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卷第2期 2012年1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Vb1.29 No.O2 Jan.2012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空间布局研究: 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陆小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研究所,北京100101) 摘要: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提出的,加强低碳创新系统构建有利 于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武汉城市圈建设区域低碳创新系统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和空间基础。构建武汉城 市圈低碳创新系统需要从产业、区域、跨区域等层面进行空间布局,即加强产业层面的低碳技术创新空间 关联、区域层面的低碳知识创新空间关联、跨区域层面的低碳文化创新空间关联。 关键词: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空间布局;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2.02.011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2)02 0045 05 1 两型社会与低碳经济:区域低碳创新系 统提出的背景 我国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明确 区域 低碳 创新 系统 \—/ 创新环境 建环 蓥 H H 创新文化环境霎曩 堑 约社 型会 \一/ 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并将其确定 为国家经济与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的重要战略任务。 正确认识和处理低碳经济与我国正在开展的“两型”社 会建设的关系及其内在机理问题,已成为当前国内具有 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热点问题 ]。区域低碳创 新系统是在两型社会建设与低碳经济发展的背景下提 出来的,发展低碳经济重在行动、成在创新 ]。所谓区 域低碳创新系统,指在特定区域内,与低碳技术创新全 过程相关的、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介服务 机构、金融机构等,组织机构和制度与机制等实现条件 构成的网络体系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核心在于加 强低碳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整合区域低碳创新资源, 图1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与两型社会建设的互动关系 1.1低碳技术创新和低碳制度创新是两型社会建设 的突破口 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 。构建两 型社会,促进节能减排,就必须走低碳创新发展道路, 就必须加强低碳技术和制度等创新,提高资源能源技 术利用效率,这是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 关键。低碳技术创新主要包括节能减排技术、清洁能 源技术、碳收集与利用技术等的创新 ]。两型社会建设 涉及到包括技术、制度、管理、服务、消费等多个方面的 促进两型社会建设。根据两型社会的界定,低碳创新 与两型社会是密切联系的,可以说两者的目标基本是 一创新与转型,关键是面向资源能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低 碳技术创新。低碳制度创新主要是通过研发和创新,选 择无污染或低污染、低消耗、低排放的技术、丁艺和产品 致的。即实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实现经济社会的 可持续发展,低碳创新的目的也是基于节能减排和可 的生产和管理制度与创新。选择有利于环境保护 和资源节约的低碳生产和低碳消费方式的体系,加 强符合自然环境要求的少污染与低损耗的产业结构布 局和低碳产业制度创新等,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持续发展的要求,加强技术、制度等创新,实现资源的 集约化利用和环境友好。区域低碳创新系统与两型建 设的互动关系,见图1,主要表现为以下3个方面: 收稿日期:2010—10—2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0CGL055);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o9YJC63O137) 作者简介:陆小成(1978一),男,湖南耒阳人,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管理所助理研究员,清华大学科技博士后,研究方向为低碳经济与 区域发展研究。 ・ 46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年 1.2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是两型社会建设的 关键 转变发展方式的主要办法是加强节能减排,减少 能源消耗和增加可再生能源及清洁能源的使用。资源 节约型社会是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效率、促进资源集 约化利用为基本要求,采用和创新出低碳技术、低碳制 度和低碳管理方法,构建资源高效利用的社会创新系 统。环境友好型社会是注重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的 友好、和谐、共生发展,构建有利于保护环境的生产方 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的社会创新系统。构建区域 低碳创新系统致力于研发低碳和零碳技术,采用先进 技术、使用新能源、改善能源结构和优化产业结构,促 进发展方式和消费模式的转变,促进两型社会建设。 1.3低碳环境和文化环境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 要保障 构建低碳创新系统的目的是服务于国家和区域低 碳经济、低碳社会发展要求,需要良好的环境和社 会文化环境,提升区域低碳技术和低碳制度的创新能 力和创新效率。由于低碳创新是正外部性的社会创新 活动,需要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的 扶持和社会力量的参与是确保低碳创新得以有效 推进的重要力量。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和节能减 排目标的基础上,迫切需要出台比较完善的低碳创新 与相关的法律法规、资金支持等。低碳创新需要 全社会力量的支持与配合,建设良好的低碳创新 环境和低碳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才能保障低碳创新 促进传统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与实现低碳发展。不 过,两者的区别在于:两型社会更多从宏观的层面,考 虑经济与社会、经济与自然、技术与环境等的和谐友好 关系,主要是从人类活动的价值选择、生产生活方式、 发展战略等层面提出来的;而低碳创新主要是注重于 技术、制度、管理等微观领域的具体创新提出来的,同 时也注重考虑和应对人类大量消耗化石能源、排放二 氧化碳引起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是实现经 济发展方式转型的新理念、新形态,以保障能源安全、 应对气候变化、促进节能减排为具体目标。 2 区位优势: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的 空间基础 武汉城市圈被批准为国家级建设资源节约 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简称两型社会)综合改革试验 区,是国家从改革发展全局和战略高度作出的重大决 策,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中部崛 起的战略部署。两型社会建设为武汉城市圈未来的发 展,特别是加快丁业化与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前所未有 的机遇,同时,也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提高发展质量 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与挑战。处于工业化中期,以重 化工业为主的重T业结构对武汉城市圈资源环境产生 了巨大压力 。武汉城市圈建设区域低碳创新系统是 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即以资源节约和环境友 好建设为切人点,推动发展方式从投资驱动、资源依赖 为主向低碳创新驱动为主转变,以低碳创新促转型,以 低碳转型促提升,实现经济与资源、生态环境和产业行 为、低碳经济与技术创新、区域经济与社会建设之间的 有机结合和协调发展。在两型社会建设的战略要求 下,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构建具有明显的区位优 势和空间基础。 2.1地理位置优势 武汉城市圈是以武汉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若干 城市组成的一个经济联合体,主要指武汉以及在其 100km半径内的黄石、鄂州、孝感、黄冈、咸宁、仙桃、潜 江、天门8个城市构成的城市圈。武汉城市圈是一个 松散的“经济联邦”,但产业实力雄厚、创新资源丰富, 且具有实现区域经济一体化的空间基础 ]。武汉城市 圈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其位于长江中游和我国 中部的重要战略地位,是任何其它城市圈不可替代的。 武汉城市圈是湖北经济发展的中心区域,是湖北省人 口、产业最为密集的地区,是以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东 中西部互动发展的关键接力点,是内陆地区先进制造 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在武汉城市圈“十二五”发 展时期,应充分利用武汉城市圈优越的区位优势,通过 科学的低碳创新空间布局,实现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 和低碳发展。 2.2综合经济实力优势 作为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域、先导区域,武 汉城市圈是以武汉市为中心,由武汉及周边100km范 围内9市构成的区域经济联合体,是湖北省产业和生 产要素最密集、最具活力的地区,是湖北省经济发展的 核心区域,经过多年的发展,综合经济实力增强。如表 1所示,2010年1—7月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显示, 武汉城市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 收入、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等 指标,占湖北全省比分别达到64 、54.8 、58.5 、 63 ,并且各指标增幅均在全省之上,武汉市经济指标 占据城市圈的主体部分。武汉城市圈区域面积大于湖 北省的1/3,人口占湖北省1/2;GDP占2/3,外贸出口 部分指标占6O ~7O ,是湖北省技术密集、生产要素 最具活力的区域。综合经济实力为武汉城市圈低碳创 新系统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低碳产业布局 的空间基础。 武汉城市圈被定为两型社会建设的试验 区,进而也得到了武汉城市圈各级地方的高度重 视,在相关空间发展战略地位、低碳制定、低碳产 业布局等方面进行了机制创新。湖北省从九大体 制机制创新、部省合作共建机制和一体化等方面推进 武汉城市圈改革试验建设。这九大机制分别是:创新 第2期 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空间布局研究:以武汉城市圈为例 ・47・ 资源节约机制、创新环境保护机制、创新科技 引领和支撑“两型”社会建设的机制、创新产业结 构优化升级的机制、创新统筹城乡发展的机 制、创新节约集约用地的机制、创新财税金融 机制、创新对内对外开放的机制、创新行政管理体 制和运行机制方面。其主要目标是把武汉城市圈建设 成为全国宜居的低碳城市圈、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现代服 务业中心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成为与沿海三大城市 群相呼应、与周边城市群相对接,充满活力的区域性低 碳经济中心,成为全国“两型”社会建设的典型示范区。 这些机制创新的尝试和探讨成为武汉城市圈构建 低碳创新系统的良好契机和重要优势。 表1 2010年1—7月武汉城市圈主要经济指标 社会消费品 地方财政一 规模以上 城镇以上固 省市 零售总额 般预算收入 工业增加值 定资产投资 1—7月增幅 1—7月增幅 1—7月增幅 1—7月 增幅 (亿元) ( ) (亿元) ( ) (亿元) ( ) (亿元) ( ) 湖北3 629.78 18.50 22.60 3 264.14 25.5o 5 271.76 34.80 武汉1 397.33 19.40 22.1o 1 o83.91 27.6o 1 837.23 27.40 黄石 l46.51 19.1O 22.7o 1 70.o9 23.5o 261.o6 42.5o 鄂州 79.51 20.1O 24.9o 1o6.37 29.5o 21O.49 36.7o 孝感 211.94 2o.20 31.oo 152.74 25.4o 287.1 8 43.6o 黄冈 205.19 20.50 19.oo 11 9.45 25.3o 299.22 4o.oo 咸宁 l06.84 23.9O 29.7o 1o2.84 26.2O 21o.55 49.40 仙桃 73.88 18.oo 33.80 65.74 25.3o 82.oo 29.7o 潜江 42.52 2O.5O 32.6o 69.85 24.7o 68.34 29.5o 天门 59.93 19.80 26.6o 4o.1 6 25.oo 65.o6 26.9o 64.。0 54. I8.5。 数据来源:武汉市商务局 2.4低碳创新资源要素聚集优势 武汉城市圈要素聚集优势比较突出,是区域性总部 经济中心、制造业中心、市场中心、金融中心、科技中心, 投资、金融、技术等要素聚集度比较高。武汉市与中部 其它省会城市相比,投融资能力、科技实力更强更雄厚。 从科教实力看,武汉无论在全国,还是在中部地区,均占 有绝对的领先优势,武汉是全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第 三大科技教育中心。目前,武汉拥有35所高校、736个 科研设计单位、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45万科技人 才,通讯、生物工程、激光、微电子技术和新材料等领域 居全国领先水平,科技综合实力名列全国第3。此外, 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发展也具有一定的资源要素优势, 武汉城市圈服务业已经覆盖了全部14个门类,已初步 形成了传统与新兴服务业并举、行业逐步向产业集群 方向发展的格局。服务业体系比较完整,支柱产业已 经成型,武汉充分发挥承东启西、南北交汇的区位优 势,物流中心地位不断增强。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 批发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传统服务业形成覆盖城乡的网 络体系,现代服务业特别是金融业、旅游业、房地产、综 合技术服务业等繁荣发展,为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 统构建提供了比较扎实的要素条件和资源基础。 2.5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构建初具规模 武汉市制定了《发展循环经济专项实施方 案》,建立了低碳经济重大项目库。在目标任务方面, 重点抓住生产和消费两个领域,突出节能降耗、清洁生 产、废弃物分类回收与资源综合利用、产业生态化等4 个重点。在企业、生态工业园、区域和全社会这3个层 次积极开展低碳创新的探索和实践,以节能减排和清 洁生产为抓手,积极创建低碳经济示范企业,围绕废 水、废气和固体废弃物的回收利用进行技术创新,形成 多条低碳创新产业链。黄石作为我国中部地区重要的 原材料工业基地,积极探索低碳创新发展模式,制定低 碳经济发展规划,推进企业内部、企业与企业之间、行 业与行业之间的资源循环圈建设,加快实现废渣和有 机废水的综合利用;鄂州建立起“资源 生产~产品一 消费一废弃物再资源化”的清洁闭环经济流动模式,把 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的生态设计、生态消费和再生 能源开发融为一体,推进物质转换循环,发展循环工业 示范项目;孝感依托孝感高新区、孝吕通讯电子产业园 等重点园区,推行清洁生产,建设生态T业同区;黄冈 在建材、化工、冶金等资源消耗或废物产生量较大、污 染严重的行业,进行低碳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的 试点。其它城市也纷纷加强低碳创新与产业发展,促 进两型社会建设。这些低碳创新、低碳产业规划、 循环工业示范项目等的推动为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 统构建奠定了基础。 3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空间布局路径:基 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空间布局主要是指区域创新 要素与环境的互动,区域创新资源要素之间的空间节 点及其布局关系的路径选择等。对于武汉城市圈而 言,区域低碳创新节点及其布局关系是指低碳技术创 新和知识创新资源密集的空间区域,包括创新主体、创 新环境、创新机制等,见图2。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主 体主要包括绿色制造企业、生产性服务业、高校院所 等,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机制在低碳创新资源配置 中的基础性作用,以为主导构建良好的低碳创新 环境和文化氛围,创新主体要素因互动而结网,创 新环境要素因兼容而和谐,两者因嵌入而共生,共同推 动区域创新体系的健康成长 ]。创新主体、创新环境、 创新机制等三者的空间互动与布局,形成区域低碳创 新系统的内在空间关系。具体而言,主要表现在微观 和宏观或者中宏观等层面的路径选择,本文主要从微 观的产业技术或者企业层面,宏观层面的区域和跨区 域层面等进行分析。基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空间布局的路径选择主要表现在以 下几个方面: ・ 48 ・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2拄 图2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的作用机理 3.1 产业层面的低碳技术创新空间联系 在产业层面,应推动以低碳产业链、低碳技术链等 为主体的低碳技术创新关联互动的空间布局。武汉城 市圈低碳创新系统加强开发推广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 产品,加快资源循环利用的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和产业 化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和再制造产业化水平, 促进低碳技术创新的空间联系。围绕低碳技术创新的 空间布局,在产业空间发展方向上,主导产业与配套产 业在空间层面互补与协调,周边城市和外围城镇根据 地方创新资源、创新产业、创新联系确定发展重点,发 展低碳工业园,打造低碳型工业体系,实现以企业“小 循环”、产业“中循环”、省市“大循环”为特色的区域低 碳经济体系和兼顾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的“环境 低碳模式”_9],见表2。武汉城市圈发挥中心城市在低 碳创新方面的乘数效应、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加大节 能环保、光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低碳技术创新。周边城 市根据区域分工和自身特点,发展优势配套的低碳产 业,如黄石建立冶金一新材料等产业基地,鄂州建立生 物医药基地,咸宁建立特色农产品加工、纺织、建材等 加工制造基地,孝感建立盐磷化工和汽车配件加工基 地,仙桃、天门建立轻工和纺织基地,潜江建立化工医 药、冶金制品基地等。通过低碳型产业的空间布局与 资源优化,实现城市群低碳产业的空间联系与低碳创 新发展。 表2武汉城市圈产业空间布局与低碳技术创新领域 3.2 区域层面的低碳知识创新 在区域层面,推动以交通、服务、共性技术平台与 基础设施等为主体的低碳知识创新关联互动的空间布 局。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构建需要实现企业与科 研院所、等创新资源的整合,为创新系统提供高质 量的中间服务和支持力度。一方面在区域空间层 面,加强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发展,特别是低碳科技服 务业的创新资源空间整合;另一方面加强之间协 调,构建低碳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和低碳创新支持 体系,整合和引导各种低碳知识创新资源,实现低碳知 识创新源泉的空间集聚。武汉城市圈加强区域层面的 低碳知识创新空间布局,应加强科技基础条件建设的 统一规划布局,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创新行政区划体 制弊端,实现低碳科技创新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建立 和完善武汉城市圈的低碳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发挥以 武汉市为中心的低碳知识创新源作用,加强武汉城市 圈区域空间的低碳知识创新体系建设。 3.3跨区域层面的低碳文化创新与联系 在跨区域层面,推动以地缘文化、人脉关系、跨区 域网络等为主体的低碳创新文化关联互动的空间布局 等。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应该是区域内外部资源 的整合与空间规划,促进低碳创新能力向周边城市区 域的辐射和带动,促进区域内部与外部低碳创新资源 的整合及其对低碳产业的持续支撑力提升,这就需要 加强跨区域层面的社会文化创新与关联,见图3。武汉 城市圈可以分为产业、区域和跨区域3个低碳创新空 间层次。在跨区域层次,主要是加强武汉城市圈与区 域外部低碳创新资源的整合,如武汉城市圈与长株潭 城市群、中原城市群等中部城市圈的联系,也包括与长 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等的联系,还包括武汉城市 圈与国外城市圈低碳科技资源的整合与联系等。各类 创新主体主要立足于低碳创新平台、低碳创新文化资 源整合与空间联系,以产业链、价值链、知识链为纽带, 构建跨区域的低碳创新文化网络空间布局。 域层面:武汉、孝感、成手 等9个城市低碳知识创新空间布局 跨区域层面:武‘ 产业层面:以产业链、技术链 汉城市圈与国家其 载体的低碳技术创新空间布局 它地区、国外等低 碳创新文化资源整 合与空间 ,, ‘ 业链、知识链、价值链 /’ 布局 ...・ ._... 图3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的空间布局 武汉城市圈低碳创新系统的跨区域空间布局是3 层结构体系的外部资源拓展,各类创新主体通过网络 互动,能够广泛搜寻外部低碳创新空间资源,通过合作 与资源整合,促进跨区域的低碳技术创新与资源能源 的集约化利用,促进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通过 第29卷第2期 2012年1月 科技进步与对策 V_0I.29 No.O2 Jan.2O12 Science&Technology Progress and Policy 区域环保合作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武汉城市囤环保合作研究 白永亮 (1.中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湖北武汉430073; 2.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摘要:首先,对区域环保合作理论和区域环境共同治理理论进行了文献综述,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环保 合作的制度创新分析框架;其次,结合武汉城市圈环保共同合作的案例,分析了武汉城市圈环保机制 方面的现实问题;然后,在相关理论和分析框架下从不同层面、不同合作形式和不同合作主体等多方位,对 武汉城市圈环保合作的组织构建和制度创新作了深入思考,为城市圈环保合作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基本架 构。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区域环保合作;环境管理;区域环境 DOI:10.3969/j.issn.1001—7348.2012.02.012 中图分类号:F127.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348(2012)02—0049—06 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 0 引言 区域环保合作理论成为国内外研究热点。武汉城 市圈2007年获批“全国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成为国内区域环保合作试 验区。根据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的要 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源、环境相协调,切实走出一条有别于传统模式的工业 化、城市化发展新路,为推动全国改革、实现科学 发展与社会和谐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武汉城市圈提 出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 设、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5个“一体化”战略。环境保 护和资源节约利用是武汉城市圈制度创新的切人点和 重点。武汉城市圈需要不断地进行理论研究和大胆改 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有利于能源资源节约和 生态环境保护的机制,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 跨区域层面的低碳创新文化空间联系,构建良好的低 碳创新文化网络与社会基础,促进低碳创新文化的形 成,加强与外部区域低碳创新资源的文化整合,促进区 域低碳创新的对外开放,到外部区域寻求销售渠道、资 金和低碳产品市场等,实现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 与低碳创新系统构建。 参考文献: [1] 李海燕.低碳经济:“两型”社会建设的突破口IJ].中国国情 国力,2009(12):7-9. 革来实现制度创新。武汉城市圈选择合作路径和推进 [3] 陆小成.区域低碳创新系统的构建:基于技术预见的视角 [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8(6):98. E4]何建坤.发展低碳经济,关键在于低碳技术创新[J].绿叶, 2009(1):13—14. E5] 刘莎,王培红.发展低碳经济呼唤科技创新EJ].能源研究与 利用,2O10(2):l_3. [6]刘传江,冯碧梅.低碳经济与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 ̄-EJ]. 学习与实践,2009(1):49—5O. [7]余斌,刘明华,黄昆.区域创新与武汉城市圈特色产业的空 闻发展研究[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3):380. [8]余斌,李星明,曾菊新,等.武汉城市圈创新体系的空间分析 [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1):40—43. [9]唐建荣,张荣荣.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可能路径[J].科技进 步与对策,2O10(4):3o一32. (责任编辑:郑兴华) [2] 尤建新.发展低碳经济重在行动、成在创新[J].上海企业, 2008(8):10. 收稿El期:2O1I-1I—l0 基金项目:湖北省人文社科基地——中国地质大学资源环境经济研究中心重点研究项目(2O09A001);武汉市社科基金项目(09005);中 国地质大学(武汉)优秀青年基金项目(CUG0902o9) 作者简介:白永亮(1972一),男,内蒙古凉城人,中南财经大学博士研究生,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资源环境经济学、区域经济学、世界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