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论恩施州茶叶经济的发展思路

论恩施州茶叶经济的发展思路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论恩施州茶叶经济的发展思路

【摘 要】 茶叶是恩施州六大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也是恩施州特色经济之一。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恩施州已成为“茶叶大州”。恩施州自然地理环境得天独厚,十分适宜茶叶生长,茶树种源资源丰富,自然品质优良,备受专家和消费者青睐。恩施茶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加工工艺、优异的品质受到中外客商的交口称赞。尽管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状况良好,但也存在一些隐忧,确定科学的发展思路无疑是上上之选。

【关键词】 恩施州 茶叶经济 发展思路

2010年5月21日,2010年中国(上海)国际茶业博览会在上海国际展览中心开幕,恩施州30多家优秀茶叶企业抱团参展,展出了恩施玉露、宣恩贡茶、鹤峰茶、咸丰乌龙茶等茶叶品牌。恩施茶叶以其悠久的历史、独特的加工工艺、优异的品质受到中外客商的交口称赞;恩施茶产业受到了国内外茶界充分肯定和高度关注。本次博览会极大地提升了湖北第一历史名茶“恩施玉露”等恩施州茶叶品牌形象。

1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的状况

1.1茶叶已成支柱产业。恩施州茶叶主要分布在22个重点产茶区。以鹤峰、宣恩、恩施、利川为重点,其重点茶区数量、茶园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了全州重点茶区总数的63.63%、76.02%、85.63%。在2004年底公布的第三批中国名特优经济林之乡名单中,鹤峰县荣膺“中国茶叶之乡”称号。鹤峰县有茶园10.8万亩,2009年茶叶总产量近6500吨,总产值1.45亿元,出口创汇380万美元,直接为农民提供现金收入5000万元,茶叶已成为该县农民致富的第一大支柱产业。鹤峰县在茶叶生产过程中,重点推广应用了机剪机采、无性系良种、名优茶加工及无公害生产等新型适用技术,10.8万亩茶园中有9.5万亩通过了中国有机茶开发与发展中心的认证。恩施市现有茶园面积17.9万亩,投产茶园14.2万亩,已获“三品”认证面积11.27万亩(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10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16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0.11万亩),占总面积的60%以上。年总产量11430吨,年总产值4.9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4367吨,产值4.1亿元。

1.2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据统计,1991年,恩施州茶园面积36.13万亩,茶叶产量14.33万担,占全省59.6万担的24.16%,产值4407万元。2004年全州茶园面积39.819万亩,总产量1.098万吨,其中红毛茶产量0.2421万吨,绿毛茶产量1.6266万吨。2007年全州茶叶基地面积达到54.53万亩,采摘茶园面积达到40余万亩,茶叶总产量28673吨,茶叶总产值达到57848万元,其中名优茶产值约3亿元,茶叶出口额达477.69万美元。到2009年,全州茶园面积达到80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园40万亩,2010年投产面积60.4万亩,经过无公害茶园认证面积35万亩、绿色食品认证面积15万亩、有机茶认证面积2万亩,“三品”认证面积占全州茶园总面积的65%。2010年全州春茶总产量达到22000吨,实现产值11.5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8500吨,产值9.52亿元。

1.3“两无一优”初具规模。“九五”以来,恩施州狠抓无公害茶叶生产,加大了茶树良种繁育推广力度。从2000年起,全州更新茶园的速度已达每年茶园总面积的3%。到2009年底,全州有无性系良种茶园40万亩,占总面积的50%,占全省无性系良种茶园总面积的61.1%,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2.5%)48.6个百分点。早在2002年,鹤峰县就已被纳入全国20个无公害茶叶示范县。2010年1月,国家农业部组织专家按照验收评审标准对全国203个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进行年审。鹤峰县创建全国茶叶出口示范基地县、无公害茶叶生产示范基地均通过年审,成为2007~2008年度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创建县合格单位。恩施市芭蕉乡有茶园5.82万亩,其中“福云6号”、“福鼎大白茶”、“龙井43号”等无性系良种茶4.8万亩,占茶园总面积的86.95%。户平3.11亩茶,人平0.8亩茶,户平2.32亩良种茶,人平0.6亩良种茶。被誉为“湖北省无性系良种茶第一乡”。全乡现有茶园5.82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达4.2万亩,良种化率达80.76%,今年已投产茶园3.5万亩,其中无性系良种茶2.0万亩(投产良种化率达58%),籽播茶园1.5万亩,良种化率的水平高于湖北省和全国的平均水平。

1.4生态茶园已见成效。恩施州实施“猪——沼——茶”的生态茶园发展模式,致力于生态茶园建设。生态茶园并非仅指“生态环境”,而是运用生态学原理,以茶树为核心,因地制宜地利用光、热、水、土、气等生态条件,合理配置茶园生态系统,提高太阳能和生物能的利用率,促进茶园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的循环,较大地提高生产能力。同时使园区生态有利于茶树病虫害,为实现茶园生态无公害治理打下基础。“猪——沼——茶”模式是弃粪回收、能源综合利用的模式,它通过一个密封的循环系统,把畜牧养殖业与茶叶,农民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富民工程,可以达到净化环境,促进有机茶的产业发展,方便农民生活的目的,可产生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恩施市芭蕉乡枫香坡侗族风情寨位于恩施市芭蕉侗族乡高拱桥村,距市中心10公里,景区面积1.5平方公里。寨内有生态茶园300余亩,休闲景点20余处,集休闲、娱乐、乡村体验于一体。围绕展示民俗风情、体验农事活动、发展旅游经济等方面,修建了具有侗族特色的寨门、踩歌堂等标志性建筑,寨内村民穿戴民族服饰,表演民族歌舞,形成浓郁的民族风情;建有榨坊、茶坊、磨房及农事活动展厅,配备蒸青茶、油榨、碾磨、碓窝、打铁等传统农事活动工具,让游客真实体验茶事、农事活动;集中地道农家饭菜,展示侗族饮食文化,游客在休闲垂钓、林间小憩、茶园漫步的过程中,充分领略田园风光,呼吸泥土芬芳,感受大自然的无限美好。

2恩施州茶叶经济发展的隐忧

2.1龙头企业规模偏小,带动能力弱。全州茶叶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机制不活,实力不强,特别是缺乏大龙头、大企业、大老板。目前,全州茶叶加工企业达到874家(据调查,家庭手工作坊加工户6000多户,仅鹤峰县走马镇到供电所办理茶叶供电申请的有900多户),其中规模以上茶叶加工企业20家,绝大多数厂家仍采用原始作坊式的生产方式。2006年,全州茶叶产量2.5万吨,产值5亿元,均价仅5元/公斤。全州年加工茶叶1万担的企业8户,5000担以上的企业15户,还没有产值过亿的龙头企业。鹤峰县白果民族茶厂是湖北省最大的茶叶出口创汇企业,始建于1985年,注册资本金500万元,现有总资产8546万元。公司有职工人数550人,

厂房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下设三个分厂、武汉办事处和一个茶叶基地,共建有珠茶粗、精制、出口珍眉茶、名优茶等各类生产线14条,制茶设备1330台(套),年加工能力5000吨。2001年公司取得了国家外经贸部颁发的绿茶自营进出口经营权,同年获得了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有机茶研究与发展中心的有机茶系列认证和标志使用许可,并于2004年取得了瑞士生态市场研究所(IMO)的有机茶认证,成为全州首家取得有机茶国际认证的企业。2006年通过了“QS”食品安全认证和“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所生产的茶叶产品完全达到国际质量标准。“白果”牌珍硒珠茶、珍眉茶,富含硒、锌等多种人体所需微量元素,在历届广交会上倍受外商青睐。“白果”牌珠茶、珍眉茶直接出口到德国、瑞典、阿尔及利亚、土耳其、土库曼斯坦、斯里兰卡、乌兹别克斯坦等国,2007年实现销售收入7025.5万元,直接出口创汇240万美元,位居湖北省茶叶出口行业第一。像这样规模的企业太少,整体带动力相对偏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