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30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张成渝(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北京100871)内容提要:原真性与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我国对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遗产类型、遗产保护案例和旅游原真性四个方面。总体而言,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从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遗产内涵日趋丰富的现实出发,完整性原则的研究、自然遗产和复合遗产的保护研究、原真性与完整性内涵的关联性研究仍需引起更多关注。关键词:遗产保护中图分类号:K854引言原真性和完整性是世界遗产领域的核心理念,是世界遗产申报、遗产价值评估、遗产保护和环境整治的直接依据,因而近几十年来一直是国际遗产学研究的热点,并日渐引起国内学者的关注。察国内近年来频繁发生的遗产破坏事件,如龙门石窟保护区建设大面积别墅项目、横店再造圆明新园、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故宫大修争议、都江堰水利工程上游大坝工程、武当山遇真宫遭人为火灾尽毁,凡此种种,涉及遗产地开发利用、遗产维修、遗产保护、遗产展示等。而它们无不围绕一个核心问题———在遗产地价值认知的基础上,如何进行遗产保护与适度地利用———这一问题由三个不同层次的子课题组成(图一):遗产价值辨识、遗产保护、遗产利用。这其中,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认识居于三个层次的核心:“遗产价值辨识”的本质,是如何认识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遗产保护”实际上是对遗产原真性、完整性相关要素的保护;“遗产利用”则应是以确保遗产原真性、完整性为前提的可持续利用。本文总结了国内外关于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概念的认知进展,以期为中国遗产保护相关问题的研究提供一个基础。收稿日期作者简介基金项目

原真性完整性世界遗产文献标识码:A一反映国际遗产文件对原真性和完整性的集中1.总体脉络国内外对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一系列遗产保护文件中。自《威尼斯宪章》(19)[1]诞生和现代环境保护运动发祥至今,原真性和完整性一直是文物古迹保护和生态保护领域的基本内容。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颁行;1977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作为《公约》实施的纲领性文件公布。《指南》(1977)充分吸纳了文物古迹和生态保护学界关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保护理念,以原真性检验(testofauthenticity)和完整性图一//

原真性和完整性与遗产相关问题的结构关系示意图

2010-06-10

张成渝(1976~),女,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文化遗产保护与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世界遗产保护,文化遗产展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批准号:40901074);北京大学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资助项目(2009020)。

《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总第216期

条件(conditionofintegrity)为判据,使二者从世界遗产事业诞生之初,就成为该领域的基石性概念。至2005年,历经17个版本的《指南》,始终将原真性、完整性作为核心内容专门论述,并不断予以补充。以原真性检验为例,《指南》(1977a[2]、1977b)就提出“设计、材料、工艺或环境(design,materials,workmanshiporsetting)”是原真性检验的4个方面。这一认识作为最核心的内容被保留至今[3]。当然,中间各版本的原真性检验论述有所充实。如,《指南》(1980)的真实性检验接受了一定条件下的重建[4]。《指南》(1988)首次提出了文化遗产地的完整性(theintegrityofculturalsites),《指南》(1994)首次将具有“不同特征和组分的”(distinc-tivecharacterandcomponents)文化景观纳入原真性检验的范畴。随着世界遗产事业在全球的蓬勃发展,进入新千年后,《指南》(2005)对这两项原则进行前所未有的大幅修订(见下文二),最新版的《指南》(2008)沿用了这一修订。1994年11月1日至6日,来自28个国家的45名学者,在日本奈良对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展开了广泛讨论,并最后形成了《奈良原真性文件》。《奈良原真性文件》包含着专家们深入思考的成果。世界遗产委员会注意到,专家们对于原真性作为界定、评估和监测文化遗产的一个本质要素,具有普遍的认识一致性。专家们特别关注考察世界的文化多样性及这种多样性的许多表达方式,从古迹、遗址,到文化景观,到非物质遗产。尤其重要的是,当原真性涉及文化遗产时,这一概念和应用应根植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中,并应得到相应的考虑。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美洲委员会《圣安东尼奥宣言》(1996)(TheDeclarationofSanAntonio)[5]从原真性与文化身份、原真性与历史、原真性与材料、原真性与社会价值、活态/静态遗产的原真性、原真性与管理服务权、原真性与经济的角度,讨论了适用于美洲国家的原真性含义。2005年,ICOMOS通过遗产环境背景(setting)的《西安宣言》,从有形和无形、文化与自然等方面,实质性地阐述了环境背景对于遗产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的重要性。这份宣言是中国遗产界首次正式地在国际遗产领域提出自己的保护见解。200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会安议定书》,强调了在亚洲背景下展示和评估原真性,并对原真性的要素进行了细分,讨论了文化遗产的31

重要性与原真性、原真性的信息来源、原真性与非物质遗产、原真性面临的威胁等问题。2007年,中国主导的“东亚地区文物建筑保护理念与实践国际研讨会”,围绕文物建筑保护和修复理念与实践,讨论了特定文化背景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这是“奈良原真性会议”后,针对文化多样性和原真性最重要的一次讨论。会议通过的《北京文件》对真实性、完整性等概念作了进一步阐释,强调了“在可行的条件下,对延续不断的传统做法予以应有的尊重”,比如必要的重新油饰彩画;并强调了文物建筑及其周边环境的完整性,提出“对一座文物建筑,他的完整性应定义为与其结构、油饰彩画、屋顶、地面等内在要素的关系”;文件还明确规定了文物建筑的保养和维修、重建等原真性问题。2008年,ICOMOS《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宪章》(TheICOMOSCharterfortheInterpretationandPresentationofCulturalHeritageSites)[6]肯定了原真性保护在文化遗产地解说与展示中的重要性。指出:“通过沟通历史构造与文化价值的意义,保护遗产地价值免受强行引入的解说设施、游客压力、不准确或不恰当解说的负面冲击,尊重文化遗产地的原真性。”上述文件对于两个概念的认识过程,呈螺旋上升的态势,反映了原真性和完整性始终密切伴随国际遗产事业进程的重要地位。2.文化遗产专门类型的原真性、完整性讨论ICOMOS大量国际文件还围绕文化遗产的专门类型,界定了它们的原真性。例如:《佛罗伦萨宪章》(1982)规定了历史园林和景观保护的原真性;《考古遗产保护与管理宪章》(1990)在整体保护的制定上,在勘察、发掘、维护与保护、展出、重建方面,体现了对于考古遗产原真性的忠实;《关于乡土建筑遗产的宪章》(1999)传递了通过建筑、构筑物和空间实体构成形态、使用和理解方法、传统等有形和无形方面,实现乡土建筑遗产的原真性保护的原则和指导方针;《木结构遗产保护准则》(1999)则规定了干预措施、修缮和替代、当代材料运用等,对于木构遗产原真性的实现;《建筑遗产分析、保护和结构修复原则》(2003)提出了建筑遗产保护与修复的基本概念和总原则;《西安宣言》(2005)总结了遗产背景环境原真性保护的重要性。此外,城市遗产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护一直是建筑学界、城市规划学界和遗产学界研究的热32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点。《关于历史性小城镇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的决议》(1975)、《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内罗毕建议)》(1976)、《马丘比丘宪章》(1977)、《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华盛顿宪章)》(1987)、《保护和发展历史城市国际合作苏州宣言》(1998)、《北京宪章》(1999)、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发展国际会议《北京共识》(2000)、《维也纳保护具有历史意义的城市景观备忘录》(2005)、《城市文化北京宣言》(2007)等,提出了传统文化街区的历史原真性及其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并在历史城市的原真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景观完整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等方面,提出保护原则、方法和手段方面的意见。此外,国际遗产学界还讨论了文化遗产的重建。例如《德累斯顿宣言》(TheDeclarationof在文本结构设置上、容量上、若干专题方面上都进行了大幅调整,其中之一即是原真性、完整性有关成果的吸纳[14]。这一改变继续保留在修订后的《指南》(2008)中。《指南》(1977~2002各版)的原真性表现在“设计,材料,工艺,环境”4个方面,完整性条件则列举了地质方面“冰河时代”地区的相关元素的要求,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过程展示对于足够规模的要求,自然景点的美学价值,栖息地及其生态系统最大限度地代表该地区多样性等方面的“完整性”。不难发现,《指南》2002年之前版本的相关论述中,充分体现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自然遗产(地质、生态)的完整性的意味。这种意味显然与遗产实践不符。张成渝等最早在国内提出了2002年及之前《指南》各版关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界定的这一明显不足[15],并得到2005版《指南》修订的印证。新版《指南》的修订,不再将原真性检验置于文化遗产的判据下,不再将完整性条件置于自然遗产的判据下,而将二者一并归入“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判据下。此外,就原真性而言,《奈良原真性文件》(1994)基于东亚文化遗产保护实践的原真性总结———“形态与设计,材料与材质,使用与功能,传统、技术和管理制度,位置与环境,语言和其他非物质遗产,精神与情感,其他内部与外部因素”,被Dresden,1982)[7]讨论了战争中被毁古迹的修复与重建的意义、可行性、技术准则等。在立陶宛召开“与文化遗产有关的原真性和历史重建”国际研讨会,通过“历史铁路”修复的《里加宪章》(TheRigaCharter,2000)[8],这一宪章实质仍是关于重建的讨论[9]。波兰ICOMOS发起并得到ICOMOS支持的《克拉科夫宪章》(TheCharterofCracow,2000)[10],讨论了“小部分重建”与“整体重建”的不同情况和实施条件。这些文件对于文化遗产重建的原真性提出了新的思考。文化景观、文化线路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究近年来广受关注。李惠恩指出,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应当表现出原真性、完整性和突出普遍价值[11];韩峰提出,文化景观遗产价值的发掘梳理、可持续保育和监测管理,是文化景观真实性和完整性需要注意的方面[12];赵荣提出,深刻理解文化遗产真实性、多样性的原则,在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申报与保护中具有重要意义[13]。总体而言,大量国际遗产文件反映出遗产学界对于原真性、完整性的认知的日趋丰富。此外,近年来中国对于文化遗产原真性认识的总结也有所体现。相比而言,关于文化遗产原真性认识的文件,明显多于完整性方面的文件,也远胜于自然遗产方面的文件。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年修订与原真性、完整性2005年《指南》修订全部采纳。史晨暄提出在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中,真实性与完整性逐步统一,“真实性检验中考察的要素已经被大大拓展,完整性条件则容纳了人类活动,它们都是相对而非绝对的概念”[16]。2.《指南》修订对于原真性、完整性认识转变的反映不足2005版《指南》合理吸收了部分最新的原真性、完整性认识成果,但是,仍需强调,《指南》对于原真性与完整性的调整,只是原有两类判据的直接拼合(文字表述未做任何改动),而非基于原真性与完整性有机联系这一新认识的融汇式表述[17]。这种修订既不能满足中国遗产特点对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实际同步要求[18],也没有反映出国际遗产界关于两个概念一定程度上相融合的认识。国际文化遗产界有一种观点认为,原真性概念中蕴涵着完整性含义(《威尼斯宪章》,第14条;《指南》2005版24:ii)。国际自然遗产界也对原真性概念发生兴趣。世界野生生物基金会(WWF)确1.《指南》修订体现了遗产界原真性、完整性认识的转变如上,《指南》作为《公约》的解释性文本,集中反映了遗产领域的最新认识。2005年版本的修订《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总第216期

定森林保护的4类质量指标是:原真性;森林健康;环境效益;社会和经济效益[19]。“原真性”居4类质量指标的首位。国际遗产界还存在着原真性和完整性认识趋同的趋势[20]。世界遗产委员会也认为,应当统一对文化与自然遗产的认证标准[21]。因此,《指南》(2005)应该继续吸收原真性和完整性的新认识。这一局限也为扩大基于中国遗产传统与实践的原真性、完整性的国际认知提供了可能。三非物质文化要素的原真性、完整性日益受到重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77)将原真性检验包括“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4个方面。但由于“原真性”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不同国家和民族文化背景下对“原真性”的理解不同,“原真性检验”在之后十几年的实施中被证明存在很多问题。世界遗产委员会于1992年提议对“原真性检验”做出批判性的评价,在挪威的卑尔根召开的关于“真实性”问题的预备工作会议上,参会者一致认为原“原真性检验”中规定的4个指标即“设计、材料、工艺和环境”,不足以涵盖文化遗产“原真性”的全部含义,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至少应该与5组有形和无形的因素有关,即设计与形式、材料与物质、技术与传统、目的与功能以及背景环境与精神。原真性被认为不仅存在于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中,也表现在相关的非物质文化要素中。检验文物古迹原真性不仅仅决定于历史材料的真实,而且还决定于现存文物古迹的传统功能的保存程度或现有功能与其传统功能的联系,以及文物古迹与其有形和无形的背景环境和精神意义的关联等等层面上。由于原真性概念的延展,文化遗产中的非物质要素与物质要素之间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被揭示出来[22]。UNESCO《保护传统文化和民俗的建议》(19)是较早专门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倡导的专业建议。随着非物质遗产保护在文化遗产保护中作用认识的提升,2004年10月,在日本奈良又召开了题为“保护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走向整体性策略”的国际会议。会议讨论了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并存,两者间相互联系,以及在保护中采取整体性方针的必要性,并通过了《关于有形与无形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大和宣言》[23]。2006年4月,UNESCO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强调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遗产保护中的重要33

性。2008年10月,“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会议”通过《贵阳建议》,探讨了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中,物质要素与非物质要素的重要关系。对于此类具有活态性质的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和完整性必须被赋以新的内涵。KristyG.等认为,考古遗产、文化遗产地在面对自然灾害时,必然要丧失原真性和完整性。由于不能如同一般性基础设施和现代建筑那样进行重建,因而地方需要建立遗产自然灾难预防机制的重要性[24]。四中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究集体成果方面,中国ICOMOS制订的《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00)、《准则若干重要问题的阐述》及《准则案例阐释》[25],是围绕不改变文物原状对于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原真性认识的集中反映。此外,中国主导制定的ICOMOS《西安宣言》(2005)、《北京文件》(2007),将中国对于遗产背景环境(setting)、木构建筑修复中若干原真性问题的认识引介到国际遗产界。个人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4个方面:1.原真性、完整性内涵研究笔者所见国内早期的“真实性”提法,见于罗哲文等1990年对于古代建筑的“历史真实性”的论述[26]。1995年,刘临安总结“近百年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与流派”时,亦言及“历史建筑存在的真实性”[27];并在1997年关于“文物建筑的真实性”的讨论中[28],首次将“真实性”与“authenticity”对照起来[29];这一对照更显著地表现在随后他对国际文化财产保护与修复中心研究(ICCROM)保护专家尤·约奇勒托[30](J.Jokilehto)“文物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之争”[31]一文的翻译中。吕舟也较早在国内介绍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概念,从材料、工艺、环境的真实性3个方面介绍了文物建筑的保护[32]。徐嵩龄对authenticity的涵义进行了辨析,认为“原真性”的译法较之“真实性”更加完整、准确、贴切,指出了原真性的多层含义,细化了文化遗产的原真性要素。他指出,国际遗产界最早提出in-tegrity概念的是美国,其7项要素完全涵盖了《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1977年至2002年各版中的“原真性”概念[33]。他总结了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理解的演进,并从当代理解、逻辑构架、遗产保护技术、遗产管理的角度,进行了深入阐述[34]。张成渝指出《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2)中关于原真性、完整性的论述,已经不尽适用于大量遗产实践的问题,尤其是不能很好地贴34近中国的遗产特点和保护传统[35]。原真性是遗产价值、保护、利用的核心,关于它的理解决定着对于不同遗产保护原则的理解,决定着保护工程的具体实施[36]。阮仪三等指出,原真性是衡量文化遗产表现形式和文化意义内在统一程度的重要标准,并基于原真性,论述了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在仿古建筑、复原与重建、搬迁保护中的几个实践误区[37]。常青对历史建筑“真实性”修复提出批判[38],认为历史建筑的“真实”并非特指“原初”,因而不等于“原真”,而是建筑在不同时期演变中“真实”的叠加。大多数历史建筑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原真”。2.相关遗产类型的原真性、完整性研究徐嵩龄对遗址的原真性做出论述,并评价了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的几种修复方案[39];田林探讨了大遗址遗迹保护中的原真性等原则[40];郭璇讨论了中国历史建成遗产应重视非物质形态文化要素的真实性,唯此才可实现文化遗产的保护的全面真实———物质形态与非物质形态的文化要素的真实,并提出两个方面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可能性[41];相睿等从近现代重要史迹的“事件性”特性研究史迹的“完整性”[42];史晨暄讨论了文化多样性背景下的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43]。张松以世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研究案例,结合国外历史保护和世界文化遗产维持管理的经验,探讨了历史文化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和历史环境保护的原真性问题[44];他还讨论了建筑遗产保护的历史性、原真性和完整性,在此基础上提出对于城市文化遗产及其历史环境实施整体保护。他指出,建筑遗产保护(笔者注:其实是更广义上的世界遗产领域)的原真性检验,主要参照美国历史性场所的国家登录标准和操作办法执行。他对建筑遗产完整性的理解侧重于建筑与周边环境、背景环境的关系这一视角[45]。曹丽娟探讨了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46],并从园林空间结构、建筑、植物的保护、价值利用、旅游与遗产的关系,论述了历史园林保护最关键的内容是保护其真实性。3.原真性、完整性的案例研究此类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种是针对静态遗产的研究:如高念华等对于杭州胡雪岩故居的修复中的保护理念的探讨[47];徐嵩龄对于四川三星堆遗址的保护、修复与展示[48];陈同滨、王力军以集安高句丽王城王陵与贵族墓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地保护规划(2002~2020)为例,提出以实现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先决条件的遗产规划思想[49];翟小菊等对颐和园保护实践中的原真性[50];罗哲文以紫禁城宫殿建筑大修为例,指出对于原真性中原状以及历史信息、历史可读性的理解问题,提出了文物建筑的保护维修应该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51];郭黛姮以圆明园棕亭桥、如意桥、杭州雷峰新塔为例,探讨文物建筑遗迹保护与重建中的真实性和可读性[52];徐聪荣、张朝枝从遗产单体、遗产单体所包涵的信息、遗产单体环境三方面理解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原真性[53];张成渝结合圆明园整修与浙江横店圆明新园建设,探讨了圆明园在现有基础上实施进一步保护与展示的必要性[54]。其中,作为国内成功实施文物建筑修复与重建的少数遗产项目之一,胡雪岩故居的保护对于中国保护传统和遗产特色的文物建筑修复理念、做法的继承与坚持,在当代的中国遗产保护实践中,具有标志性意义。另一种是针对活态遗产的研究,集中在历史城镇或古村落两个方面:如张松[55]、高祥冠[56]对于平遥古城的原真性,成斌对于安徽古村镇[57],杨永芳对于开封古城[58],张国雄对于开平碉楼与村落[59],张成渝对于贵州文斗苗寨一类村落文化景观保护的原真性讨论[60],等等。张松以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在分析文化遗产与自然遗产、无形遗产与有形遗产关系的基础上,探讨文化生态保护的区域性策略和整体性方法;并提出,对具有文化价值一定物质形态的所有遗产资源的保护,必须遵守原真性和完整性原则[61]。总体上,案例研究涉及的静态/活态两种文化遗产,无论在原真性和完整性要素保护的侧重上,还是保护方法和技术路线的具体实施方面,都有很大的差异性。4.旅游原真性随着国内遗产原真性研究的深入,旅游学者也从遗产旅游的角度研究旅游原真性。陈勇讨论了遗产旅游与遗产原真性的概念内涵,以及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62]。蒋昕等讨论了黄鹤楼的原真性[63],这实质上是景观建筑的原真性保护,它与遗产建筑的原真性保护,无论在遵循的原则上还是保护实践上,都有着本质的区别。周亚庆等认为,国际旅游界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流派“毫不关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完全不把‘不真实’当作一回事”,“它完全抹杀了《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总第216期

‘真’与‘伪’的界限,它认为仿真与虚象变得如此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已达到一种‘超真实’”[]。徐嵩龄讨论了旅游科学的“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的渊源;并从旅游价值观偏好层面,对当代旅游科学中出现的“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诸提法进行了评论。他认为周亚庆等学者对于国际旅游学界旅游真实性的表述是不恰当的,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目标物来满足和规范旅游者不同的原真性偏好。对于文化和自然遗产地一类的旅游目标物,应充分尊重遗产原真性,给予旅游者纯粹的遗产原真性体验。这类旅游目标物与整体或局部模仿与组合而营造的旅游目标物(如北京的世界公园)、以及当代文化娱乐场所(如美国迪士尼乐园)一类旅游目标物对于原真性的要求是极不相同的[65]。张朝枝从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讨论了两个研究领域对于原真性理解的演变与差异[66],指出“原真性”是一个动态、多元和复杂的问题。遗产保护研究领域强调客体本身衡量标准,讨论建构公认的遗产保护标准体系与技术指标;而旅游研究则强调主体的实地体验,讨论主体对客体“真”、“假”的辨别及其体验效果。旅游与遗产保护是一个互动演进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因此在旅游与遗产保护研究中要从互动与动态的角度来理解原真性概念。基于乌镇、周庄案例研究旅游原真性,张朝枝等提出遗产地旅游不同利益相关者对于原真性理解存在差异。遗产地商业化的实质是一种经由遗产旅游加工的“伪真实”,这种“伪”真实由旅游地开发者和媒体是这种符号的创造者和推动者,而大众游客是符号的拥护者,并通过口碑效应对其进行推广。利益主体的互动使得遗产地的发展依赖于符号化的“伪真实”,从而强化了遗产地的商业化进程[67]。五结论世界遗产事业诞生30余年来,原真性和完整性始终是国际遗产学界关注的热点课题。关于原真性和完整性的认识,既涉及总原则,又涉及不同的遗产类型。原真性的认识愈来愈重视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的多角度理解。从遗产类型看,国内外关于文化遗产研究的丰富程度高于自然遗产;从两个原则的研究对比看,对原真性研究的深入程度高于完整性。立足遗产类型日趋多样化的现实,两项原则的关系研究35

及其实践应用有必要投入更多的关注。中国近年来不断参与到国际遗产理念和认识的讨论中。在充分汲取现代遗产理念的基础上,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和认识,不断地被推介到国际遗产学界,并得到越来越多的理解与认可。中国的遗产原真性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遗产领域,缺乏集中性地对地质、生态、生物多样性等自然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和完整性研究。因此,这些方面研究内容尚需加强。[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中国国家文物局:《国际文化遗产保护文件选编》,文物出版社2007年。下文除特殊说明外,遗产文件都引自该书。

[2]UNESCO网站提供的《指南》1977a版本缺失了第8~12段。笔者推测可能因为版本太早导致上传文字模糊。通过与《指南》1977b版本的比对,笔者认为缺失部分段落应包括了原真性、完整性两部分的内容,且内容应与1977b版相同。

[3]国际著名遗产保护专家费尔登·贝纳德、朱卡·朱克托于1993年作序的《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ManagementGuidelinesforWorldCulturalHeritageSites)一书中仍然采用这4项要素阐释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足以证明这一理解影响力之久。见费尔登·贝纳德(B.M.Feilden)、朱卡·朱克托(Jokilehto·Jukka)著,刘永孜、刘迪等译:《世界文化遗产地管理指南》,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年。

[4][16]史晨暄:《世界遗产“突出的普遍价值”评价标准的演变》,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年.

[5]TheDeclarationofSanAntonio,[EB/OL]http://www.icomos.org/docs/san_antonio.html

[6]TheICOMOSCharterfortheInterpretationandPresentationofCulturalHeritageSites.PreparedundertheAuspicesoftheICOMOSInternationalScientificCommitteeonInterpre-tationandPresentationofCulturalHeritageSites,Ratifiedbythe16thGeneralAssemblyofICOMOS,Québec(Canada),on4October2008.[EB/OL]http://www.international.icomos.org/charters/interpretation_e.pdf

[7]TheDeclarationofDresden,1982.AdoptedattheInterna-tionalSymposiumReconstructionofMonumentsDestroyedbyWar.Dresden,GermanDemocraticRepublic.November.15~19,1982.

[8]TheRigaCharter,2000.AdoptedattheRegionalConferenceonAuthenticityandHistoricalReconstructioninRelation-shipwithCulturalHeritage.Riga,Latvia.October.23~24,2000.

[9]Stovel.H.2000.TheRigaCharteronAuthenticityandHis-

36toricalReconstructioninRelationshiptoCulturalHeritage:Riga,Latvia.ConservationandManagementofArchaeologi-calSites,4(4):pp.241~244.

[10]TheCharterofCracow.2000.AdoptedattheInternational

ConferenceonConservationKraków2000.Cracow,Poland.October2000.

[11]李惠恩:《作为世界遗产的文化景观》,《中国古迹遗址保

护协会通讯》2008年第3期。

[12]韩峰:《世界遗产文化景观国际动向———兼论中国文化景观的价值和机遇》,《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8年第3期。

[13]赵荣:《丝绸之路(陕西段)遗产申报与陕西文化遗产保

护》,《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8年第3期。

[14][17]张成渝:《〈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版、2002版的比较与启示》,《中国风景名胜》2009年第1期。[15][18]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

产公约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9]Dudley.1996.AuthenticityasaMeansofMeasuringForestQuality.BiodiversityLetters,3(1):pp.6~9.

[20]USScientificCommittee.1996.EvaluatingAuthenticity:ReflectionsBasedontheUnitedStatesExperiences,pre-paredfortheInterAmericanSymposiumonAuthenticity

andBasedUponContributionsFromEdCrockerN.J.

MitchellCarolShullandMikeTaylor.http://www.icomos.

org/usicomos/authenticity/useng.html.

MasudaK.1998.TheNotionofAuthenticityinRelationtotheWorldHeritageConvention.In:BerndvonDrosteMechtildandSarahTitchen,ed.

NatureandCulture.

Hague:Landbouw.39.

[21]WHC.1998.ReportoftheWorldHeritageGlobalStrategyNaturalandCulturalHeritageExpertMeeting,

heldby

UNESCOWorldHeritageCentreinassociationwiththeGovernmentoftheNetherlands.Amsterdam,TheNether-lands.March.25~29,1998.

[22][41]郭璇:《中国历史建成遗产真实性中的非物质维度———兼论整体性保护策略的可能性》,《新建筑》2007年第6期。

[23]FuC.C.,CulturalSensitivityTowardsIntangibleValuesinMonumentsandSites:aComparisonBetweenEasternAsianandWesternCountries.Fr:ICOMOS.ProceedingsofICO-MOS15thGeneralAssemblyandScientificSymposium.WorldPublishingCorporation.2005:pp.71~77.

[24]KristyGraham,DirkH.R.Spennemann.Stateemergencyservicelocalcontrollers’attitudestowardsdisasterplanningforculturalheritageresources.presentedinDisasterPre-ventionandManagement,2006,15(5):pp.742~762.Pub-lishedbyEmeraldGroupPublishingLimited

国内外世界遗产原真性与完整性研究综述

[25]由中国ICOMOS制订。

[26]罗哲文等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

年,第447、449页。此书后经修订,罗哲文等主编《中国古代建筑》(修订本),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

[27]刘临安:《近百年意大利历史建筑保护的理论与流派》,《建

筑师》1995年第6期。

[28]刘临安:《当前欧洲对文物建筑保护的新观念》,《时代建

筑》1997年第4期。

[29]原文节选如下:“60年代开始,文物建筑保护的核心问题

是‘真实性(authenticity)’,虽然这个词仅仅在‘威尼斯宪章’的序言中提到过一次,但它一直是文物建筑保护理论中被争论的最热烈的问题,1994年奈良国际会议的主题就是‘文化遗产保护中的真实性’”。另需注意,该文虽在英文“keyword”中列出了“authenticity”,但中文“关键词”中却缺失了“真实性”。

[30]国内又见译作“朱卡·诸葛力多”。

[31]﹝芬兰﹞尤·约奇勒托(J.Jokilehto)著、刘临安译、张似赞

校:《文物建筑保护的真实性之争》,《建筑师》1997年第

10期。

[32]吕舟:《文物建筑的价值及其保护》,《科学决策》1997第4

期。

[33]徐嵩龄:《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原真性”概念》,徐嵩龄《第

三国策:论中国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科学出版社2005年,第103~124页。

[34][65]徐嵩龄:《遗产原真性·旅游者价值观偏好·遗产旅游

原真性》,《旅游学刊》2008年第4期。

[35]张成渝、谢凝高:《“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与世界遗产

公约保护》,《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张成渝:《<世界遗产公约>中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与引申———论世界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年第1期。

[36]张成渝:《论文化遗产的保护理念-保护原则-保护工程的

层次关系》,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明孝陵博物馆、南京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会:《世界遗产论坛(三)———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世界遗产事业》,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9~46页。

[37]阮仪三、林林:《文化遗产保护的原真性原则》,《同济大学

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阮仪三、李红艳:《原真性视角下的中国建筑遗产保护》,《华中建筑》2008年第4期。

[38]常青:《历史建筑修复的“真实性”批判》,《时代建筑》2009

年第3期。

[39][48]徐嵩龄:《三星堆·遗址原真性·修复原则》,南京大学

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孝陵博物馆《世界遗产论坛:明清皇家陵寝专辑》,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124~130页。

[40]田林:《大遗址遗迹保护问题研究》,天津大学博士学位论

文,2004年。

[42]相睿、周小棣:《近现代重要史迹的“事件性”特性与“完整

《东南文化》2010年第4期总第216期

37

性”评估》,《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

[43]史晨暄:《文化多样性背景下对文化遗产真实性、完整性

的思考》,《中国科技大学第十届文化资产(古迹、历史建筑、聚落与文化景观)保存、再利用与保存科学研讨会暨

[57]成斌:《皖南古村镇遗产保护的真实性研究》,武汉大学硕

士学位论文,2004年。

[58]杨永芳:《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背景下的开封古城

复古规划》,《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第4期。

21世纪文化资产保存准则主题论坛论文集》,台北中国科技大学2007年,第151页。

————以世[44][55]张松:《历史城镇保护的目的与方法初探—界文化遗产平遥古城为例》,《城市规划》1999年第7期。

[59]张国雄:《试析开平碉楼与村落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五

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60]张成渝:《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的一个新模式:

中心村落与周边村落的协同保护与发展》,“中国·贵州村落文化景观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国际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2008年。

——以徽州文化[61]张松:《文化生态的区域性保护策略探讨—生态保护实验区为例》,《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5]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第二版),同济大学出版社

2008年,第175~180、247~250页。

[46]曹丽娟:《关于历史园林遗产的真实性》,《中国园林》2004

年第9期。

[47]高念华:《〈威尼斯宪章〉“欧洲中心论”质疑》,高念华《胡

雪岩故居修复研究》,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88~295页。

2009年第3期。

——概念分析与理论引介》,[62]陈勇:《遗产旅游与遗产原真性—《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第4期。

——基于文化[63]蒋昕、张军:《黄鹤楼文化旅游的深度开发—遗产真实性的分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49]陈同滨、王力军:《遗产规划:以实现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先

决条件》,《中国文化遗产》2004年第2期。

——颐和园遗产保护[50]翟小菊、谷媛:《遗产保护规划先行—实践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通讯》2008年第3期。

[51]罗哲文:《“康乾盛世”是紫禁城宫殿建筑最辉煌的一段历

史时期———兼谈有中国特色的文物建筑保护维修的理论与实践问题》,《故宫博物院院刊》2005年第5期。

[]周亚庆、吴茂英、周永广、竺燕红:《旅游研究中的“真实

性”理论及其比较》,《旅游学刊》2007年第6期。

[66]张朝枝:《原真性理解:旅游与遗产保护视角的演变与差

异》,《旅游科学》2008年第1期;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50~65页。

[52]郭黛姮:《关于文物建筑遗迹保护与重建的思考》,《建筑

学报》2006年第6期。

[53]徐聪荣、张朝枝:《庐山世界文化景观的原真性探讨》,《经

济地理》2008年第6期。

—从圆明园重建之争小[54]张成渝:《评“‘不求原物长存’——

议‘假古董’建筑”》,《建筑学报》2008年第12期。

[67]张朝枝、马凌、王晓晓等:《符号化的“原真”与遗产地商业

化———基于乌镇、周庄的案例研究》,《旅游科学》2008年第8期;张朝枝:《旅游与遗产保护———基于案例的理论研究》,天津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65~75页。

[56]高祥冠:《平遥古城的原真性保护探讨》,《山西农业大学

ASummaryofHeritageAuthenticityandIntegrityStudiesatHomeandAbroad

ZHANGCheng-yu

(SchoolofArchaeologyandMuseologyofPekingUniversity,Beijing100871)

Abstract:Authenticity&integrityisthecoreconceptofworldheritagearea.ThestudiesofauthenticityandintegrityinChinafocusedon4facets:themeaningofauthenticityandintegrity,heritageclassification,heritageconservationcasesandtourismauthenticity.Inshort,theresearchonculturalheritageismorethanthatonnaturalheritage,andtheresearchonauthenticityisstrongerthanthatonintegrity.Consideringthediversityofheritageclassificationandmoreandmoreplentifulheritagemeaning,authenticityandintegrity.Keywords:heritageconservation;authenticity;integrity;worldheritagemoreattentionshouldbepaidtointegrity,theconservationofnaturalsitesandmixedheritages,theassociationresearchbetween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