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Ol5年1月 Jan.201 5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Guilin Normal College 第29卷 第l期 (总第101期) Vo1.29 NO.1 (Sum NO.101) 论长征期间党在桂北山区的群众路线及价值 黎瑛,刘祥学 (广 帅范大学历史文化 j旅游学院,广 桂林541001) [摘 要] 红军长征历经湘江战役后,在桂北山区积极践行群众路线,大力宣传党的方针.号召阶级,开创 性推行民族工作.改善了党和少数民族群众的关系,也改变了桂北山区的乡土意识形态.使党的路线、方针、获 得了更厂泛的社会认同。党的群众路线在桂北山区的践行,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关键词] 湘江战役;群众路线;桂北 [中图分类号]K26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lO()l 7070(2Ol5)01一f)O1 2一O6 群众路线足我党的根本路线和生命线,在党的发 腱1t:大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早在1 929年1 2 月28 ‘占Ⅲ会议”叶1,党第一次正式提出了群众路 玉,并求教于各方专家学者。 一、长征时期群众路线在桂北山区的实践 线。存此后的长期实践中,我党始终贯彻“一切 为r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思想,积极探索,不断创 新。 创了别具特色的群众路线,为党在战争年 代兜敌制胜夺取政权和在建设新巾同时期集聚社会 湘江战役后遭受重创的红军进入越城岭山 脉中的西延地域(今资源县中锋乡境内),为了躲避敌 人的追赶,改为两入五排山区(今资源县的车田、两 水、河口3乡境内),经龙胜、通道去湘西北。在这条 线路上,生活着各族群众,自然环境险恶。能否顺利 通过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关系到红军的生死存亡。湘 汀战役时期我党的群众路线是我党的群众思想与桂 北当地实际相结合的体现。 (一)深入群众,大力宣传我党的方针 力垃.促进社会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党的群众路线 一A是诸多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迄今为止,学术界对 党的群众路线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 的成果。 现有研究成果叶1,以理沦探索居多,对党的 群众路线的历史研究则皿不足。 由于 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所造成的危害,红 针对桂北山区的实际情况,红军的首要工作是加 大宣传,争取桂北山区各族群众的支持和理解。当时 的宣传方式主要有标语口号宣传以及印发大量印刷 品。 存第五次反“罔剿”巾惨遭失败,开始了举世闻名的 二万 长征。l934年I1月中旬,突同的红 军突破敌人的= 道封锁线后,进入广阿桂北山区。在 此进行了长 以来最激烈、也是最悲壮的湘江战役。 在进军广西之前,红军总政治部就针对广‘西的情 红军伤广:惨重,损失约38000人。而后通过桂北山 【×:.途经灌阳、全州、必安、资源、龙胜 县,行程298 公 ,实王见战略转移。¨前已有不少学者对湘江战役 的l史实、史料等 丫深入细致的考订,但对湘汀战 役前后红军进入广两桂北地I艾所践行的群众路线方 况,制定了专¨的标语。红军所到之处,都注意做宣 传工作。宣传工作的主要方式是书写标语,散发传单 和口头宣传。其中标语口号是红军宣传的主要方式。 特别是纵队经过文市、石塘、界卣‘ 镇时,宣传T 作更为深入、广泛。 针的研究,尚未涉及。存此,笔者拟专门探讨红军长 }lF过广两桂北山 时群众路线的践行路径和特点,总 党要求“每一个红色战士的肩上,足担负着 发展苏维埃运动与创造新苏 的任务,每一个红色战 _}=应该是苏维埃基本的宣传者与鼓动者,指导如 结这一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Jj代价值。旨在抛砖引 :收确Ij 2()】1 1 j 1 2 璞( 7 c ).奠.J’ 棒县人.博l .J 阿师范大学历『殳文化 旅游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Ⅲ近代礼会尘干¨广暇地力 史 ). .广 乐人,博II.广 师范大学历・卫文化 -j旅游学院教授,研究^‘向为明史和r}1[i-4历史地 。 刘祥 7:(1 q6 7 作 简介黎1 2 黎瑛,等 论长征期间党在桂北山区的群众路线及价值 2Ol5年1月 何向白色区域的弟兄们简单的指出他们的出路与我 们的苏维埃主张。”@宣传工作的首要任务即是宣传 党的方针。当时我党旗帜鲜明打出了“红军和瑶 民是一家人,我们要协力同心扫平李宗仁、白崇禧!” “红军是工农自己的!”“红军是抗I1=的武装!” “红军绝对保护瑶民!”“红军是为着工农自己的利益 求而打仗!”“农民实行土地!”“工人农民团 结起来打土豪分田地!”¨‘只有苏维埃才能救中国!” “党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政党!”①等口号,即是 利用标语形式简明扼要向广大群众阐述了党的工作 重心即武装斗争、土地、建立工农政权。 标语口号是红军宣传的重要形式。其特点 是凝炼、易懂、生动、针对性强。用简短有力的文字表 达了红军社会动员的主要思想。桂北山区主要是农 村,90 以上的农民是文盲。他们不可能接受和理 解深奥的政治理论。因此简短响亮的标语口号成为 宣传教育的重要方式。这些标语口号的内容都围绕 着党的中心丁作,体现着党的意志。通过灵活多样、 广泛深入的宣传,党反蒋抗日的政治主张和民族自 决、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的、思想逐渐在桂北山 区形成一种社会。 (二)开创性推行民族工作 红军西入五排山区(今资源县的车田、两水、河口 3乡境内),经龙胜、通道去湘西北。在这条行军路线 上,几乎全是苗、瑶、侗、壮等少数民族的稠密区。艰 巨的群众_丁作刻不容缓摆在红军面前。 1934年11月19日当红军还在湖南境内时,就 以红军总政治部的名义,发布了长征以来第一个民族 工作的纲领性文告:《关于争取少数民族的指示》。这 个纲领性文告第一次以文件的形式将正确处理民族 关系提到工作战略上来,表明对民族工作的 重视。将民族工作和民族团结视为党内丁作的重要 组成部分。 11月29日,即红军开始从界首强渡湘江的 当天,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布了第二个民族工作文告: 《关于瑶苗民族T作的原则指示》,号召“在一切工作 中,必须不疲倦作民族一 作”。 这个文告从理论上阐 述了我们为什么要做好民族T作以及如何做好民族 _T作。从理论上向各族群众清晰论证了党的方针、政 策和目的。 为使红军的政治主张和民族,更易于为广大 红军和各族群众共同理解和执行,在第二个文告基础 上,总政在同一天义发布了第_二个民族工作文告关于 对《苗瑶民的口号》,将党的民族工作思想和方针以标 语口号形式呈现出来。目的是让广大红军战士和民 众对党的目的、方针、和民族工作的内涵一 目了然。 这i个文告将少数民族群众视为力量不可 缺少的一部分。揭露少数民族被压迫、被剥削的根 源,呼吁他们为推翻压迫而进行斗争。文告的内容体 现了党和红军对民族内部的社会关系有着深刻的认 识,坚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广泛的社会 动员,促进“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也说明党和红军 对少数民族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把民 族工作提高到关系红军胜败的战略高度来认识,成为 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红军通过桂北少数民族 地区提供了理论指导和依据。 (三)号召群众进行阶级斗争 1927年新桂系重新掌舵广西后,开始重建 乡村地方社会的统治秩序。其办法主要是以“ 民主 义”意识形态为合法性,构建“三位一体”的行政网络, 将旧民团改造纳入的行政中,依靠政治权力 和武力对桂北乡村社会实施旨在建立统治权威和秩 序的政治控制。因此民众与矛盾尖锐。1933 年的桂北瑶民大正是阶级矛盾尖锐的总爆发。 红军进入越城岭后,正是抓住了当时的阶级矛盾,积 极宣传新桂系集团的剥削性和压迫性,号召民众团结 起来反抗。 红军长征经过广西时,许多民众被迫武装 起来,新桂系集团征调桂北各县民团10多个团队在 各地埋伏。@许多妇女和孩子也被迫在桂北各县赶筑 工事、设置路障,民众苦不堪言。红军正是抓住 了当时存在的阶级矛盾,号召群众“反对李宗f二白崇 禧强迫民众修炮楼!大家团结起来不去修炮楼修马 路!不替李白军阀修炮台修马路!反对强占民田修 马路!反对李白军阀强迫群众当后备队!” 这些口 号切中当时阶级矛盾焦点的同时,极富煽动性。激昂 的口号非常容易形成一种强烈的社会感染力,引导民 众思考自己的出路,寻找斗争的方式。要求 “用一切方法调查群众在统治下的各种 迫。 如苛捐杂税、抽丁编团、强迫筑马路……等各种痛苦, 向他们解释苏维埃的,发动他们自发起来斗 争一活捉反动派,打土豪。” 这些举措给矛盾冲突 中的民众指明了清晰的出路和斗争方向。 进入桂北少数民族地区后,把大力宣传党和 红军的各项主张,发动阶级斗争列入全军最重要的『= 作之一。要求各级政治机关和全体指战员,采取多种 形式,灵活有效地大力宣传党和红军的政治主张以及 民族,使各族同胞尽快了解中国党及其领导 的工农红军,从而消除顾虑和隔阂。特别是通过标语 1 3 2015年1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9卷第1期(总第l01期) 口号和各种宣传资料,在短短的时间内,就在桂北地 区形成一种具有强烈感染力的社会氛围,这种氛同 也因为党的不断宣传形成一种强大的公众,引导 民众建构一种全新的阶级意识。 二、桂北山区群众路线的特点 红军在桂北山 对群众路线的实践,是党在生死 攸关的条件下求生存、求发展的战略选择。湘江战役 时期我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群众思想与桂北当地实 际相结合的体现,反映了我党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 宝贵精神。 (一)力图改造与重塑桂北乡土社会的意识形态 历史上桂北地区各民族都通过制定自己的乡规 民约和行为规范来建构或维持他们赖以生存和发展 的社会秩序。他们没有阶级意识,各个民族遵从乡规 民约,在各个族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世界观 和价值观。在这里阶级的冲突和对立被民族冲突和 内部的乡规民约所稀释。虽然1933年初,桂北地区 也爆发了声势浩大的瑶民大,但这是在残酷压迫 下少数民族人民对统治者的本能反抗,远没有上升到 阶级斗争层面上。正如马克思所言:“各个小农彼此 问只存在地域的联系,他们利益的同一性并不使他们 彼此问形成共同关系,形成全国性的联系,形成政治 组织,就这一点而青,他们又不是一个阶级。” 党的群众路线,其重要目的是启发和强化这些少 数民族群众的阶级意识。将党的组织、党的纲领、革 命目标进入乡村社会。通过宣传和言行的模范作用, 党的群众路线将阶级、阶级反抗、阶级压迫、民族 斗争等意识带入桂北乡村社会。当时我党主要 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 首先是积极宣传鼓动。如今留下的大量标语口 号有相当内容就是宣传目的和理念。把桂北地 区已经存在的尖锐矛盾清晰摆在民众面前,号召各族 群众揭竿而起进行反抗-t一争,进一步激化各族群众和 同民党的矛盾。 红军在兴安界首、全,kl,I石塘、龙胜龙坪等地,都召 开过群众大会。在界首和石塘演出过话剧。党正是 利用公共聚会的形式,将党的意志和传递给农村 民众。通过反复不断开会,使党的理念、、目标逐 渐被桂北农民所接受。通过多种形式的宣传和 动员,目的是让群众明白只有中围党才能代表他 们的利益,从而形成跟着党走的意识。 其次是将那些有一定阶级觉悟的农民发展为革 ]4 命阵营中的一员,成为的后备军。明确指 斗lI:“我们欢迎瑶民同志大批的到我们苏维埃巾 来,到红军中来,为着瑶民民族的彻底而斗争。 ……党在瑶民中间,应该不断吸收最觉悟与先进 分子加入党,在瑶民中发展党组织,而且在 一切实际斗争中,以主义的教育,教育所有瑶民 群众。”⑩显然,如果长期接受党的宣传教育,政党意 识将会逐步替代农识。党正是希望通过这种长 期的、潜移默化的党化教育,将政党意识、阶级意识植 入乡村社会,改变桂北乡村地区的意识形态,从而唤 醒的力量。 在战争巾,桂北最早出现的党领导的人民政 权,就在当年红军长征走过的龙胜东北部的江底、泅 水、马堤、瓢里、平等等地。这些地区都是少数民族聚 居区。在当地地下党领导下,侗族首先成立了农会。 在游击战争中,侗族青年参加的达300多人,占该县 游击队总数的1/3以上。 (二)强调民族平等和民族自治 长期以来,新桂系认为桂北少数民族是“劣等之 徭族”,“蠢如鹿豕”。@认为“汉、蛮之间,迄今尚存一 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从而进行同化,使群众和 的矛盾十分尖锐。加以“民族的与宗教的社会关 系的统治,他们内部存在反对汉族压迫的民族团 结”。 因此要顺利开展民族工作,就必须解决少数民 族群众观念中“汉族压迫”的民族观问题,“在一切T 作中,必须不疲倦的解释,汉族的劳苦群众同样受着 帝国主义与中国、军阀、官僚、豪绅地主、资本 家的压迫,瑶民民族的敌人即是中国劳苦民族的敌 人,瑶民与中国劳苦民众是弟兄,所以要联合起来,协 力同心,为推翻帝国主义而奋斗。” 党的目的 是通过改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观,让他们明白受压 迫、受剥削是冈为帝国主义、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压 迫,而非汉族压迫,从思想根源上消弭他们对党和红 军的抵触。 在处理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上,党在桂北地区首先 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明确指出“反对一切汉 族的压迫与剥削,汉民与瑶民民族平等,给瑶民彻底 的民族自决权。” ”‘要实行民族自决,苗民的一切事 情由苗人自己解决”。 这时期民族自治思想的提出 是为了满足了少数民族群众政治上当家作主,自己管 理本民族内部事务的强烈愿望。目的是形成广泛的 社会动员,赢得各族群众的拥护。党提出“瑶民在自 己区域内是否愿意建立联合,苏维埃,自成 黎瑛,等 论长征期间党在桂北山区的群众路线及价值 2O15年1月 为瑶民苏维埃共和国,或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一个自 治区域,或建立,完全取决于瑶民自己。”@ 这是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民族区域自治和建立 集中统一的大国”的相关理论在我国民族地区的初步 思考与尝试,是建国后我党民族的起源。 (三)因地制宜处理民族内部关系 历史上,桂北地区属于王朝管理薄弱的“化 外之地”。当地居民民族各异,在长期封闭的环境内 形成了独特的聚落生活。乡村社会结构的二元性是 当地的一大特点。各民族头人在当地拥有着崇高的 长老地位,他们在族内威信很高。这是历史上形成的 自然领袖地位。进入桂北山 后意识到“(少数 民族)内部的阶级斗争,还没有显著开展,瑶民的土 司、管事等在瑶民心巾还有极大的权威与威信,他们 俨然还是瑶民民族利益的唯一代表者,一切对外关系 都为他们所垄断。” 闪此,只有团结这一部分拥有崇 高威望的族内领袖,党的群众丁作才能事半功倍。 为此,开创性提出了与少数民族头人联合结 盟的办法。“我们苏维埃红军不拒绝且欢迎同瑶民的 代表发生关系,同他们订立政治的与军事的联盟,经 过他们去接近广大的瑶民群众,去推动广大的瑶民群 众进入斗争的战线。” 显然,党是希望通过结盟 的方式,以民族头人为纽带,将党的思想和意识形态 渗入各民族内部。结盟也是我党对民族内部社会关 系和民族地区二元社会结构的一种尊重与认同。这 一策略与苏Ⅸ根据地时打击地主和传统十绅的 方式截然相反,体现了我党群众路线的多样性。 为此,红军多次召开少数民族头人会议,向他们 宣传党思想。进人马堤乡的落岩寨时,即召开了苗族 老人座谈会,宣传党和红军的。 红军以平等团结的民族和恪守纪律的模范 言行逐渐消减了少数民族对汉族的仇视和成见,消除 了民族隔阂,进一步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红军过广 两时处境非常艰难,但沿途各族贫苦农民纷纷踊跃加 入红军。在全州短短一周,各族青年加入红军的达 7O多人。@而“苗民男女沿途烧茶送水,招待红军,每 过一村,男女老少伫立在路旁,观者如堵。”∞3位瑶族 道公在红军经过广两龙胜时,到海拔l000多米的深 山老林的岩石上,刻下“朱毛过瑶山,官恨吾心欢。甲 戌孟冬月,瑶胞把家还”诗句。 它生动反映了瑶族同 胞对红军的怀念之情。 综上所述,这时期党的群众路线是建立在对文化 多样性的包容上。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与当地的经 济发展水平和民族文化密切相关。尊重一个民族的 文化和习俗就是对一个民族的尊重。党和红军在进 入桂北山区时就意识到了这点,没有用大汉族的思想 去看待少数民族自古延续的文化,与“同化异 族”的相比,是难能可贵的。 三、党在桂北山区践行的群众路线的当代 价值 红军在桂北地区贯彻的群众路线,并非苏Ⅸ土地 时期群众路线的简单复制,而是基于客观分析桂 北民情的基础上因地制宜提出的正确路线。为了正 确处理好党和群众的关系,在执行群众路线过程中, 党在进行阶级斗争同时,开创性提出了民族自治、民 族平等、改造或利用民族头人等方法,这些思想和实 践为后来新中国建立后我党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 了良好的经验和实践基础。 (一)群众路线遗留下了大量红色文化遗产与红 色文化资源 在生死攸关时刻践行的群众路线,使党和红军顺 利通过了桂北山区。80年前红军所行进的路径,为 我们当前留下了大量宝贵的红色文化遗产。 如兴安县华江T.家寺红军标语楼位于华江瑶族 乡干家寺。1934年12月3日至5日,在突破桂北湘 江封锁线后,、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领导人, 均曾驻营于此。至今,f家寺的吊脚楼上依然留着红 军留下的标语“红军是]l农自己的”“当红军有 田分”“T农的同民党”“白军是豪绅地主 的!”等,落款“红军宣”。 龙坪红军楼位于平等乡龙坪寨,为侗族特有的四 角塔形鼓楼。1934年1 2月10日,突破第四道封锁 线后的红军到达龙坪寨,周恩来、邓发等领导人 在此寨鼓楼指挥红军和群众救火。 太平村红军洞。位于平等乡太平村上舍下路溪 山上。1934年1 2月,红军长征途经此地时,瑶族群 众曾指挥32名指战员隐藏于此,当前原貌完全保持。 为了践行群众路线。红军沿途书写了大量标语。 它们已成为珍贵的历史文物分布在灌阳文市镇唐家 下村、唐家村、田心村、老田心村,灌阳县水车乡水车 村、夏云村,兴安县金石乡文家洞村,资源县两水乡风 水村,龙胜县平等乡平等寨、广校寨、寨江冲,龙胜县 泅水乡光明岩、马堤乡、芙蓉湾等地。这些地方均是 红军长征经过桂北时经过的线路。 桂北山 以地形险峻,山麓“险”“绝”“美”“雄”而 1 5 2015年1月 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第29卷第1期(总第1 0】期) 著称闻名海内-夕 。红军长征留下的这些宝贵的红色 文化历史遗迹和留下的标语、口号等历史文化资源进 一步丰富了桂北山区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把这些 红色文化资源与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充分整合,利用 这些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优势,无疑将进一步推动桂 北经济结构调整,促进桂北地区的综合发展。 然, 这些宝贵的资源是桂北文化资源的核心文化品牌,也 是桂北发展旅游产业经济的文化灵魂。 (二)群众路线遗留下的历史文化资源是我们弘 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红军长征过广两时的宣传标语口 ,有的寅传党 的、红军的性质,有的宣传党的抗日主张, 彳{进 行阶级斗争。这些标语口号和红色资源跨越时空.实 实在在地展示着红军长 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精神内 涵。它们集中反映了红军的精神内涵,即开拓创新. 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依靠群众。这些精神无疑是我 们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的重要思想底蕴。 这些红色资源具有的厚重的历史内涵及其所承 载的精神,是对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传统教 育,进行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建设的珍贵教材。【大1 此,红军长征过广西时留下的这些宣传资料和宣传标 语通过复制将成为我们今天珍贵的爱围主义教育资 源,可以为爱围主义教育基地 党的教育建设基地服 务。成为我们传承发扬红军崇高思想,培育丰十会主义 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而这些历史遗迹也【大I为成 为精神的承载客体而具有r深刻的精神内涵。 (三)群众路线中的民族平等、团结是我们今 天民族工作的立足点 新民主主义时期新桂系频繁、大规模的 征兵、征丁以及沉重的赋税无疑严重影响了人民的正 常生活与生产,加以 强制手段推行的风俗改良运 动,使桂北地 民众对的抗拒成为常态。而我党 开创性推行民族,提m民族自治思想. 持民族 平等、民族 结的原则,使群众r作在桂北地 得以 顺利开展,也使党获得r各族群众的认同和拥护。 红军长征过厂‘ 时期群众路线给了我们足够的 启示,在当前处理民族关系中,我们应该首先保证民 族地 的和谐与町持续性发展。在同家为主导 的前提F,应该 持民族平等的原则,尊重和保护各 民族的传统文化、习俗和卒十会结构,让民族地 民众 成为管理的主体者,发挥社会力量共同推动基层管 理。尤其在当前一元行政权力推行的过程巾,应该i=l= 同家权力 j民族义化、民族传统权力结构相互吸收融 1 6 合。才能实现民族地 社会持续有序的发展,才能朝 着费孝通所说的“各美其美,荚人之美,美美 j共.和 而不同”的境界迈进,践行文化多样性L.j民族社会发 展的合理调适。 综I 所述,红军长 过广西所践行的群众路线体 现r乌克思主义理论 f1 实际的相结合。在这过 程中,党进行r_『, 泛的社会动员,充分展爪_r我党“一一 切为r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立场。红军长 过广 两所践行的群众路线。为我们留下厂大慧的震贵的物 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注释] ①天f:党的群众路线的研究.成_粜极多,々著较 的柯刘少奇 等著:《论群众路线≯.新民 }{I版{1:.1949年;张如心:《论共 产党的群众路线》.人民m版It.,1 957年;沦义则有乍燕:《延 安时期群众路线的传承 j霞构》。载《霞庆 会科学≯2Ol 3年 第7期;黄宗将:《酉色期间党的群众路线荩术绛验及扁 爪》。栽《贺州学院学报》2(】1 4年第2期;义乍辉:《浅析陕汁边 根据地党的群众路线》.载《尔斤企、№义化》2O11年第2 期。等等,其余丰II天论义极多。难以・一罗列。 ②《红 撤》,1 934年l 0 2 j}j第2期第l 2版。 ③这 标语现存灌阳义市、兴安、龙胜等地。 I}1共桂林I 地 委编:《红军长 过广两》.广丽人民}f|版社l986年版。第1 28、 1 3()、l 32贝。 ④现存灌阳水 乡、龙胜 一5堤乡.地・11共桂林I1f地委编:《红 军长 过广西》,f 人民I{|版{}l986年版.第l3】、1 32贞。 《关j 瑶莳民族T 作的原则指爪》, l1共桂林I“地委编: 《红军长 过广两 ,广两人比ff{版社I 986年版.第83页。 @郭延以、贾廷涛、 5天纲等:《} {崇谤先乍访M纪 》(I 册). 仃北l11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 989年版。第1 2()贞。 ⑦现存灌阳县义『fi镇庸家卡于。见-1l共桂林_Iff地委编:《红 长 过广两》.J ‘丽人民 版社l986年版,第129贞。 ④《 1:晕报》.1 ,1年10 {25 H第2期第3版。 《t 克思恩格斯选集》第l卷,人民J{I版社1 9.95年版,第677 贝。 ⑩《火f 瑶曲【屯族f.作的原则指爪 . lf l性林Ifi地蚕编: 《红 长 过广两≯。J 婀人f 版社l(j86 版. 81贝 ⑩『lI共桂林巾地委编:《红军K 过广两》,『h两人 版钍 1 986年版,第53贞。 ⑥刘宾・:《兴、令、灌、龙符县编变 j剿抚绛过≯.广丽 族r{ 治I)(编辑组:《广两瑶族社会历史调 》(pq),f 族…版 。 200,9印,第l J 2~lI 3 。 ⑥哭彦义:《广婀之特种教育》.f 两省教育厅编审审. 1939年。第7贞。 黎瑛,等 论长征期间党在桂北山 的群众路线及价值 2O15年1月 ①《关_f瑶苗民族T作的原则指尔》.见巾共桂林市地委编: 《 J:军长 过广两》., 两人民}}J版社1 986年版,第83贞。 《红军长征过广两》,广西人民ffJ版丰十l986年版,第83贞。 ④《天于瑶苗民族丁作的原则指示》,见ff1共桂林市地委编: 《红军长征过广两》,广两人民 版社1 986年版,第83贞。 ⑨杨进芳口述,瑶族,龙胜县汀底矮岭村农民。见巾共桂林市 地委编:《红军长征过』 两》,广两人民f{J版}1:】986年版,第 423贞。 ⑩《天于瑶苗民族_1 作的原则指爪》。见ff1共桂林市地委编: 《红军长征过J 两》.广西人民l叶J版社l 986年版,第84贞 ⑩《菌瑶民的口号》,见I1I共桂林市地委:《红军长征过广两》. 广两人民fI.版社1986年版。第84贞。 ⑥《天干瑶苗 族f 作的原则指爪》.见It】共桂林市地委编: 《红 长 过广两》.广两人f f“版礼1 6年版.第83贞。 @《火f瑶 陡族l 作的原lJlIJ指, 》。处r1l共桂林【“地委编: 《 I:军长flF过J 两》,广两人民ff{版社l 986年版,第83贞。 ④-l1共桂林市地委编:《红军长征过广两》,广两人民出版礼 1986年版,第j2贞。 ⑤林伟H记:《长征时期的行 漫 》, IlI共桂林巾地委编: 《红 长征过广两》,广弭人f 1ti,版礼l986年版,第311贞。 ⑩《天于瑶苗民族下作的原则指永》,见叶1共桂林市地委编: ④此诗现刻于兴安县才喜界石壁 。 The Mass Line and Its Value in Mountain Area of North Guangxi during the Long March I.i Ying,1.iu Xiangxue ( hool rJ_,History,Culture 8.Tourism,(;uang.ri Normal University,Guilin,GuangJ’i 541001,China) Abstract: F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carried out the mass line,vigorously promoted the Party s guide— lines and policies。called for class revolution,implemented the national work after the Battle of the Xiangjiang River.The measures improv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arty and ethnic minority people, changed native ideology in the mountains 0f north Guangxi.The Party's line,principles and policies obtained more social identity.The Party's mass line in mountain areas of north Guangxi left a rich historical and cul— t ural heritage. Keywords:the Battle of the XiangJiang River;the mass line;north Guangxi (责任编辑韦国友) l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