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02 2011
医学信息
MEDICALINFORMATION
学术探讨
结,从而形成肿块。5景岳全书6有云:/脾肾不足及虚弱失调之人,多有积聚之病
[9]
[2] 邵玉英,刘培民.复方阿胶浆对乳腺癌患者化疗后骨髓保护作用的临
床观察[J].医护论坛,2009,6(28):161-1.
[3] 李志,陈壁锋,黄俊明,等.阿胶口服液对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
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7):1426-1427.
[4] 张晓君,胡黎,等.党参多糖对小鼠免疫和造血功能的影响[J].中药
新药与临床药理,2003,14(3):174-176.
[5] ChoWC,LeungKN.Invitroandinvivoimmunomodulatingandimmu-norestorativeeffectsofAstragalusmembranaceus[J].Ethnopharmaco,l2007,113(1):132-141.
[6] 苗明三,王智明,孙艳红.怀熟地黄多糖对血虚大鼠血像及细胞因子水
平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7,23(1):39-40.
[7] RodrigoGarzonM,TirapuFernondezdelaCuestaI,ArinaIraetaA,eta.l
Useofgenetherapyinasubcutaneousmurinemodeloflungcancer[J].ArchBronconeumo,l2006,42(10):526-532.
[8] 孙卫民,王惠琴.细胞因子研究方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9:65-66.
[9]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卷二十三[M].山西: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265-266.
[10]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375-378.[11] 丁光迪.诸病源候论校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111.[12] 李志,陈壁锋,黄俊明,等.阿胶口服液对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
能的影响[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8,18(7):1426-1427.
[13] 李宗锋,李天新,李宗铭.阿胶的药理作用研究[J].河南中医,19,
(6):27-27.
[14] TANGQINGXIU,CHENGGUOQUAN,ZHANGXIAOWEN.Effectsof
PolysaccharidesfromRadixCodonopsisandDangshenjingonImmuneFunctioninC57BL/6Mice[J].EndemicDiseasesBulletin,1996,11(supp):l-3(inChinese).
[15]
ZHANGXIAOJUN,ZHUCHENCHEN,HUE,leta.lPharmacologicalActionofPolysacc-haridesfromRadixCod-onopsisonImmuneFunc-tionandHematopoiesienese).
inMice.Tra-ditionalChineseDrug
Research&ClinicalPharmacol-ogy,2003,14(3):174-176(inCh-i
。05医宗必读6所言:/积之成也,正气不足,而后邪气踞之
[10]
。0
肺癌晚期临床表现可归于中医/虚劳0病范畴,如5诸病源候论#虚劳咳嗽候6中指出:/虚劳而咳嗽者,脏腑气衰,邪伤于肺故也。久已,令人胸背微痛,或惊悸烦满,或喘息上气,或咳逆唾血,此皆脏腑之咳也,然肺主于气,气之所行,通荣脏腑,故咳嗽俱入肺也
[11]
。0目前,包括手术治疗后的肺癌基本
治疗原则是依靠化疗或放疗来维持和提高临床疗效,但手术、化疗、放疗在获得临床疗效的同时,也对机体免疫功能造成重创,抗病及免疫监视功能下降,各种感染、第二肿瘤发生的机会也明显增加。因此,手术、化疗、放疗过程中的免疫维护是肺癌辅助治疗的关键。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阿胶口服液具有明显的增强小鼠迟发型变态反应、促进脾淋巴细胞转化增殖、增加血清溶血素滴度水平和促进脾细胞抗体生成的作用
[12]
。李宗锋等报道阿胶溶液对脾脏有明显的增重作用,对胸腺
[13]
略有减轻作用,可明显提高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能增加小鼠免疫器官脾脏、胸腺的重量
[14]
。唐清秀等发
现党参多糖对C57BL/6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并
。张晓君等报道,党参多糖能显
著提高免疫受抑小鼠的环磷酰胺致迟发型超敏反应,并能对抗环磷酰胺所致脾脏和胸腺萎缩,同时能提高免疫受抑小鼠血清溶血素抗体水平,提示党参多糖对体液免疫有较强促进作用,并在小剂量给药时对细胞免疫有促进作用[15]。上述研究多为单药或单药提取成分研究,而复方阿胶浆提高化疗药物导致免疫损伤研究尚未见有报道。
基于上述,我们在研究复方阿胶浆联合化疗对移植性lewis肺癌抑制效应的同时,对其免疫脾脏、胸腺重量指数以及脾脏淋巴细胞功能进行聊观察,结果发现,与模型对照组相比,复方阿胶浆及联合CTX各组的脾脏指数明显增加;复方阿胶浆大、中剂量联合CTX组的脾脏指数较CTX组明显升高;复方阿胶浆组能明显增加小鼠胸腺重量。在脾淋巴细胞增殖功能检测中发现,复方阿胶浆及其联合CTX组与模型对照组、CTX组比较,脾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均有所提高。这一研究提示,复方阿胶浆对肿瘤化疗导致的免疫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可推广用于肿瘤手术、化疗、放疗以及中晚期肿瘤的辅助用药。至于复方阿胶浆抗化疗免疫损伤机制以及临床应用的效应评估我们将继续进行深入研究。参考文献
[1] 刘展华,史建文.复方阿胶浆对肺癌化疗增效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7,25(11):2427-2428.
中医流派新划分
张永鹏
¹
安阳同生医院,河南 安阳 455000
=摘要>中医流派新划分,详述中医流派的定义与特征,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历史背景,对流派的传承性、封闭性、直接性、独特性、前瞻性、局限性进行了细致分析;对远古和近古时期的医学流派集约期、兴盛期和消亡期三个阶段,进行了简要评价;把近现代处于中医流派消亡和集约期的当代中医流派,划分为传承派、科技派、学院派、草根派和务实派,对其特征、历史根源、社会影响、生存优劣势,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正本清源,取消西医药称谓,重新划分中医流派的刻不容缓性。
=关键词>中医流派;新划分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1.02.398 文章编号:1006-1959(2011)-02-0700-02 五四运动之后,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中国延续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土崩瓦解。时期要取消传统医药学,民族虚无主义盛行时期诞生的科技派,以彻底背叛过去为荣,忘记了国藉,忘记了生身父母,忘记了中华文明的养育之恩,把自己打扮成西医,把自己学到与现代科技有关的医学知识冠名西医学。新中国成立后,大力推行学院教育,医学传承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依法治国,打击非法行医,以原有的传承方式,无法取得行医资格证者被排除在医疗行业之外。取得行医资格的传承派,自认为是铁杆中医把现代科技拱手让人,困守在古代书籍和先师的经验传承探讨之中,不可自拔。从此中医理论发展受阻,医学划定鸿沟,中医流派论只能妄谈古人。因此正本清源,取消西医药称谓,重新划分中医流派刻不容缓。
中医流派是指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的全体医务工作者中的某种学术思想、诊疗技巧,以某种方式传承并发扬光大的学术门派。
中医各流派的共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方面:¹传承性:传承其核心观念和技巧是各流派得以存在的前提,没有传承,其核心观念技巧就不能发扬光大,其流派便不能成立。º封闭性:传承方式多限于特定人群,而非路人皆知,在特定人群内传承其独特的核心观念和技巧,使之对某一领域见解独到、技术娴熟、容易产生门户之见,而拒绝与其他流派有效沟通,具有封闭性。如科技派擅长微观分形思维;擅长外科;擅长辨病、辨征论治;擅长研发利用科技设备、化学药物等。传承派擅长宏观恒动思维;擅长内科;擅长四诊合参、辨证、辨症论治;擅长天然药物应用等。二者各有所长,互不兼容。学院派重视理论、重视教材学习,忽视实践、忽视民间发明创造,泛滥学霸作风。草根派注重临床实践、缺乏系统理论学习,常以偏概全,易染蛮横习气。»直接性:在某一流派内、面对面师承口授多为首要传承方式,但随着高科技运用,也有通过网络直接获取传承要领而成为流派成员的。¼独特性:每一流派都有自己对某一领域的独到见解,其学术思想、诊疗技巧、方法方式
1.中医流派的定义与特征
中医是指中国医药学总体;是以我国传统医学为主线、结合各个历史时期的医药学成果、延续至今、并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中国医药学;因此它包括我国古代、现代、和未来各个历史时期的医药学;包括我国境内外用中医理论指导临床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全体医务工作者。
¹
2008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重大理论研究立项课题
学术探讨
医学信息
MEDICALINFORMATION
No.02 2011
#701#
多与众不同,具有其他流派的不可替代性。如科技派自认为是西医,无法与传统医学有效沟通,陶醉于现代科学研究,利用现代高科技设备诊疗疾病,技术娴熟;传承派自认为是铁杆中医无法应用现代科技,陶醉于浩如烟海的古籍探讨,利用简便廉验的物理方法诊查疾病,辩证施治技术娴熟。二者常相互指责,结而不合,各显其能。½前瞻性:各流派独到见解是中医发展的源泉,常常成为医学发展的原动力而具有前瞻性。科技派汲取现代科技成果充实中医内涵,使中医与世界同步;传承派汲取先人的智慧,高举综辨制宜观大旗,探索医学捷径,简便廉验的服务于大众,使中医能够在世界医学之林中独具特色。二者有机结合引领医流,将是未来医学发展方向,趋势不可逆转。¾局限性:中医流派是用中医理论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各种医学流派,中医是相对于世界各国医学具有中国医药学特色的医学流派。当中国医药学的综辨制宜观被全世界医药界认可并推广应用时,中医作为世界医药流派便自动消失。
重视证据、经济效益重视收入的现实,又使他们的生存难以为继。他们在凭
借经验和娴熟技术,为患者节约各项检查开支,在没有取得诊断证据背景下,为患者处方施药,效果满意没有收入;效果欠佳难辞其咎。相反广泛检查寻找证据,疗效欠佳更换处方,则名利双收,传承医学在误区中发展,难怪有人要取消中医。
3.2 科技派的特征、历史根源、社会影响、生存优劣势。科技派也称革新派是以科技创新,割除传统弊端,突破传统束缚,勇于探索新知,为特征的医学体系。科技派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引领潮流,促进跨越式发展。当今否认中医、自认为纯西医、只承认现代科技医学为医学的医务工作者,是科技派的代表。他们学习认可的现代科技医学或外国科技医学知识是其传承核心。
科技派自古有之,但在封建社会,儒家思想占据统治地位,科技派倍受压抑。而在清末政治,社会黑暗,科技落后,人们渴望社会变革,世界文化科技大交流,使科技派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以孙中山、鲁迅等先行者弃医从政,以五四运动为代表的先驱,以推翻旧世界建立科技富强的新中国为己任,民族虚无主义盛行,才有了时期取消中医的言论和。孙中山肺结核谢绝传统医药治疗、鲁迅撰文人血馒头讽刺的社会制度与他们不信任传统医学不无关系。先驱们虽然在社会制度上推翻了清王朝,并未建立起科技富强的新中国,反而是中国惨遭东西方列强入侵,烧杀抢掠;思想上虽然引进了马列主义,但布尔什维克并未在中国取得胜利,还是伟人结合中国实际带领中国党,建立了新中国。中国医学本应随着现代科技的应用快速发展,却因科技派利用国内外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医药学跨越式发展的成果,罩上西医外衣,拱手让人,名誉上屈辱中医,成了刻薄评论家口中的汉奸医学。
中国医学科技派是以世界先进科学技术、物理化学、电子信息为载体快速发展的医学流派,因而迅速被广大人民所接受。并且成为当前法律认可的主流医学。但是科技派视人如机械,非解剖实验结论不能认可,否定传统医学理论、否定简便廉验的诊疗技巧和方法、否定草根树皮等天然物质为药物,否定天人相应恒动参变的不可预测性。处处以分科之学、动物实验为手段,使用化学药物、破坏生态环境又遭到人们的强烈反对。此外科技派受利益思维的驱动,过度使用高科技设备为诊断疾病寻找证据,过度使用新技术、新产品、新药物增加医疗开支,加重群众经济负担,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只承认科技医学不承认传统医学实中医界之悲哀。
3.3 学院派的特征、历史根源、社会影响、生存优劣势。学院派是各朝代意志的体现,是当朝主流医学的代表。我国现阶段学院派全部由主办,极少数民办学院也都以官办教材为蓝本,能自主编纂教学大纲者甚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根据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述求,和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现实,成立了以传承为主要学习内容的中医学院,和以科技创新为主要学习内容的医学院。二者在教学项目上各有取舍,教学时间上各有多寡,内容认知上基本一致,无明显差异。如中医学院学习传统中医理论、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六淫七情、辨证论治、方剂中药等内容基础上,同样学习科技医学的生理、病理、药理、解剖,内外妇儿等内容。医学院学习科技医学知识基础上同样学习中医传统理论,二者在各科学习内容认知上和学习理念上都是一致的。
中医学院和医学院是学院派诞生的摇篮,学院派医学水平是社会医学水平的象征,是社会认可的主流医学。学院派由于理论水平较高,相互承认的人员较多,极易滋生学霸作风,而蔑视务实的草根派存在。
3.4 草根派的特征、历史根源、社会影响、生存优劣势。草根派是植根于民间,最原始、最古老、最务实、最具发明创造力,最普通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是相对于学院派没有学历、没有文凭、没有系统理论基础、也可能是不能取得相应职称和资格的实干家。农村赤脚医生、乡村医生、民间单验方持有传承者、身怀绝技者,是他们的代表。
在没有强调依法行医之前,草根派和其他医生一样被社会认可,在实行依法行医之后,一部分取得合法行医资格(包括赤脚医生和乡村医生证),一部分游离于医生行列之外。他们有的以医为业,有的兼职行医或义务行医。他们数量众多,却散在于民间各个角落。是广大人民群众的贴身卫士。
他们善于自学成才,善于在茫茫书海中发现新,善于在现实中找到诊疗捷径。他们可能在民间跟师学徒,但不被部门认可。他们取得满意疗效,却无法得到相应回报,成果不能及时得到推广,治疗失败他们有可能要承担非法行医的后果。
草根派虽然创造了中医学,但在学院派当政,倡导依法治国的社会,草根派常常因部分人心术不正而被称为医骗;部分人虽然心地善良却因治疗失误而成为草菅人命的代表;部分人虽然治病疗效显著却因没有理论基础、缺乏与外界沟通,而使技术藏匿或沉溺于个人手中;绝大部分草根派凭借自己的一技之长,默默无闻地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为他人贡献自己的专
2.中医流派的形成与历史背景
中医流派源远流长,中医自先人创始以来,历经沧桑变故,代代耳传口授,延续至今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无文字记载以万年为单位的远古时期;
二是文字发明后以千年为单位的近古时期;三是物理化学电子信息发明后以百年为单位的近现代时期。
远古时期中医流派的产生,当始自有语言交流之后。因为在没有语言交流之前是不会形成中医流派的。中国医药学的形成是不同时期、不同智者、切身体会、或亲闻口授经验的总结。因此远古时期中医流派众多而无记载。
近古时期是中医流派记载传承的主题。此时中医流派划分也可分为集约期、兴盛期、消亡期三个阶段,每一次新的集约都是上一次消亡的继续,每一形式的消亡都是下一次新的集约形式的开始,因为健康长寿是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而医药卫生是必须运用的手段,三阶段亘古达今,循环不已,永无止境:一是集约期:随着中国文字语言的兴起,由肢体语言、发音语言为主构成的信息传递,逐渐演变为跨时空、跨地域、以文字语言为主的信息传递;由各类方言土语自造字为主的局部信息传递,逐渐过度到大家公认的古汉语文字语言为主的信息传递。我国殷商甲骨文、和秦汉时期的古汉语两次文字集约期,也是我国两次重大医学流派集约期,两次集约后除伏羲氏针灸、神农氏本草、岐黄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外的其它医学流派便自动消亡,逐步形成了以内经理论为基础、针灸药物为手段、辨病、辨证、辨征、辨症论治为方法,公认的医疗理论体系,中医经典从此而生。二是兴盛期:在统一了公认的医疗理论体系后的千余年间,中医事业快速发展进入兴盛期,研究经典理论的;研究药物性能、归经、作用、炮制方法的;研究经络针灸穴位的;研究祝由、推拿、按摩、导引、捏脊、拔罐、刮沙等特殊疗法的;结合自己心得体会验之临床创立新说的。如经方之后的金元四大家、伤寒之后的温病学派;以及内、外、妇、儿、眼、鼻、喉、齿、金疮、骨伤科、走方医等,各种流派应运而生,为我国卫生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三是消亡期:随着几次集约期来临,社会变迁,认知范围扩大,信息传递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近现代科技派要消灭中医,传承派拒绝承认现代科技,国家推行学院教育,教授同等内容淡化民间师承。制定行医规则,漠视民间医生的存在。在没有提出公论之前,中医流派之说只能是妄谈古人而已。理论上进入中医流派消亡期。实际上在我国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简化汉字的推广、普通话的实施、物理化学、电子信息技术的引入,新的集约期正在悄然降临,新流派划分已成定局。
3.当代中医流派
3.1 传承派的特征、历史根源、社会影响、生存优劣势。传承派是以拒
绝叛逆,维护历史,尊崇先贤圣洁,传承奥旨,发皇古义,为特征的医学体系。没有传承派我国医学在世界上就不能称其为中医。传承派自认为是铁杆中医,是传统医学的守护神,他们反对学习和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诊疗疾病,他们把现代科技诊疗疾病的手段和从事现代科技手段诊疗疾病的人称之为西医,把化学药物称之为西药。他们只承认传统医学是中医。古代书籍和先师的经验是他们传承的核心。
传承派是中医亘古达今永不衰竭的中流砥柱。但在清朝末期,中国科技落后于西方,具有民族虚无主义基础的科技派,和具有民族气节的传承派,共同把科技医药学罩上了西医的外衣,从此中医理论发展进入误区不可自拔。
时期民族虚无主义和科学主义者把传统医学打入冷宫,新中国成立后伟人,高屋建瓴结合国情,提出了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英明论断。务实的论断使传统医药从上重见光明,但老人家当时没有取消西医药称谓,把科技医药学纳入到中医概念之内,使日后铁杆中医和科学主义者迷失了方向,中西医成了中国传统医学与科技医学两个极端的代名词,中医理论发展从此止步不前。
传承派由于自称铁杆中医应用望闻问切诊查疾病,宏观恒动思维,辨证论治、技术娴熟,传统中药经济环保,效如桴鼔,深受患者好评。但法制社会#702#
No.02 2011
医学信息
MEDICALINFORMATION
学术探讨
长,不计报酬,无私奉献。他们时而行医、时而排除在医生行列之外。他们人数众多,是主流医学与患者之间,不可或缺的重要桥梁纽带,是医学发明创造的先头兵。
3.5 务实派的特征、历史根源、社会影响、生存优劣势。务实派以承认现实为基础,具有各流派之间的择优传承性。他们并非为了流派传承而传承;而是为了工作、为了生活、为了理想、为了现实利益、为了感恩社会、为了探索未知而传承。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在临床实践中、随时随地都在寻找捷径,探索最佳诊疗方案,放弃不切实际的传承思路。在现实诊疗活动中他们以综辨制宜观为特征,综纳合参、辩证剖析、因人、因地、因时制宜的从事医疗保健活动。
务实派历史悠久,古代每次医学流派集约期,务实派总能坚持原则,传承符合临床客观实际的诊疗方法、技巧、思路,跟随潮流放弃原有不切实际的流派主张,而成为社会主流医学。
务实的草根派当自己的发明被证实先进适用时,他们便迅速并入学院派。务实的学院派一次次修改教科书,时时修正被强行灌输并接受的认知错误。努力提高更切临床实际的教材质量。务实的传承派当他们的独特疗效被科技医学证实时,他们便迅速接纳现代科技,扩大自己的视野,提高疗效的可信度。务实的科技派一次次否定刚刚创立的理论体系,时时修正过去的认知,创立新假说。一次次否定刚刚动物实验成功,但验之临床效果欠佳、或毒副作用明显、或毒副作用隐匿而持久的所谓新药。时时修正说明书以便更切临床实际,或将刚刚上市的新药淘汰出局。务实的医学家传承而不拟古,创新而不叛逆,理论验之临床,审果重在求因。
恒动思维、忽视辨证论治、忽视天然药物应用的所谓西医,必将抛弃其称谓归并科技派之流;忽视微观辨析、忽视现代科技、忽视人类进步需求的铁杆中医,必须抛弃复古念头,广纳善言、广开视野、高举具有中国医药学特色的伟大旗帜,昂首挺胸,巍然屹立于世界医药之林。参考文献:
[1] 张永鹏.中医辩证论治诊疗特色探析[J].医学与哲学,1999增刊60-61页.
[2] 张永鹏.读现代中医药发展的冷思考有感[N].中国中医药报,2003
年2月17日.
[3] 张永鹏.浅议中医药主权[N].中国中医药报,2004年11月25日
(5).
[4] 曲黎敏.中医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年1月.[5] 张永鹏.中医药理论的发展与创新[M].北京:第2届中医药发展大会
会刊,中国中医药报社,2005年11月:372-374页.
[6] 张永鹏.浅议中医医疗机构生存现状与发展面临的主要困难问题及对
策[M].北京:第2届中医药发展大会会刊,中国中医药报社,2005年11月:694-696页.
[7] 贾谦,张晓彤,李宗友,等.遵循自身发展规律发挥中医药优势特色的
研究(分报告集)[M].北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课题,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北京谦益和中医药研究院,2008年8月.[8] 张永鹏.科学发展观与中国医药学展望[M].北京:第3届中医药发展
论坛会刊,中华国际医学交流基金会,中国民族卫生协会,2008年12月:95-96页.
[9] 黄河.世界重大学术创新成果获奖精典(中文版)珍藏本[M].北京:
中国国际交流出版社,2009年:710-713页.
[10] 张永鹏.中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重要性研究[M].西安,2009中医
药文化博览会暨中医药文化高峰论坛论文集,85-91页.
4.结束语
中医流派新划分以全新的视角认识中医,大胆跨越时空,打破门户之见,将古代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有机结合融为一体,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兴利除弊,扬长避短,使大中医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张显勃勃生机。大中医在保障健康,造福人类的伟大征程中,必将随中华文化的传播、中华文明的提升、中国实力的增强、而光耀中华,恩泽世界,引领世界医流。忽视宏观
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素质培训模式初探
孟庆勇 吴志东 贺 智
¹
**
医学院训练部教务处,天津 300162
=摘要>职能任务的拓展,对医学救援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加大,救援医学专业建设刻不容缓。医学院根据需求,明确救援医学专业建设方向,突出专业特色,完善专业人才素质培训模式,制定发展对策,加快救援医学专业建设步伐。
=关键词>救援;素质;培训模式
do:i10.3969/.jissn.1006-1959.2011.02.399 文章编号:1006-1959(2011)-02-0702-02 随着近年来各种灾害不断发生,社会对救援医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也不断增加[1]。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其在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受到重大威胁时,总是会第一时间出现在现场。医学院是全军第一家开展救援医学专业本科教育的院校,自2007年招收第一届学员开始,已经连续招收3届学员,现根据救援医学专业特点及任务特征,探讨在教学过程中构建人才素质培训模式的途径。
援人员必须高强度、超负荷投入工作。
2.4 救援环境的多变性。由于灾害发生地往往基本公共、生活设施遭到破坏,现场进行医疗救援时条件简陋、环境恶劣,并易产生次生灾害,存在着诸多威胁救援人员安全的危险因素。
2.5 病员伤情的复杂性。基本公共、生活设施的破坏,造成了部分常见病症只能在现场开展救护。
2.6 心理应急的损伤性。灾害会对生还者、救援人员及其他相关人员造成心理冲击,使其处于严重心理应激之中,可以出现各种应激损伤。
2.7 组织协调的全面性。医学救援现场的工作不仅要进行医疗救治,同时也要保证救援指挥、伤情分类、伤员转运、物资保障和通信联络等多方面工作运行畅通。
1.救援医学专业特点
1.1 概念:救援医学是研究应对各种突发公共事件医学救援的规律及医学救援任务的组织、管理、实施等问题的科学[2]。
1.2 目的和意义:救援医学专业的设立,将为培养既能掌握医学基础理论知识和临床医学的诊疗技术,又具有在第一现场进行组织指挥、实施紧急医疗救援、开展灾后卫生防疫以及进行心理咨询辅导等综合技能素质的医务人员。我院作为医学院校,救援医学专业更加注重与执行处突、执勤、反恐三大中心任务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做到了与的紧急救援体系和总体工作真正融会贯通。
3.救援医学专业素质培训模式
3.1 身体素质培训。通过专项训练和军事体育课程的开展,掌握身体运动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传授提高力量、速度、灵敏、耐力、柔韧等五个方面素质的方法,使受训人员达到可以担负极度紧张,高强度、超负荷的医学救援工作。
3.2 心理素质培训。通过开展心理学专业课程,使学员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学知识,以达到在紧张、恶劣的环境下调节自身应对各种压力的能力,保持心理平衡,进而有利于积极有效的开展工作;同时也可以对受灾人群进行集中心理评估和辅导,尽可能减少心理及精神疾病的发生率。
3.3 专业知识培训。除医学基本课程外,开设5急诊医学6、5战创伤外科学6、5危重症医学6、5卫生勤务学6、5医学救援技术6、5救援装备
2.医学救援任务特点
2.1 救援工作的突发性。灾难往往在瞬间发生,具有突发性,比如地震、海啸、矿难、恐怖袭击等。
2.2 组织管理的临时性。由于灾难发生的突然性,各级组织结构遭到破坏,不能保障救援工作的开展。
2.3 工作任务的繁重性。瞬间发生的灾难势必造成大量伤员流,灾区救援力量往往严重不足,救援任务繁重,这必然导致救治工作极度紧张,救
¹
作者简介:孟庆勇(1978-),男,天津人,医学院训练部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吴志东(1974-),男,河北大成人,医学院训练部教务处,讲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贺智(1971-),男,四川蓬溪人,医学
院训练部教务处,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学管理工作。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