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社会课堂教学浅谈
阿勒泰市市一中小学部 孙庆
小学社会课堂教学浅谈
阿勒泰市市一中小学部 孙庆
本人自参加工作以来,也兼职带五六年级的社会课。社会课虽然不是一门主课,但它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将小学生最需要了解的有关社会生活、地理、历史知识材料组成最新的、最简单的社会常识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掌握社会常识、培养适应社会能力。我本着在教学活动中“既依据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将教学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的课程标准来进行教学,对教学做一些初步探索。
一、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社会课对实现学生个体社会化具有重要作用,社会课要强化活动教学,因而,在社会教学中,我注意为学生创设有利于全面发展,主动探究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好奇地问,自由地想,自信地说,心情愉快地参与课堂教学。教学的主体在这里发生了改变,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小学四五六年级学生是小学高年级学生,他们通过几年的学习,学会了提出问题的方法,当在教学中是学生自己在探讨自己提出问题的结果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也显示出他们思索的才华,判断、概括、综合能力在逐步加强,当他们那些富有创造性的答案展示给大家时,他们又体会到成功感。从依赖性走向性,主动性,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和参与权还给学生。比如,在我执教《环境保护》一课时,课前与学生商议,听取学生的建议,在课堂上举行一场同学们都喜闻乐见的环保知识竞赛。又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出题。这样就使学生在“娱乐”之中,不知不觉地进行了思考、判断,并解决了问题,进行了探究性学习。
二、多媒体辅助教学
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开发、组合和利用各种学习资源,扩展教育和学习的空间,使教育摆脱以学校为中心、课本为中心和教师为中心的束缚,创设更好的学习情境,供学生观察、思考。在相应的教学中,有很多历史事件是无法再现的,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途径;有很多内容是学生不常接触到的,利用多媒体的存储技术和图形化界面技术可建立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让
学生学会从各种资源中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利用信息。例如,在教学《环境保护》一课时,我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被污染的环境,向学生提出问题:“你愿意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吗?为什么?”在这里,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能够获得直接来自多种感官综合信息的刺激,把他们的思维带入广阔、真实、开放的环境中,认识社会现象,了解社会动态。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同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和回答问题,不仅使学生在愉快而紧张的课堂上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以及团队精神。而这种能力和精神的培养,不只是利于目前的学习,也为学生以后走入社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又如,我在教学《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课时,制作了欧洲战场和太平洋战场形势的课件,让学生搜集有关二战的资料以及二战给全球带来的损失。,教师通过利用多媒体教学突破学习信息表现单一化的局限,可使学习信息的呈现形式多样化,且图文并茂,情意交融,提高了教材的表现力,能够生动、具体、形象地把某些社会情境“迁移”到课堂上来,把学生带入特定的社会时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思维活跃。而当同学们展示了自己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后,都懂得应该珍惜和平、热爱和平、维护和平。
三、加强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
社会课的内容涵盖面很广,所以,社会课的教学应该打破传统课堂教学封闭的时空观,充分开发社会资源,创建开放式的育人环境。知识来源于生活,离不开社会。应加强学生的调查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让知识服务社会。翻开社会课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课本中设了“说一说”、“做一做”、“讨论”、“活动”等小栏目,其中“活动”这一小栏目中有大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要深入社会,进行社会小调查。所以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与实践相结合,安排一定的时间,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有计划、有组织地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课本中规定的社会调查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深入周围社会,通过亲身体验,具体感知,从而获得知识,提高认识。例如,《周围社会小调查》一课,调查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周围的社会生活。调查的内容有:人口、学校、医院、商店、道路、集贸市场、文化娱乐场所等的变化。进一步地认识家庭周围生活环境。还比如让学生调查家乡少数民族情况及少数民族的生活。
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每一个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让学生逐步认识社会、适应
社会、服务社会。重视实践,课内外结合,上好观察课,是达到这个教学目的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学习《环境保护》一课时,我要求同学们在学校,家里和自己生活的社区中细心观察周围存在着哪些环境问题,并在课堂上汇报交流。这就把学生从课堂引入社会,走向生活,到集体活动中去学习体会,思考生活,体验生活,使教学更贴近生活。经过同学们的观察,他们提出了“工厂排放废气”“居民乱倒生活垃圾”和校园中有些同学“不爱护花草”“乱扔饮料瓶”等问题。我们举行了一次\"环境保护知识\"竞赛,使学生懂得人类如不保护环境,就会受到大自然地惩罚。还向全校同学发起“为保护身边环境做一件实事”的倡议。通过这种活动开展,同学们一致表示:只要我们从身边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保护身边环境做起,明天就会以舒适幽雅的环境迎接我们。
总之,学生只有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他们的社会意识,建立他们的价值观念,熏陶他们的思想情感,养成他们的行为习惯,掌握某些必要的适应社会生活的技能和能力,从而逐步实现儿童身心的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