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台静农乡土叙事的冷与热

台静农乡土叙事的冷与热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台静农乡土叙事的冷与热

发布时间:2021-04-28T02:24:45.53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6期 作者: 宋娇

[导读] 二十世纪乡土文学以鲁迅为开端,从而影响了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许杰等一批新知识分子,台静农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素材,以故乡为原型,描写了落后的封建思想、麻木不仁的人性、战火纷争的时代、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以及对身处在水深火热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的探讨,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天二哥》《红灯》《焰烛》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西安工业大学 文学院 陕西西安 710032

摘要:台静农的乡土小说叙事包含着冷与热。他的冷主要体现在他的文本故事内容和他的作品环境描写上,内容上常常和死亡挂钩,环境上采用安特莱式阴冷基调的烘托从而给作品笼罩上阴森恐怖的气氛;而他的热主要体现在他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和同情以及他对故乡浓烈的感情。正是这种冷与热的交织就形成了台静农独特的艺术风格。 关键词:台静农;乡土叙事;冷;热

二十世纪乡土文学以鲁迅为开端,从而影响了王鲁彦、台静农、许钦文、许杰等一批新知识分子,台静农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以自己熟悉的故乡风土人情为素材,以故乡为原型,描写了落后的封建思想、麻木不仁的人性、战火纷争的时代、愚昧落后的风俗习惯以及对身处在水深火热的底层小人物的命运的探讨,从而给我们留下了《天二哥》《红灯》《焰烛》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

这样一位提到并不太多的作家,鲁迅刘以鬯杨义等人却对他有很高的评价。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言》中说到“在争写着恋爱的悲欢,都会的明暗的那时候,能将乡间的死生,泥土的气息,移在纸上的,也没有更多,更勤于这作者的了1”;文学家刘以鬯先生评价台静农先生说:“二十年代,中国小说家能够将旧社会的病态这样深刻地描绘出来,鲁迅之外,台静农是最成功的一位2”。更值得注意的是杨义对台静农评价最高,他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说到“师承鲁迅的现实主义传统,以满腔悲愤和同情,写出来宗法制乡村的血与肉,死与生,是台静农的成功之处……他的一些小说显得比鲁迅小说更为沉闷和压抑……3”。台静农师承鲁迅,与鲁迅风格有着很多的相似点,但也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表现在他叙事的冷与热的融合,这也就成就他独特的艺术风格。 一、乡土叙事的“冷”

台静农作为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现实主义无疑是他主要的风格,如他在《地之子·后记》中说到“人间的酸辛和凄楚,我耳边所听到的,目中所看见的,已经是不堪了;现在又将它用我的心血细细地写出,能说这不是不幸的事么?4”他以自己熟悉的故乡为原型,结合自己的经历最终以文本呈现给读者,增强了其真实性。一方面他的故事内容常常和死亡、苦难、疾病、疼痛联系,加之他师承鲁迅,学习继承了鲁迅安特莱式的阴冷,再加以旁观者视角冷静客观的叙述,使他的作品笼罩着一层阴冷的氛围。因此,台静农叙事的“冷”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在故事内容上,台静农的小说主要集中写人物的不自然死亡,具体体现为对死亡、疼痛和苦难的书写。《天二哥》开篇通过对话的形式给我们呈现了天二哥的死亡,并加以鬼魂的渲染而带上了鬼气的色彩,显得阴冷恐怖;《弃婴》对一个战争年代无力抚育幼儿而致幼婴被野狗咬死的惨状、《红灯》中得银因三七千的逼迫而走上土匪之路,最终却落得被驻兵营长砍头示众的下落。无论是天二哥、弃婴还是得银,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形象,或是以小市民形象出现的天二哥,或是矜矜业业谋生计的农民得银,或是一个刚刚出生的婴儿,他们的死都不是符合生命规律而走向死亡,而是一种非自然死亡,都显现出一种“被死”的状态。天二哥的死源自于用尿清解毒的落后习俗以及他对这种封建落后习俗的不自知,得银的死在于穷困的生活,而那位遗弃的婴儿什么也没有做却最终走向了死亡。无论是天二哥还是得银的死,还是一个未经历世事婴儿的死,他们本不应该死,但又不得不死。台静农通过对死亡叙事的选择,既冷静又客观,从而为他的“冷”增添了不可或缺的内容。

其次是环境描写的“冷”,台静农笔下的小人物形象往往以死亡的方式走向结局,而这种结局正是由环境衬托的冷,因此人物也处在冰冷的环境中。这种冰冷的环境描写主要包含两个元素。

其一是他继承了鲁迅的安特莱式的阴冷,利用一系列小说的创作手法比如心理描写、环境描写暗示一种心理上的不自然体验,给作品营造出一种深幽阴森的氛围,使读者和作者产生生命体验之上的共鸣,体味到毛骨悚然的恐惧和灰冷i。《弃婴》中“我”被“紫红的脸,黑黑的胎毛,在狂风暴雨的旷野上啼哭的婴儿”这个梦所缠绕,现实与想象、梦境与真实、意识与梦境的结合而营造出一种被噩梦缠绕的恐惧感。《拜堂》有一段环境描写:“她们三个一起在这黑的路上缓缓走着了,灯笼残烛的微光,更加黯弱。柳条迎着夜风摇摆,荻柴沙沙地响,好像幽灵出现在黑夜中的一种阴森的可怕.... ”这种环境氛围的烘托和渲染使得本就是黑夜的晚上又增添了几分阴冷。环境中的死寂和阴冷正是安特莱式阴冷所体现的,营造出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这也是台静农对鲁迅写作中安特莱式阴冷风格的不自觉继承,给作品笼罩上一层阴冷的气氛。

其二是环境所处的时间和色调在黑夜和寒冷。黑夜这一时间的选择,象征着故事的悲剧性和黑暗性;寒冷这一外在的物理冷给人一种由外而内的寒冷感,加剧了人内心的心理寒冷感,使得这种环境的冷更加深刻;黑夜的时间再加以寒冷的氛围充实了作品的阴冷色彩。《拜堂》中汪大嫂找傧相的时间是在半夜,汪大嫂和汪二的拜堂在黑夜;《烛焰》中翠姑丈夫死亡被告知的时间是在夜间,即便是说到蜡

烛也表现出一种黑暗:“在香案上,左边的烛焰,竟黯然萎谢了,好像是被急风催迫的样子”。《吴老爹》中少主人彻底的倾家荡产发生在一个寒冷的夜晚,《蚯蚓们》 中李国富典儿卖妻的时间同样发生在寒冷的夜间。

黑夜这一暗色调和寒夜这一冷色调的结合加剧了台静农叙述内容的冷;台静农对环境所处的时间和氛围的有意选择一方面是对安特莱式阴冷的补充,另一方面也充实了他叙事风格“冷”的内容。

最后他的“冷”体现在叙述者的冷漠与客观,台静农作为五四新文化影响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的和斗争精神,对传统文化的否定如封建宗法制的控诉、封建伦理道德反抗,对时代的反思如战争的摧残,对活命文化的探讨如底层百姓的生存问题。作为启蒙者他用冷峻的笔法写出了落后习俗冲喜对年轻女性生命的摧残,用客观的态度写出了幼婴被野狗撕咬后的状态,用冷漠的态度写出了麻木不仁、自欺欺人的国民性弱点;他对于苦难的书写、对黑暗的选择也表达了他作为叙述者的态度,而这种态度也多次反映在作品中。《烛焰》中多次出现“女儿必究是人家人”的说法;《拜堂》中“将来还要过活的”;《吴老爹》中“这几年运气真坏”,这些话语的出现饱含着叙述者无奈的态度,虽然作为启蒙者他意识到现实的黑暗和人性的缺点以及时代的弊端,因此他叙事既冷静又客观,但他作为个体却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无法解救身处在水生火热的人们,既为力又无可奈何。

台静农乡土叙事的“冷”无论是在故事内容上还是在环境描写上都表现得淋漓尽致,环境描写加以安特莱式的阴冷的渲染使其作品的悲剧意识加强,加重了人物悲惨结局的沧桑感,也使得整个故事氛围低调冷静沉寂,也更进一步体现了作者作为启蒙者的冷静客观的态度。当然台静农展现给读者的不仅是现实主义风格、安特莱式的阴冷以及叙事者客观冷漠的叙述等融为一炉的“冷”,在他的阴冷背后暗含着一种不显著的“热”。 二、乡土叙事的“热”

台静农作为一个启蒙者,从他的启蒙者立场上看他也不完全是冷漠的,对现实的冷漠和客观、对封建伦理道德、麻木不仁的人性的批判,他的这种批判者姿态也可看出他的热。他的这种热总是暗含在他的冷的背后,往往以隐约的姿态出现,难以从表面发现。

一方面他的热在于苦难叙事的背后暗含着对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和关怀、对底层生存状态的关注、对底层小人物生存价值的探索。《红灯》中的母亲是个孤儿寡母形象,当唯一的儿子得银因行偷盗之事而丧命,展现了这位伟大的母亲如何在种种艰难下给逝去的儿子粘大褂马褂,但最终却因生活的窘迫只给她的儿子做了一盏小红灯,这个小红灯不仅承载着母亲的希望同样蕴含着一位母亲对儿子伟大的爱。台静农对这位母亲深切的同情以及伟大母亲形象的塑造、生活困境的描写是热的。《拜堂》中汪大嫂和汪二这种看似不合乎封建伦理道德行为的转亲在想要争得合理形式时,田大娘和赵二嫂伸出了援助之手,没有冷漠与嘲讽,而是施以帮助和同情,这正是台静农对农民性格中淳朴善良的夸赞和肯定,也构成了他热的一部分。得银母亲、汪大嫂、田大娘等他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小人物,对他们或是书写他们的苦难,或是赞扬他们美好的品质,都暗含着台静农对底层的热。

另一方面表现在他的乡愁上。乡土小说的概念最早是由鲁迅先生提出,他在《中国新文学大系》中说“凡在北京用笔写出他的胸臆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5”因此这批寓居的作家常常具有浓烈的乡愁,一方面表现在取材上,具有强烈的乡土气息和地方色彩;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情感上,表现为对故乡的回忆和怀念,尽管在台静农的笔下有着诸多的不满如对麻木人性的批判、对愚昧无知的批判、对落后习俗的控诉等,但他所表现的不是厌恶和悔恨,而是浓浓的忧郁和无奈,这种忧郁和无奈也正是他对于故乡的怀念之情。从故事发生的地点选择上来看,南栅门、十字街、羊镇等是台静农作品中经常出现的地点,这类具有生活气息地点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依赖于他在故乡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环境,对这些地点的有意选择也就无形之中关注了他对故乡的怀念。从人物选择上看,台静农笔下的人物大多是农民或者小市民形象,这样的底层人物无论是表达他们的愚昧无知还是他们的淳朴善良,都饱含着台静农对故乡的情意。另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他的作品中描写了大量的风俗习惯,如《烛焰》中的冲喜、《红灯》中放河灯的习俗、《蚯蚓们》中典妻的习俗、《拜堂》中转房这一习俗。这些小说并不着力写习俗本生,而是写了这些落后习俗存在的不合理性和对人的精神世界造成的摧残,从而使得在这些习俗下的人要么变得冷落麻木不自知,要么就变成这些习俗的牺牲品。从读者接受角度看,这些落后习俗的描写带给我们读者不是极度的愤恨与仇视,更多的是一种惋惜与无奈,同样对于作者而言他对落后习俗批判的背后仍然流露出一种浓浓的忧郁,而这种忧郁则来源于他对故乡不自觉地维护与怀念。从文本内容上看,台静农的乡土小说中有小部分的环境描写和生活细节描写,既展现了故乡的恬静和生活的惬意,正是这“一小部分”的点缀使得台静农的乡愁变得若影若现。《弃婴》开篇的环境描写“稻子收获了以后,天气是渐渐的清爽起来,严威的阳光,也变成了恬静;尤其在这‘秋半天’的时光,太阳隐藏在云端里 ,微风吹着竹叶的响声,黄金色的万寿菊开放在篱旁,这时候,却令人显然地感到大自然秋色的美”,这种景色的美丽和惬意似乎与他的现实主义风格、安特莱式阴冷格格不入,但实际上这种格调的一点点温和也就构成了他独特的写作风格。

冷与热的交织体现了台静农作为五四知识分子的情怀和理想,一方面他看到了时代的黑暗、现实的残酷、人民的不幸,因此把笔端指向控诉的一面,无情冷漠毫不客气地进行批判;另一方面他对故乡浓浓的情怀,对身处在水生火热的底层人物有着深深的同情,因此他的作品暗含着淡淡的热情。

三、乡土叙事既“冷”又“热”的原因探析

冷与热的交织是台静农作为五四知识分子的良知与热情,造成他叙事风格既冷又热的原因有多方面的,主要与时代以及个人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从时代来看,台静农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下新一批的知识分子,所处的时代则是传统向现代转型的时代,西方文明的入侵破环了中国传统文化的连贯性与稳定性以及国内袁世凯的封建复辟统治使得五四运动应运而生,五四运动的发生就要求中国的知识分子接受西方的科学民主思想用以维护和重建我国的民族国家。处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台静农不得不走出家门,主动接受新文化的影响和熏陶,不自觉地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反思,其中包括麻木愚昧的人性、封建伦理道德、封建落后的习俗等。

从他的个人经历来看,正是由于他离开故乡接受新思想的熏陶和他在皖西所形成的个人经历而产生的文化距离,让他开始反观故乡的世态人情。一方面是台静农本人对于五四新思想的文化主动接受,使得这种新思想有机会渗透到台静农的个人思想中,从而他把这种思想反渗透到他的作品中,正如他在《地之子·后记》说到“人间的心酸和凄楚,我耳边所听到的,目中所看见的,已经是不堪了 ”,这样的时代环境和人生经历使得他不得不把笔端指向控诉的一面。”

另一方面在于他的寓居经历,只有在离开故乡的情况下,才能对故乡进行全面的观照,从而注入自己的思考和感情。故乡对他的养育之情和漂泊游离之感使得他在作品中抒发了他对故乡的怀念,尽管故乡是落后的故乡、是封建愚昧的故乡,但是对于台静农而言那个故乡总是那个养育他的故乡,有着怎么割也割不断的感情,这一方面也就体现了他热的一面。

复杂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个人经历都成为了他文学作品即冷又热的因素,冷的一方面包含着对制度、人性、封建思想、落后习俗等的批判,对死亡、苦难、疼痛的叙事和他作品中安特莱式的阴冷基调;热的一方面体现在他对底层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对久离故乡的怀念之情。 四 结语

台静农的整个乡土小说作品不是一味地对黑暗的叙述、传达消极颓废的情绪、展现一种绝望的境况,而总是带有零星的希望,一点点的希望。他的“热”总是隐藏在冷的身后,若隐若现,这种冷与热的结合也就构成了他独特的文学风格。纵观十二世纪乡土作家群,他们在时代因素和个人因素的趋导下,作品都呈现出冷与热结合的模式,冷体现了他们的无奈,热暗含着他们的希望,这种既绝望又含有希望的的模式也是当时很多乡土作家的写作方式,台静农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朱丽婷.民俗事象与台静农的乡土小说[J].文艺理论与批评,2001(03):88-92. 作者简介

宋娇(1997-),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电话137****7260。 注释: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48页。 刘以鬯:《台静农短篇小说集》,台北远景出版社1980年版。 杨义:《中国现代小说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第495页。 台静农:《地之子·后记》,海燕出版社2015年版,第144页。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8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