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答题:
1.论述目标管理的基本组成要素?
2.什么是群体?
3.简述激励理论的分类。
4.简述组织理论的发展。
1.答:目标管理强调运用上下级共同设置的目标来激励、指导、监督、评价员工的工作。目标管理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要素:(1)目标设置目标设置过程包括识别具体的工作责任,开始各种绩效标准,制定完成目标的工作计划等。设置目标时应注意:说清具体任务、指出绩效如何测量、明确绩效标准、规定完成目标的期限、分清各种目标的主次。(2)下属参与。因为目标管理要求下属计划与控制自己的任务,所以下属参与设置目标是目标管理成功的关键。(3)实施。实施目标之前,上下级应共同制定行动计划,说明如何才能完成目标。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应给员工充分的自主权,让其自我控制、自我管理。应当从监督、裁判的角色中解脱出来,多帮助、多指导、多咨询,给员工以物质、财物、精神上的支持。应当和员工多沟通,发现问题,及时解决。(4)绩效评估与反馈。目标实施过程中或结束后,应当进行绩效评估以检查进展情况或完成情况。评估既可由上级进行,也可由自我进行。
2.答:组织中的群体是指二人或二人以上的集合体,他们遵守共同的行为规范,在情感上互相依赖,在思想上互相影响,而且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
3.答:激励理论分为三类:(1)需要型激励理论;(2)过程型激励理论;(3)状态型激励理论。 需要型激励理论,是从动机——行为过程或激励过程的起点,即人的需要出发,试图解释是什么因素引起、维持并且指引某种行为去实现目标这类问题。该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利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过程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起点——未满足的需要到需要的满足这样的过程来探讨、分析人的行为是如何产生、导向一定目标和维持下去或最后终止等问题。属于该激励理论的主要有弗鲁姆的期望理论、洛克的目标理论和斯金纳的强化理论。 状态型激励理论,是从激励的终点——需要的满足与否或状态来探讨激励问题的。它包括公平理论和挫折理论。
4.答:组织的成长发展理论揭示了组织的成长发展过程。该理论指出,组织成长发展的主要动机有下列三个方面:自我实现、保住优秀人才、追求经济效益。组织发展往往经历创业阶段、聚合阶段、规范化阶段、成熟阶段。 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组织理论一般可以分为传统、行为和现代三种。传统组织理论的中心思想和特征是一种以工作任务为中心的,把组织看成封闭系统的组织理论。把组织管理的重点放在组织内部,着重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已有资源,提高生产效率,获得更大利润,重视工作与物,而忽视人。强调管理中的规章制度与上层管理者的决策及个人的作用。行为组织理论的中心思想和特征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组织理论,强调人际关系与信息沟通。现代组织理论的中心思想是把组织看成是开放的理性模式,开始认识到组织外部环境对组织内部结构和管理起着决定性的作用。组织结构和管理方式要服从整体战略目标。它强调人是组织的中心,强调组织是个社会性组织,强调组织的生存价值、社会作用与性格特征等。按照这种组织理论组织设计必须考虑环境、战略、技术和组织结构这四个数变因素
单选题
1.组织行为学最早产生于本世纪( )
A.20-30年代;B.30-40年代;C.50-60年代;D.70-80年代
2.据统计,在全盘自动化的条件下,人们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耗费的比重为( )。
A.90∶10 B.60∶40 C.10∶90 D.40∶60
3.在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中,“算术平均数”指标常用于( )。
A.离中趋势分析 B.集中趋势分析 C.抉择分析 D.相关分析
4.研究人员在不能完全控制的情景下所进行的实验是( )。
A.实验室实验 B.准实验法 C.现场实验法 D.测验法
5.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对于自己在某种环境中应该有什么样的行为反应的认识称为( )
A.角色知觉 B.角色冲突 C.角色期待 D.角色定式
6.在组织行为学中,把一个人在群体中工作不如单独一个人工作时更努力的倾向称为( )
A.群体促进效应 B.社会惰化效 C.协同效应 D.责任分摊效应
7.组织行为学家戴维斯对组织中的非正式沟通的研究表明,最普通的非正式沟通形式是( )
A.集束式 B.流言式 C.偶然式 D.链式
8.组织行为学研究认为,在人的诸多个性品质之中,决定一个人在他人心目中印象的关键性因素是( )
A.聪明能干 B.热情 C.刻苦认真 D.有责任心
9.关于冲突观念的现代观点认为( )
A.冲突有害无益 B.冲突应当避免 C.冲突有利无害 D.冲突保持在适度水平是有益的
10.不同层次领导者所需能力结构是有差异的。对于高层领导者而言,最重要的能力是( )
A.技术能力 B.交际能力 C.行政管理能力 D.沟通能力
11.管理心理学作为一门学科,主要研究的是( )
A.人与事的关系 B.人与机器的关系 C.人与人的关系 D.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12.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人的行为,不操纵自变量的方法为( )
A.参与观察法 B.非参与观察法 C.控制观察法 D.自然观察法
13.领导在决策时,强调整体优化,从组织的战略目标和利益出发,努力协调好总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的关系,这体现了领导决策时坚持的( )
A.可行性原则 B.对比择优原则 C.信息健全原则 D.系统分析原则
14.菲德勒的权变领导理论认为,在团体情况极有利和极不利的情况下,效果较好的领导类型是( )
A.人际关系导向型 B.任务导向型 C.目标达成型 D.任务结构型
15.需要层次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马斯洛 B.赫兹伯格 C.亚当斯 D.斯金纳
1.C;2.C;3.B;4.B;5.A;6.B;7.A;8.B;9.D;10.C;11.A;12.D;13.D;14.B;15.A;
简答题:
1.什么是领导?
2.期望理论可用什么公式来表示?
3.组织变革的动因是什么?
1、答:领导就是指引和影响个体、群体或组织来实现所期望目标的各种活动过程。领
导不同于领导者,领导者是指担任某项职务、扮演某种领导角色,并实现领导过程的个人或集团。领导不同于管理,领导偏重于决策与用人,而管理侧重于执行决策,组织力量完成组织目标。领导作为动态过程具有以下特点:(1)领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2)领导是一种“投入”与“产出”;(3)领导是领导者、被领导者及环境的函数。 2、答:期望理论可用下列公式来表示,即: 动机水平=期望值×效价 M=E×V 动机水平也即激励程度(M),反映一个人工作积极性的高低和持久程度。它决定着人们在工作中会付出多大的努力。期望(E)是指人们对某一行为导致的预期目标或结果之可能性大小的判断,也称为主观概率。效价(V)是指人们对所预期目标的重视程度或评价高低,即人们在主观上认为该目标能够满足自己需要的程度。 3、答:组织变革的动因来自组织的内部与外部。引起组织变革的内在基本动因是:(1)组织目标的选择与修正;(2)组织结构的改变;(3)组织职能的转变;(4)组织成员内在动机与需求的变化。 组织变革的外部驱动因素是:(1)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2)组织环境的变动;(3)管理现代化的需要。
1.人类行为有哪些普遍规律?
2.社会知觉会发生哪些偏差?
3. 简述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
1.答:根据行为科学、心理科学的长期研究结果,把人类行为的规律归纳为:(1)目标律。任何行为都指向一定的目标;(2)动机律。所有行为均在动机的驱动下指向目标,目标获得后人会产生心理、生理状态。(3)强化律。如果某一行为达到了预期目标,或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有利结果,则说明行为重复发生的可能性增大。(4)遗传律。一个人的行为特征部分决定于从父母双亲那里获得的基因的状况。(5)环境律。人类行为除受基因制约外,还受环境因素的支配。(6)发展律。个体出生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行为在不断地
发生变化,如能力的提高、性格的改变、知识的积累等。(7)差异律、人与人之间在能力、人格特质、价值观、工作态度、兴趣、信念、动机等方面存在显著个别差异。(8)本我律、虽然一个人在行动时考虑到法律与道德的约束,但在本质上个体只要追求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目标。 2.答:社会知觉是对人和社会群体的知觉。它包括对人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因果关系知觉。由于受某些知觉规律的影响,社会知觉可能发生以下偏差:第一印象效应、晕轮效应、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定型效应。 3.答:工作态度是对工作所持有的评价与行为倾向。工作态度作为工作的内在心理动力,引发各种工作行为,就是工作态度的功能。这种态度的功能主要包括影响对工作的知觉与判断、促进学习、提高工作的忍耐力等。一般讲,积极的工作态度对工作的知觉、判断、学习、工作的忍耐力等产生积极的影响,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取得良好的工作绩效,反之,消极的工作态度,由于受中介因素的影响,使工作态度与工作绩效的关系十分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