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曾、蒙”等13个生字、会写本课“锋、昨、冒、留”4个生字。 2.能用多种方法猜测“泥泞、年迈”等词语的意思,能说出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书写 1.视频导入
(1)教师导入新课:你认识这位叔叔吗?一起看看他的故事吧!(师播放雷锋事迹简介视频。)
(2)视频结束,教师引人物雷锋:视频介绍的是谁呢?雷锋叔叔。 (3)指导“锋”字的书写
①教师讲解并指导书写:请同学来看雷锋的“锋”字。它是左右结构,左窄右宽书写时注意左小右大,右下部的“丰”有三横,第二笔横稍短,第三笔横略长。学生书空。 ②学生描红一个字,写一个字。
③联系形近字“峰”“蜂”,区别偏旁,比较识记。 ④给“锋”组词:锋利、刀锋。 2.师小结,板书课题。
(1)师小结:雷锋叔叔是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战士,一生中做了无数的好事,虽然年仅22岁就牺牲了,但是,因为走到哪里就把关爱带到哪里,所以雷锋叔叔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寻找雷锋的足迹。(板书:5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2)指名读题目。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视频雷锋事迹的导入,让学生初步了解雷锋,并巧借题目,让学生掌握生字“锋”。充满情感的课文题目的朗读又唤起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初读诗歌,识记字词 1.初读诗歌,完成任务。 (1)教师提出要求:
①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②圈出生字,画出新词。③标一标诗歌各小节的序号。 (2)标一标:标出诗歌小结。 2.检查反馈,识记字词。 (1)识记生字。 ①小老师领读生字。 ②小组开火车读生字。
③小结:“曾、蒙、泞、荆、莹”是后鼻音,“曾”字注意是平舌音,“顺”字要注意读翘舌音。 ④齐读
⑤交流识记方法:归类识记,“蒙、莹”都是草字头;区别形近字“莹”和“萤”;“迈、需、献”可以通过组词识记,如“迈开、需要、献出”。 (2)认读词语。 ①自由读一读。 ②词语中生字注音齐读。
③去拼音同桌互读。一人读,一人听。听的一方指出对方的错误,并纠正。 ④开火车读。 (3)交流识字方法。
①形声字识字:泞=氵+宁,氵表义,宁表声。地面因有水而成为泥浆。组词,泥泞。
②加一加:瓣=辛+瓜+辛,迈==辶+万
③结构比较:蒙和莹都是草字头,它们都含有相同部分草字头和秃宝盖。 ④熟字组词。迈:年迈 迈步 迈开 需:需要 需求 急需 献:献出 献花 献宝 瓣:花瓣 瓜瓣 豆瓣
(设计意图:交流不同的识字和记字的方法,发挥集体智慧,让学生在集体的环境中进行语文的学习,学习效果也十分显著。) 三、整体感知,知晓大意
1.教师组织再次自读全文:同学们,生字都读准了,也记住了,现在把这些生字送到课文里,我们再来读一遍课文,边读边思考:雷锋叔叔已经去世了,“我们”还能找到他吗?“我们”都去了哪里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 师:“我们”都去了哪里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
预设1: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 预设2:顺着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
2.轻声读第一、二小节,思考:雷锋叔叔在哪里?在干什么?
(1)师:大家在哪里找到了雷锋叔叔的足迹?引导学生画出“沿着长长的小溪”。 (2)师:雷锋叔叔来这里干什么了? 预设:雷锋叔叔路过这里送迷路的孩子回家。 (3)结合图片,想象画面。
①师:雷锋送迷路的孩子回家是顺利的吗?(不是)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请在书上圈出来。
生标示回答词语:长长的小溪、蒙蒙的细雨、泥泞、泥泞路上的脚窝。( (4)理解词语“泥泞”。
①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联系生活,猜一猜“泥泞”的意思。 预设:因有烂泥而不好走。
②联系上下文推测:结合“蒙蒙细雨”“泥泞路上的脚窝”,想象“泥泞路”的样子,体会当时艰苦的条件,雷锋行走的艰难。 3.想象画面,感受雷锋的形象。
(1)想象动作,雷锋叔叔在泥泞的小路上还会做哪些动作?
(2)说一说。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雷锋叔叔在哪里?在干什么?
(3)小结:刚才我们读诗句,抓住描写雷锋叔叔动作的词语,想象他冒雨送迷路孩子回家的画面,这就是“抓动作,想象画面”的学习方法。 4.升华情感,朗读诗歌第1、2节。
雷锋叔叔抱着一个迷路的孩子,冒着蒙蒙的细雨,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在泥泞的小路上,即使雨水淋透了他的衣服,即使泥巴裹住了他的双脚,他也没有放弃,仍然坚持着把孩子送回了家。让我们朗读诗歌的第1、2小节,边读边想象画面。 (1)音频范读,引导学生体会问答的语气。 (2)同桌对读,注意读出诗歌有问有答的特点。 (3)师生合作读,男女生对读。 (4)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根据诗歌的特点,分步指导朗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让雷锋的形象“立”
起来。)
四、指导写字,掌握方法
1.课件出示“昨、冒、留”,指名认读;区分结构:“昨”是左右结构的字,“冒、留”是上下结构的字。 2.指导书写“昨”字。
(1)观察比较:和学过的“作”进行区别。
(2)教师范写:“日”要写得瘦小一些,“乍”的第三笔是“丨”,应写在第二笔“一”的起笔往右一点的位置。板书:昨 3.指导写“冒”和“留”字。
(1)观察“冒”这个字,说一说这个字在田字格中书写的要点。
提示:“冒”字上边部分写得宽扁,两横不与左右两边相连;下边的“目”写得窄长。 (3)观察“留”,说说这个字在田字格中书写的要点。
提示:“留”上边写得宽,下边的“田”写得略小一些,注意第三笔“丶”的位置和方向。
教师范写,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的书写。板书:冒 留 (3)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4.反馈评价并展示。 5.总结复习。
师: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大家把生字都掌握了吗?那我们一起来摘小花吧,看谁摘得多! (设计意图:指导这两节诗歌中的生字的书写,强化书写要点,落实了生字教学的目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弯、背、洒、温、暖”5个字,会写“叔叔、足迹”等7个词语。 2.朗读课文,能在朗读中形成画面。
3.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雷锋无私奉献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播放歌曲《学习雷锋好榜样》 师:同学们,课前我们先来唱一首歌吧
雷锋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上节课,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去寻找了雷锋叔叔的足迹,我们还可以去哪里寻找雷锋叔叔的足迹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雷锋叔叔,你在哪里?》(出示课件26)(板书:5.雷锋叔叔,你在哪里 小溪 抱着孩子路过) (设计意图:由《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学生一般都会唱的歌曲导入,既与本文的主人公紧密相连,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教学气氛。) 二、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学习第3、4小结,想象画面,指导朗读。
(1)师:雷锋叔叔还到过哪里?在干什么?轻声读3、4小结。
(2)引导学生画出在哪里:“弯弯的小路”;干什么:“他曾路过这里,背着年迈的大娘,踏着路上的荆棘。那花瓣上晶莹的露珠,就是他撒下的汗滴”。(板书:小路 背着大娘路过)。
(3)想象画面“弯弯的小路”。
①“顺着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你在哪里?”读这几句话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条怎样的小路? ②结合图片,想象画面弯弯的小路的样子。 (4)想象画面“背着年迈的大娘”,理解“年迈”。 ①雷锋叔叔背的是谁?
②师:同学们结合图片,联系生活,猜一猜“年迈”的意思。 预设:白头发的老奶奶,年迈就是年老,年岁大的意思。 师:所以,“年迈”的近义词就是“年老”。 (5)想象画面,理解词语“荆棘”。
①师:雷锋叔叔背着年迈的大娘走在怎样的小路上呢?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预设:从“踏着路上的荆棘”可以看出他走在布满荆棘的路上。 ②指导猜测“荆棘”的意思 a. 出示课件“荆棘”的图片。
b.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体验,想象小路荆棘丛生、蜿蜒曲折的画面。 (6)指导猜测“晶莹”的意思。
①师:根据图片,你能想象雷锋叔叔背着年迈大娘走在这布满荆棘的小路上的样子吗? 生体会雷锋背着年迈的大娘走在弯弯的小路上,刺人的荆棘可能划伤他的鞋和脚,所以肯定很不好走,很辛苦,走一会儿,雷锋叔叔就可能汗流浃背,因此花瓣上留下了他像
露珠一样晶莹的汗滴。 ②生朗读,体会雷锋的辛苦。
③师:雷锋叔叔流下的汗滴是怎样的?(晶莹的汗滴)。
师:请同学们结合图片,联系生活,猜一猜“晶莹”的意思。晶,由三个“日”组成,说明“晶莹”的物体亮亮的。所以“晶莹”就是光亮而透明的意思。 (7)对读练习,想象画面,体会雷锋的辛苦。
(8)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想象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雷锋叔叔在哪里?在干什么?
师:同学们你们会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雷锋叔叔背着年迈大娘的画面吗?让我们一起来试试吧。(结合课文内容讲故事)
2.情感升华,丰满想象。看着浑身湿透的雷锋叔叔,看着泥泞小路上深浅不一的脚印,此时此刻,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1)音频范读第3、4小节,引导学生体会语气。 (2)男女生对读,教师点评。 (3)师生合作读,全班齐读。
(设计意图:继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句子,想象画面,猜测重点词语的意思,感受人物形象。)
三、拓展延伸,仿编诗歌 1.学习第5节。
(1)自由读第5节,思考:孩子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寻找“雷锋的足迹”,“顺着弯弯的小路”寻找“雷锋的足迹”,他们还去哪些地方寻找了呢?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四处寻觅)(板书:乘着春风 四处寻觅)。 (2)指导猜测“寻觅”的意思。 ①给“寻觅”找近义词。
②词语积累。明确“寻”和“觅”互为近义词并思考:像这样的词语还有哪些? (3)学生练读,指名读。
①音频示范读,引导学生重点关注“啊”和两个“哪里” ②学生练读和指名读。 ③全班齐读第5小节。
(4)集体评价朗读情况,教师小结:雷锋叔叔是怎么找到的?对了,哪里需要献出爱
心,雷锋叔叔就出现在哪里。所以,雷锋叔叔可能出现在?(板书:奉献爱心 乐于助人)
预设:在售票处帮助不识字的大娘买票;在列车上帮助老爷爷打水;在遭受洪灾的现场们一起抗洪救灾。
2.仿编诗歌。教师引发思考:我们四处寻觅,终于找到了雷锋叔叔。其实,我们身边也存在着这样的“雷锋”,你们在什么地方见过?他在帮助谁?怎么帮的?请同学们在生活中去寻觅吧。(设计意图:创设小情景,寻找身边的“雷锋”,在浓郁的情境中引导学生学习雷锋精神,雷锋助人为乐的行为将更加深入学生内心,使学生体验到帮助他人的快乐。)
四、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会写字“弯、背、洒、温、暖”。指名认读并组词,如“弯曲、背包、洒水、温暖”等。
2.生字归类:“温、洒”是三点水的字,“暖”是日字旁;“洒、温、暖”是左右结构的字,书写的时候注意左窄右宽,“弯、背”是上下结构的字,写的时候注意上宽下窄。 3.重点指导书写“暖、洒”。
(1)指导观察:这两个字都是左右结构,要写得左窄右宽。 (2)教师示范写,提示要点。
①“暖”字右边是“爰”不是“爱”,“爰”要写得稍大;长撇伸展,支撑“日”的右下角;最后一笔捺要写得舒展。
②“洒”字提醒学生注意与“酒”区别开。 (3)引导学生观察重点笔画。 (4)学生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5)展示评议。
(设计意图:生字书写指导,先是依据结构特点分类指导,然后结合每个字的特点,进行“点”上的强化,引起学生的注意,以有效避免学生写错字。) 五、课文小结,结构梳理
1.结构梳理。师:这首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带领我们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乘着温暖的春风”,去寻找雷锋的足迹,了解雷锋的先进事迹,感知平凡世界中的不平凡,学习关爱他人,乐于奉献的精神。 2.课文小结。
3.拓展延伸,读雷锋名言。
(设计意图:总结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更深入孩子们的内心。) 六、课堂演练 1.字词听写。
2.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你寻找到了什么?
3.我会写。你们身边一定有许多小雷锋,请夸一夸他们吧。
(设计意图:夸一夸身边的小雷锋,这是对雷锋精神的深层理解,也是对道德内化的过程。) 七、课后作业 1.布置课后实践活动:
①利用课余时间找一找身边的“雷锋”。 ②鼓励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争做“小雷锋”。
(设计意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充分体会雷锋精神,并能学习这种精神,学着去帮助他人、关爱他人。)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这是一首诗歌,作者以优美的语言和流畅的音韵,沿着“长长的小溪”和“弯弯的小路”娓娓向我们讲述,轻轻拨动我们的心弦。但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只能领会表层所描写的雷锋做好事,却很难把握诗歌的主旨——号召我们向雷锋叔叔学习,把雷锋的精神发扬光大,为此,如何让孩子动情?
讲述课文之前我特意问了一下学生,雷锋叔叔已经去世了,我们还能找到“他”吗?孩子们对雷锋很陌生。于是我就这样做:对于7、8岁的孩子们来说,雷锋叔叔确实与他们有点距离,至少他们对雷峰的故事所知甚少,更何谈雷锋精神?为了能让雷锋叔叔真正走进孩子们心中,课前我布置学生们预习课文并收集有关雷锋的资料,课上反响不错,学生们找了大量的相关资料,并在家长的帮助下进行了梳理、了解。
讲读课文时我主要抓住小朋友在小溪边,小路上寻找雷锋两大块,组织学生根据课文编故事,让情景再现,并抓住重点词“泥泞、荆棘、汗滴”等拼读课文,使学生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读中身临其境地感受雷锋助人为乐、大公无私。在此基础上又让学生们汇报收集的材料;孩子们背雷锋的名言,读雷锋的日记,唱雷锋的歌曲,讲雷锋做过的一件又一件好事,尤其是那句“我叫,我就住在中国!”听到从孩子们的口中说出这句话时,我的心为之一颤,多么强有力的声音,多么振奋人心的力量!现在的孩子们太需要这种精神了,就在我和孩子们的分享和交流中一次次高潮迭起,相信孩子们也一定体会到了这温暖的、宝贵的“雷锋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