建 赣建 大建 西建 陆建 香建 合计 0 9 13 13 11 9 8 12 6 6 6 8 8 9 9 4 10 8 12 161 0—0.5 17 15 16 21 19 19 20 21 20 15 18 14 14 18 19 17 20 15 318 1 9 9 7 7 9 11 10 7 9 10 12 10 13 10 14 11 10 8 176 0.5—1 6 4 3 4 4 4 4 4 2 3 3 2 3 3 6 1 1 5 62 1 9 9 11 7 9 8 4 12 13 16 9 16 11 10 7 11 11 10 183 从各客方言点和建宁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
表4-39各客方言点和邵武亲属称谓相关系数频度分布表 梅邵 翁邵 连邵 河邵 清邵
0 10 14 12 13 13 0—0.5 24 24 25 24 23
1 6 7 4 6 5 0.5—1 5 1 3 3 4 1 5 4 6 4 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揭邵 秀邵 武邵 长邵 宁邵 都邵 三邵 兴邵 赣邵 大邵 西邵 陆邵 香邵 合计 12 15 8 11 9 8 7 7 10 5 12 13 14 193 25 23 28 24 20 25 24 20 20 23 23 21 21 417 5 7 6 7 8 9 7 9 10 11 7 9 6 129 4 4 3 2 2 2 4 6 2 3 3 1 3 55 4 1 5 6 11 6 8 8 8 8 5 6 6 106 从各客方言点和邵武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中可以看出,相关系数为0—0.5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区间内的词项频度最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频度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频度又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频度。 3.小结
从所有客赣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分布表来看,其相同之处是相关系数为0—0.5的区间内词项出现的频度都为最高,0.5—1区间内词项出现的频度都为最低;不同之处体现在,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修水、安义、南昌、阳新、建宁的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要高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而在茶陵、都昌、宿松、余干、弋阳、南城、邵武的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则低于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在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中,茶陵、永新、吉水、醴陵、新余、宜丰、修水、安义、南昌、阳新、建宁都要低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而平江、都昌、宿松、余干、弋阳、南城、邵武则要高于相关系数为1的词项。在相关系数为0的词项中,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平江、南昌、都昌、余干、南城、建宁都要低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而茶陵、永新、修水、安义、阳新、宿松、弋阳、邵武则高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同时我们还可以看到永新、修水、安义、阳新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大小较相同;吉水、醴陵、新余、宜丰、南昌、建宁和各客方言点的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大小比较相同;都昌、余干、南城相关系数分布情况比较相同;宿松、弋阳、邵武相关系数分布情况大小比较相同。
总体来看,客赣相关系数分布中相关系数为0—0.5的区间内词项出现频度最高,相关系数为0.5—1的区间内词项出项频度最低,完全相同的词项比完全不同的词项多,
65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相关系数低于0.5的词项有91条,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有7269条。
4.3.5本章小结
本章所做亲属称谓计量对比的目的,一是通过计量的比较和分析来说明客方言亲属称谓间、赣方言亲属称谓间的亲疏程度,二是通过计量结果来观察客赣方言间的关系。
从对客方言亲属称谓统计结果来看,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大余、宁化、宁都、赣县的亲属称谓以较高的相关系数完成了聚类,而其中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以高于0.6的相关系数先聚类,这表明梅县、翁源、揭西、、连南、清溪、河源亲属称谓的相似度高于大余、宁化、宁都、赣县;三都、兴国、秀篆、武平、长汀、西河、陆川以较低的相关系数完成了聚类,而其中三都与兴国,武平与长汀以相对较高的相关系数先完成了聚类,这表明三都与兴国,武平与长汀亲属称谓的相似度高于秀篆、西河及陆川。从赣方言亲属称谓统计结果来看,安义、南昌、新余、宜丰、吉水、都昌、修水、醴陵、平江、永新以较高的相关系数完成了聚类,而其中安义、南昌、新余、宜丰、吉水、都昌、修水又以高于的0.6相关系数先聚类,这表明安义、南昌、新余、宜丰、吉水、都昌、修水亲属称谓的相似度高于醴陵、平江、永新;茶陵、邵武、阳新、弋阳、南城、建宁、宿松、余干以较低的相关系数完成了聚类,而其中茶陵、邵武、阳新、弋阳又以相对较高的相关系数聚类,这表明茶陵、邵武、阳新、弋阳亲属称谓相似度高于南城、建宁、宿松、余干。从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均值的统计结果来看,只有17%的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有83%的相关系数均值低于0.5,从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系数分布的统计结果来看,相关系数低于0.5的词项占到55%,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相关系数为0.5的词项占44%,综合两方面结果来看,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相似度不高。就亲属称谓的相关系数而言,我们认为客赣方言间的亲密度不高。
66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第五章 结语
拙文对客赣方言亲属称谓做了系统地描写和细致地分析,并且运用统计学知识对客赣亲属称谓进行了定量的比较和分析。
从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构词特点来看,主要通过单音节单纯词、前缀、后缀,偏正、重叠来构词。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中都出现了用前缀“阿”和“老”来构词,但客方言中“阿”和“老”出现的频度要比赣方言高。后缀“儿”、“子”、“佬”、“哩”在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中都有出现,其中“子”、“佬”、“哩”在客方言中出现的频度比赣方言高,“儿”在赣方言中出现的频度比客方言高,后缀“仔”只在客方言亲属称谓用于构词。表示曾祖辈辈分时,客赣方言多在核心称谓前加“太”,而赣方言中除了用“太”还用“尊”来表示尊称,还有在祖父、祖母的称谓前加“老”用以区分曾祖辈和祖辈辈分。客赣方言亲属称谓中表示排行最小者多用“满”、“细”,除此之外还有“尾”,而“老”表示排行最小者只在赣方言亲属称谓中出现。
通过对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构词成分和构词方式分析我们发现,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构词成分和方式有同有异,为了更进一步分析客方言亲属称谓之间、赣方言亲属称谓之间及客赣亲属称谓之间的相关关系,我们进行了定量的比较和分析。对客方言亲属称谓、赣方言亲属称谓进行计量比较研究后,我们发现,虽然各客方言分布地区较散,但是客方言亲属称谓有11个点是以相关系数高于0.5聚类的,占到客方言点的61%,从客方言亲属称谓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认为客方言之间相似度是较高的;赣方言亲属称谓中有12个点是以相关系数高于0.5聚类的,占到赣方言点的67%,从赣方言亲属称谓这个方面来看,我们认为赣方言之间相似度是较高的。从客赣亲属称谓的相关系数均值比较来看,相关系数均值高于0.5的,比相关系数均值低于0.5的要少76%;从相关系数分布情况的分析来看,相关系数大于或等于0.5的要比相关系数小于0.5的少11%,综合这两方面看,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的相似度不高。因此就亲属称谓的相似度而言,笔者认为,不宜将客赣方言合为一个大方言区,笔者赞同《中国语言地图集》将客家方言与赣方言分立开来的观点。
不言而喻,亲属称谓的相关系数,当然不足以奉为论证两个大方言分合的唯一论据。然而基本词汇往往是语言谱系分类/方言区域划分的重要依据,而亲属称谓又被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视如基本词汇的核心部分,它理应在划分方言区域的探讨中,居于相当的地位。而以笔者粗疏的学识水平和肤浅的研究经历,拙文对客赣亲属称谓的研究亦不过一得之功、一孔之见。祈请大方之家不吝赐教。
67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参考文献
(本文采用按作者姓氏拼音排序的方式列出参考文献)
1.专著类:
[1]蔡希芹.中国称谓辞典[M].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4 [2]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2
[3]冯汉骥.中国亲属称谓指南(徐志诚译)[M].上海文艺出版社,1990 [4]胡士云.汉语亲属称谓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5]李如龙、苏新春.汉语词汇计量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1 [6]李如龙、张双庆.客赣方言调查报告[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1992 [7]李如龙、周日健[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 [8]李如龙.汉语方言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梁章拒.称谓录.[M].北京:中华书局,1996
[10]刘纶鑫.客赣方言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11]罗常培.语言与文化[M].语文出版社,19 [12]罗杰瑞.汉语概说[M].北京:语文出版社,1995
[13]石安石.亲属词的语义成分试析[M].语言学论丛,1982年第9辑
[14]王均、郑国乔.仫佬语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15]王士元.方言关系的计量表述.王士元学术论文集[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16]温昌衍.客家方言[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6
[17]杨端和.语言研究应用SPSS软件实例大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18]尹海洁、刘耳.社会统计软件SPSSforWindows[M].北京:社会文献科学出版社,2003 [19]喻翠容、罗美珍.傣语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0 [20]袁庭栋.古人称谓[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7 [21]詹伯慧.现代汉语方言[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81
[22]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3]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
[24]李荣.中国语言地图集[M].朗文出版有限公司,1990
2.论文类
[1]陈朝珠.北海白话词汇研究.硕士学位论文[D].广西大学,2002 [2]陈海伦.方音系统的相似关系计算[J].语言科学,2006(1)
68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3]王福堂.关于客家话和赣语的分合问题[J].方言,1998(1)
[4]胡松柏.赣东北方言亲属称谓的称谓共用[J].上饶师院学报,2000(4) [5]焦国荣.陕西方言的亲属称谓[D].陕西师范大学,2006(4) [6]竟成.也谈汉语前缀“阿”的来源[J].华东师范大学,1994(3) [7]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类型学研究[J].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2 [8]李如龙.论汉语方言特征词[J].中国语言学报第十期,2000 [9]练春招,客家方言词汇比较研究[D].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1998 [10]刘丽.大冶方言的亲属称谓[D].华中师范大学,2006
[11]史金宝.论汉语亲属称谓的特征及其社会历史文化背景[J].复旦学报.2003 [12]苏新春.长辈类亲属称谓方言特征词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2000(3) [13]王莉宁.桂南平话与粤语词汇比较方法探讨.硕士学位论文,广西大学,2006 [14]温昌衍.客家方言特征词研究[D].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1 [15]吴剑安.晚辈亲属称谓的方言词研究[D].厦门大学.2001(6) [16]吴洁.潮州方言亲属称谓研究[D].暨南大学.2007(5)
[17]岩川礼.汉语方言“祖父”、“外祖父”称谓的地理分布—方言地理学在历史语言学研究上作用[J].中国语文.1995(3)
[18]颜森.江西方言的分区(稿)[J].方言,1986
[19]杨蓓.吴语五地词汇相关度的计量研究.语言文字应用,2003(1) [20]杨鼎夫.计算机计量研究汉语方言分区的探索.语文研究,1994(3)
[21]游汝杰、杨蓓.广东话、上海话和普通话词汇接近率的计量研究.汉语计量与计算机研究,1998(12)
[22]于逢春.论汉语亲属称谓的文化底蕴[M].延边大学学报,1995(4) [23]郑锦全.汉语方言亲疏关系的计量研究[M].中国语文,1988
69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附 录
附录1 客方言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 梅县 翁源 连南 河源 清溪 揭西 秀篆 武平 长汀 梅县 1.000 0.754 0.3 0.616 0.723 0.744 0.592 0.586 0.573 翁源 0.754 1.000 0.712 0.613 0.694 0.740 0.541 0.566 0.513 连南 0.3 0.712 1.000 0.603 0.727 0.659 0.463 0.516 0.448 河源 0.616 0.613 0.603 1.000 0.660 0.657 0.542 0.427 0.427 清溪 0.723 0.694 0.727 0.660 1.000 0.672 0.4 0.485 0.504 揭西 0.744 0.740 0.659 0.657 0.672 1.000 0.559 0.561 0.543 秀篆 0.592 0.541 0.463 0.542 0.4 0.559 1.000 0.482 0.435 武平 0.586 0.566 0.516 0.427 0.485 0.561 0.482 1.000 0.6 长汀 0.573 0.513 0.448 0.427 0.504 0.543 0.435 0.6 1.000 宁化 0.500 0.457 0.448 0.419 0.471 0.495 0.415 0.541 0.635 宁都 0.476 0.469 0.455 0.428 0.441 0.497 0.425 0.509 0.538 三都 0.583 0.568 0.556 0.440 0.542 0.539 0.4 0.592 0.563 兴国 0.513 0.510 0.508 0.438 0.523 0.488 0.414 0.493 0.501 赣县 0.484 0.436 0.454 0.416 0.453 0.475 0.395 0.443 0.541 大余 0.488 0.447 0.434 0.410 0.455 0.480 0.429 0.542 0.553 西河 0.544 0.592 0.588 0.478 0.584 0.599 0.501 0.491 0.510 陆川 0.550 0.578 0.503 0.594 0.583 0.610 0.523 0.444 0.518 0.695 0.721 0.665 0.0 0.707 0.685 0.504 0.499 0.523 宁化 宁都 三都 兴国 赣县 大余 西河 陆川 梅县 0.500 0.476 0.583 0.513 0.484 0.488 0.544 0.550 0.695 翁源 0.457 0.469 0.568 0.510 0.436 0.447 0.592 0.578 0.721 连南 0.448 0.455 0.556 0.508 0.454 0.434 0.588 0.503 0.665 河源 0.419 0.428 0.440 0.438 0.416 0.410 0.478 0.594 0.0 清溪 0.471 0.441 0.542 0.523 0.453 0.455 0.584 0.583 0.707 揭西 0.495 0.497 0.539 0.488 0.475 0.480 0.599 0.610 0.685 秀篆 0.415 0.425 0.4 0.414 0.395 0.429 0.501 0.523 0.504 武平 0.541 0.509 0.592 0.493 0.443 0.542 0.491 0.444 0.499 长汀 0.635 0.538 0.563 0.501 0.541 0.553 0.510 0.518 0.523 宁化 1.000 0.651 0.604 0.581 0.563 0.543 0.528 0.497 0.4 宁都 0.651 1.000 0.594 0.635 0.537 0.579 0.484 0.499 0.450
70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三都 0.604 0.594 1.000 0.755 0.592 0.609 0.561 0.541 0.5 兴国 0.581 0.635 0.755 1.000 0.592 0.604 0.529 0.525 0.525 赣县 0.563 0.537 0.592 0.592 1.000 0.629 0.472 0.536 0.467 大余 0.543 0.579 0.609 0.604 0.629 1.000 0.500 0.488 0.467 西河 0.528 0.484 0.561 0.529 0.472 0.500 1.000 0.658 0.590 陆川 0.497 0.499 0.541 0.525 0.536 0.488 0.658 1.000 0.5 0.4 0.450 0.5 0.525 0.467 0.467 0.590 0.5 1.000
附录2 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 茶陵 永新 吉水 醴陵 新余 宜丰 平江 修水 安义 茶陵 1.000 0.529 0.515 0.585 0.563 0.539 0.541 0.588 0.516 永新 0.529 1.000 0.654 0.598 0.6 0.651 0.613 0.582 0.511 吉水 0.515 0.654 1.000 0.541 0.705 0.691 0.619 0.569 0.628 醴陵 0.585 0.598 0.541 1.000 0.601 0.619 0.719 0.544 0.555 新余 0.563 0.6 0.705 0.601 1.000 0.721 0.694 0.8 0.699 宜丰 0.539 0.651 0.691 0.619 0.721 1.000 0.687 0.700 0.1 平江 0.541 0.613 0.619 0.719 0.694 0.687 1.000 0.568 0.615 修水 0.588 0.582 0.569 0.544 0.8 0.700 0.568 1.000 0.5 安义 0.516 0.511 0.628 0.555 0.699 0.1 0.615 0.5 1.000 南昌 0.538 0.600 0.681 0.573 0.719 0.665 0.656 0.703 0.748 都昌 0.469 0.538 0.580 0.528 0.8 0.558 0.576 0.530 0.685 阳新 0.493 0.479 0.525 0.492 0.525 0.598 0.565 0.532 0.530 宿松 0.499 0.518 0.443 0.550 0.561 0.520 0.534 0.511 0.490 余干 0.444 0.497 0.551 0.451 0.519 0.558 0.514 0.467 0.496 弋阳 0.437 0.509 0.450 0.484 0.469 0.448 0.459 0.463 0.396 南城 0.471 0.531 0.525 0.493 0.540 0.614 0.572 0.620 0.594 建宁 0.473 0.543 0.538 0.476 0.558 0.547 0.540 0.558 0.540 邵武 0.346 0.431 0.421 0.408 0.418 0.411 0.442 0.395 0.387 南昌 都昌 阳新 宿松 余干 弋阳 南城 建宁 邵武 茶陵 0.538 0.469 0.493 0.499 0.444 0.437 0.471 0.473 0.346 永新 0.600 0.538 0.479 0.518 0.497 0.509 0.531 0.543 0.431 吉水 0.681 0.580 0.525 0.443 0.551 0.450 0.525 0.538 0.421 醴陵 0.573 0.528 0.492 0.550 0.451 0.484 0.493 0.476 0.408 新余 0.719 0.8 0.525 0.561 0.519 0.469 0.540 0.558 0.418
71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宜丰 0.665 0.558 0.598 0.520 0.558 0.448 0.614 0.547 0.411 平江 0.656 0.576 0.565 0.534 0.514 0.459 0.572 0.540 0.442 修水 0.703 0.530 0.532 0.511 0.467 0.463 0.620 0.558 0.395 安义 0.748 0.685 0.530 0.490 0.496 0.396 0.594 0.540 0.387 南昌 1.000 0.671 0.565 0.519 0.575 0.454 0.639 0.559 0.398 都昌 0.671 1.000 0.499 0.517 0.510 0.446 0.492 0.513 0.409 阳新 0.565 0.499 1.000 0.567 0.3 0.334 0.472 0.449 0.347 宿松 0.519 0.517 0.567 1.000 0.366 0.391 0.465 0.473 0.382 余干 0.575 0.510 0.3 0.366 1.000 0.492 0.531 0.451 0.398 弋阳 0.454 0.446 0.334 0.391 0.492 1.000 0.448 0.482 0.469 南城 0.639 0.492 0.472 0.465 0.531 0.448 1.000 0.8 0.463 建宁 0.559 0.513 0.449 0.473 0.451 0.482 0.8 1.000 0.573 邵武 0.398 0.409 0.347 0.382 0.398 0.469 0.463 0.573 1.000
附录3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相关系数表 茶陵 永新 吉水 醴陵 新余 宜丰 平江 修水 安义 梅县 0.350 0.399 0.438 0.412 0.439 0.466 0.423 0.415 0.416 翁源 0.378 0.373 0.358 0.385 0.399 0.441 0.385 0.391 0.3 连南 0.407 0.417 0.373 0.454 0.443 0.4 0.424 0.434 0.414 河源 0.360 0.374 0.381 0.422 0.399 0.429 0.410 0.383 0.391 清溪 0.391 0.407 0.421 0.451 0.469 0.488 0.444 0.416 0.441 揭西 0.384 0.411 0.421 0.422 0.446 0.497 0.426 0.440 0.423 秀篆 0.342 0.339 0.382 0.386 0.390 0.434 0.369 0.378 0.358 武平 0.386 0.430 0.472 0.402 0.434 0.471 0.435 0.414 0.370 长汀 0.404 0.440 0.512 0.428 0.454 0.498 0.444 0.436 0.424 宁化 0.438 0.555 0.591 0.470 0.551 0.614 0.492 0.525 0.524 宁都 0.431 0.530 0.551 0.486 0.551 0.558 0.504 0.465 0.478 三都 0.419 0.543 0.568 0.508 0.581 0.0 0.571 0.529 0.495 兴国 0.443 0.562 0.669 0.537 0.621 0.657 0.567 0.562 0.535 赣县 0.422 0.516 0.558 0.512 0.532 0.536 0.511 0.452 0.473 大余 0.425 0.542 0.567 0.458 0.553 0.567 0.479 0.491 0.466 西河 0.529 0.483 0.483 0.515 0.532 0.609 0.513 0.580 0.534 陆川 0.435 0.438 0.461 0.488 0.487 0.524 0.476 0.495 0.490 0.398 0.430 0.419 0.436 0.427 0.458 0.423 0.431 0.408
72
客赣方言亲属称谓比较研究
南昌 都昌 阳新 宿松 余干 弋阳 南城 建宁 邵武 梅县 0.440 0.352 0.383 0.349 0.344 0.346 0.385 0.424 0.320 翁源 0.388 0.344 0.375 0.380 0.345 0.320 0.344 0.394 0.259 连南 0.415 0.386 0.396 0.397 0.339 0.355 0.404 0.405 0.303 河源 0.397 0.344 0.377 0.342 0.325 0.342 0.368 0.3 0.288 清溪 0.439 0.387 0.399 0.376 0.350 0.355 0.394 0.413 0.304 揭西 0.439 0.373 0.406 0.398 0.357 0.355 0.385 0.417 0.284 秀篆 0.358 0.315 0.344 0.324 0.284 0.357 0.325 0.329 0.239 武平 0.391 0.343 0.374 0.373 0.348 0.358 0.362 0.465 0.337 长汀 0.430 0.378 0.361 0.351 0.365 0.349 0.409 0.470 0.330 宁化 0.526 0.455 0.424 0.413 0.441 0.410 0.466 0.538 0.431 宁都 0.476 0.444 0.416 0.450 0.427 0.426 0.430 0.434 0.358 三都 0.560 0.481 0.480 0.454 0.456 0.414 0.494 0.515 0.391 兴国 0.582 0.4 0.509 0.455 0.483 0.453 0.475 0.458 0.422 赣县 0.497 0.442 0.434 0.438 0.377 0.395 0.407 0.432 0.380 大余 0.536 0.458 0.401 0.410 0.471 0.465 0.428 0.458 0.419 西河 0.542 0.466 0.553 0.466 0.386 0.3 0.455 0.430 0.308 陆川 0.471 0.427 0.484 0.447 0.344 0.403 0.425 0.422 0.316 0.436 0.373 0.374 0.366 0.347 0.341 0.367 0.406 0.306
7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