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十周年校庆贺信
中国海洋大学:
值此中国海洋大学建校80周年之际,谨向贵校全体师生致以热烈的祝贺和崇高的敬意!
八十年风雨历程,中国海洋大学海纳百川,取则行远,发展成了一所以海洋和水产学为办学特色,兼具理学、工学、农学、经济学、文学、医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等学科门类较为齐全的综合性大学,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数以万计的英才,为祖国海洋科教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我们相信: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贵校历届校友的支持下,经过贵校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中国海洋大学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发展目标一定会尽快实现。
真心希望在以后的发展中,北京师范大学与中国海洋大学加强沟通,深化合作,共谋发展。
最后,预祝贵校校庆成功!
北京师范大学
x年9月18日
学院十周年校庆贺信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在这金风送爽、果实累累的日子里,我们聚集一堂共同庆祝松滋二中建校七十周年,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是一个让人激情满怀的时刻,是一个继往开来的时刻。作为松滋二中的一名校友,我有幸与各位一起怀念过去、展望未来,感到无比光荣和自豪。在过去的七十年里,二中桃李满天下,为国家与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我本人就是受到母校教育而成长起来的桃李之一。在此,我衷心感谢母校老师们对我的栽培,请母校接受我的敬礼!
下面,我想对大家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感受,也算是交流吧。
我是恢复高考制度以后第三年也就是1979年从二中考入武汉大学中文系的,那时我还没满17岁,正处于“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的大好年华。可是,作为一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民的儿子,那时候我只是沉浸在“鲤鱼跳龙门”的喜悦之中,对母校只有深深的感激,对未来还只有朦胧的向往,还不愿轻率地“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是,在二中培养起来的奋发向上、激流勇进的精神,已经深深地扎根在我的心中。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我后来即使在大学毕业了也没有停止学习,而是锲而不舍地继续攻读硕士与博士学位,在知识的大海里扬帆远航。我并不只是以获得文凭为目标,而是追求真才实学。这种踏实的学风,也是二中教给我的。一个人可以没有厚禄,但是不能没有追求真理的精神和诚实好学的品格。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的学问,我的这种信念也是在二中形成的。当然,开拓创新、敢于不断进步,也是一个人应该具备的素质。我在专业上有中国文学和新闻学两个专业,在职业上既当过大学教师又当过新闻记者,最近两年在参与人事制度改革,这些经历让我有了比较丰富的体验。说一千,道一万,没有在二中打下的基础,我就不可能有后来的深造,也就不可能成材。为此,我再次感谢母校给了我飞翔的翅膀,让我拥有了一片辽阔的天空。
饮水思源,我们这里还应该缅怀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同志。是他在结束后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口号,并且主持恢复了高考制度,教育事业才重新蓬勃发展,成千上万的青年学生才有了脱颖而出的机会。今天,“科教兴国”已被提到战略的高度,教育真正成为全党全社会关心的优先发展的事业。在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面前,我们的母校二中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我祝愿二中今后更加辉煌,成为科学与文化的摇篮,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人才。
七十年的厚重,七十年的内涵,是二中宝贵的精神财富。分布在全国乃至于全世界的校友,是二中的作品。我们共同拥有二中,拥有这一个精神家园,我们相信二中将焕发青春,拥有更加灿烂的明天。
最后,祝老师们身体健康、家庭幸福、待遇优厚;祝正在苦读的学弟学妹们梦想成真!谢谢大家!
学院十周年校庆贺信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纪念法大成立60周年。一个甲子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个步入了老年的象征,一个人不可能生活两个甲子,但是对一个学校来说就不一样了: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有800(实为900——注)多年的历史,美国的哈佛大学也有将近400年的历史,中国现在有一些学校正在准备庆祝两个甲子。所以我们学校应该说还是比较年轻的。
我们是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按照前苏联的教育,经历了院系改革而成立的北京学院。应该说,先天已经有一些不足,所以庆祝校庆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怎么样庆祝呢?我们历来都是歌颂成绩,吹嘘一番。
我觉得,纪念校庆应该更多地来反思自己的不足,来寻求来来发展的方向。中国有一句古话,叫“知耻而后勇”,就是这个道理;只有我们知道了自己的不足,找到了未来发展的方向,我们才有前进的方向和动力。
中国大学是以“依法治国”、“法治天下”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而实现这个目标,应该说人才是最关键的,而在培养人才中,培养具有现代法治观念的人才,更具有重大的意义。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大学的老师坚守自己的岗位,我们培养出来了许多为国家法治做出贡献的人才;我们可以说,无愧于历史,我们做到了自己对国家应该尽到的责任。
我是1956年进入北京学院的。60年的校庆中,我有56年是在这个学院。60年的校史,应该说是由三个部分来组成的:前14年是创业,后来中间的13年是停止招生和解散,后33年是复办、走入正轨。
一所大学应该说所要求的物质基础现在正在完备,我们的新校和老校也都初具了一些规模,但是一所大学应当具有的精神基础,我们还很欠缺:我们自己的校风还没有形成,我们自己的办学理念也没有成型,我们自己的传统精神更有待于完善。
物质基础可以在十几年、几十年内来完成,但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则需要上百年甚至几百年才能形成,没有这种时间的沉淀和检验,是不可能形成的。
大学应当是的,自由的,就是人格的和学术上的自由。这是大学的灵魂所在。没有它,大学就没有灵魂;大学是学术机构,应当去行政化。
去行政化应当首先解诀领导,是实行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还是校长负责制?这是应当允许公开讨论的。20多年前,我们学校已经准备实行校长负责制,后来因为发生了那件,就改成了现在的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我们今天应当认真来思考这个间题:究竟在现在的情况下,实行校长负责制还是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是应该允许来公开讨论的、公开来探讨的。
学校应当有自主权。现在我们正在进行事业单位的改革,改革的核心就是自主权。只有大学真正实现了去行政化,才能够迈向真正的大学的人格。
大学是学术机构,学术应当自由,自由必须有包容精神。现代学术的包容精神比以前要宽容得多了,但是在学术研究的课题上,仍然存在着包办过多、包容不足的现象,这也是需要我们来逐步完善的。只有打破了学术禁区,才能够实现学术自由,也只有打破学术垄断,才能够实现学术自由。
我认为,人格和学术自由,这就是我们走向第二个甲子所奋斗的目标。我祝愿中国大学在未来的一个甲子里面,我们取得更大的成绩。
谢谢大家。
学院十周年校庆贺信
尊敬的袁、各位领导、来宾、教师同学们:
大家好!金秋十月,清风送爽。今天,我们欢聚一堂,在这里召开沙县一中建校九十周年座谈会,为此我代表全校师生,向前来参加座谈会的领导和佳宾表示最诚挚的欢迎,向九十年来为沙县一中的创办、发展和繁荣做出贡献的各级领导、师长、校友和社会各界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1923 年秋,就在我们校园古樟西侧的文庙里,创办了沙县县立初级中学。当时学校非常简陋,以文庙的房间当教室和宿舍,学生才 100 多人,来自本县和明溪、将乐、尤溪等地,而且大部分学生读一年半载就辍学了。 1923 年到 1930 年的七年时间里,真正毕业生才 30 多名。据《三明市志》记载,沙县县立初级中学是三明市最早的一所中学。这也是沙县教育史上的一个里程碑。由于种.种原因, 1930 年学校停办了。 1943 年,正值抗战时期,国家急需人才,省要求各县设立一所中学,学校又在城西的汀州会馆复办了,不久因会馆发生火灾,迁到了对面的陈了斋祠堂,也就是现在的城一小学。前由于战火连年,校舍破旧,部分学生辍学,学校发展较为缓慢。建国后,在党和的领导下,学校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各项工作走上了正轨。 1951 年,学校从了斋祠重又迁回城东文庙,就是现在的学校,校园面积扩大了,招生规模也扩大了。 1956 年秋,学校创办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 1958 年更名为“福建省沙县第一中学”。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沙县一中乘改革开放东风,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三千多万元,征用民宅,扩大校园十余亩,先后兴建了办公楼、科技楼、教职工宿舍楼、学生公寓和学生食堂,重建了教学楼和田径场。 1980 年,学校被确定为省重点中学, 1996 年被确认为普通中学省二级达标学校。 1998 年沙县城区初高中分设,沙县一中办成了一所高级中学。 20__年被省教育厅确认为省一级达标学校。
九十年来,学校培养了近四万名初高中毕业生,为大中专院校输送了一万一千多名学生,为沙县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在我们的学子遍及海内外,他们中有专家学者、能工巧匠、企业家普通劳动者,著名校友有开国少将张迁发将军, 外交部副宋涛先生,中国美院院长、著名画家许江先生,福建省教育厅鞠维强先生,福建省林业厅原副王立勋先生, 中国民主自治同盟福建员会常务副主委(正厅)江尔雄女士等各级领导; 北京威联德骨科有限公司总经理、著名企业家林英钊先生, 金港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北京市汽摩协会副会长、北京三明商会会长叶明钦先生, 上海杨浦科技创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官远发先生, 上海秦皇山渔业有限公司 董事长、著名企业家 蔡劲红先生著名企业家;复旦大学材料科学系教授、研究薄膜物理技术的专家罗维昂先生, 中文大学博士、国际商务学会会员曹声容先生, 福州大学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副院长王美清女士, 电力电子学领域有重要影响力的专家、福州大学教授 陈道炼先生, 美国西北 大学 博 士、 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后、南开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陈凌懿先生 等著名专家学者。他们 在各条战线上,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是沙县一中的自豪,也是沙县人民的骄傲。
此时此刻,我们想起了建校前贤,他们筚路蓝缕,创办了沙县县立初中,为沙县的现代教育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更想起了一代代的师长,他们勤勤恳恳,兢兢业业,无私奉献,为沙县一中的发展付出了心血;我们也想起了历届校友,他们朝气蓬勃,执着追求,形成了优良的校风。从东门文庙的初创到西门汀州会馆的重办,从陈了斋的简陋到兴国园的崛起,我们沙县一中走过了光荣而艰辛的历程。这九十年,是一部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历史,更是一部奋发图强、蓬勃发展的历史。
忆往昔豪情满怀,看今朝欢欣鼓舞。近年来沙县一中坚持“三个面向”, 深化“四带”,开展“两访两创”和“三走三查”等活动, 不断加强“三风”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从“让每位同学成功”的办学理念出发,强化服务意识,不断优化教育管理,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取得了可喜成绩。 20__届高考本一上线 180 人。理科考生董隽烨 6 分(省第62 名)、许丁杰 687 分(省第 86 名)、廖舒文 680 分;文科考生詹安妮 631 分,均名列全市前茅。 20__年林良浩被北京大学录取,许晗被大学录取。本一上线人数 155 人,本科上线人数 610 多人。 20__年本一上线 193 人,本科上线 620 多人。
学校从 20__ 年起,连续三次被评为省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20__年以来连续被评为第八届、第九届、第十届、第十一届省级文明学校。目前沙县一中有 43 个教学班,全校学生共2206 人 ;教职工 200 人。新一代沙县一中人秉承“励志、笃学、求真、致美”的校训,不断改革,不倦追求,为沙县一中的腾飞发愤图强,不懈努力。如今鸟语伴着书声,花香飘出校园,千年古樟更加葱郁,九十年老校焕发青春。春华秋实,办学九十年,沙县一中硕果累累,享誉闽西北。
展望未来,我们信心百倍。前人的汗水和智慧,为我们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我们举办座谈会,是回顾和总结历史,从中吸取力量,更是对未来的期盼和展望。近年来县委、县积极争创“教育强县”,对沙县一中更加重视,对教师更加关怀,教师职称职数提高了,每年重要的传统节日、教师节走访慰问优秀教师、困难教师,同时加大了资金投入,添置了理化生成套实验设备,对校园进行整体搬迁。新校园坐落于金沙大道东侧,占地 170 余亩,拟投入两亿多资金。现在学生宿舍楼和食堂已经封顶,教学楼、办公楼、科技楼和体艺馆也已开工建设, 20__ 年秋将迁入新校园上课。我们将以校园整体搬迁为契机,积极争创一流名校。我们将群策群力,再经过三至五年的努力,使教育管理、师资水平、教学质量上一个大台阶,把沙县一中建设成环境一流、师资一流、质量一流的省内有较高知名度、市内有示范作用的新型高中。
展望未来,我们看到了美好的前程,也感到了历史的重任。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相信,在县委、县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全校师生发扬艰苦奋斗和不甘人后的精神,抓住机遇,迎接挑战,与时俱进,大力推进学校全面改革和素质教育,就一定能够把沙县一中建设成环境优美、风气优良、成绩优异的八闽名校。
最后,我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各位师长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
谢谢大家 !
学院十周年校庆贺信
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举行庆典,庆祝东北师范大学建校60周年,这是令所有东北师大人自豪和激动的日子。当此之际,诸多领导、嘉宾和校友汇聚于此,与我们共庆东北师范大学的甲子华诞,使我们感到无比的高兴和温暖。在此,我代表学校,向长期关心与支持东北师范大学事业发展的教育部和省市领导,向长期爱护与帮助、并与我们结下深情厚谊的国内80多所大学的党政领导、国外30多所大学的校长、副校长,向对母校怀着拳拳情意、从四面八方归来的各位校友,向所有光临庆典的嘉宾和朋友们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最衷心的感谢!同时,向全校师生员工和海内外校友致以最诚挚的节日问候!
东北师范大学,用六十年的风雨兼程,书写了一部属于自己的、充满了开拓与奋斗、也充满了梦想与光荣的历史华章。东北师范大学前身为东北大学,1946年创建于辽宁本溪,是中国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张学良将军的胞弟、时任东北行政委员会副的张学思将军任第一任校长。在东北的烽火硝烟中,学校辗转丹东、通化、长春、哈尔滨、佳木斯、吉林等地,1949年定址于长春。新中国成立前夕,与中国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校,后又有长白师范学院,原长春大学,以及原沈阳东北大学的文、理、法商学院等并入,成为当时东北规模最大的高等学府。1950年,根据国家培养教师的需要,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是当时教育部直属的三所师范大学之一。1958年,学校划归吉林省领导,改名为吉林师范大学。1978年,学校重新隶属教育部,1980年,恢复东北师范大学校名。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我们的老校长、著名教育家成仿吾先生审时度势,提出了为国家和地方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思想,为学校逐渐形成鲜明的“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为学校凝练“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坚持为农村基础教育服务,走出了一条富有特色的“长白山之路”,九十年代成为第一所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的师范大学。进入新世纪,学校抢抓机遇,乘势而上,确立了“为基础教育服务、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办学指导思想,提出了“尊重的教育”理念,实行了“教育教学是立校之本,科学研究是强校之本,依法办学是治校之本”的治校方略,新建了净月校区,全面改造了本部校区,成立了研究生院,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学科发展、教师队伍建设、现代大学制度探索、社会服务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学校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是教师价值之所在;为社会培养致知明德的人才,是学校光荣之所在。六十年来,已有十八万余名毕业生从母校走向全国各地,在不同时期、不同岗位为国家的建设事业辛勤耕耘、竭诚奉献,涌现出了一大批诲人不倦、爱岗敬业的优秀人民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在全国基础教育界享有广泛赞誉;也涌现出了一批严谨求实的科学家、德艺双馨的艺术家、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和博击商海的企业家。一代又一代东北师大人以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为祖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为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振兴做出了卓越贡献。
各位领导、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回首往事,我们深知,东北师范大学能够得到今天的发展,有赖于党和国家的扶持、有赖于各级领导的支持、有赖于各界朋友的关爱、有赖于几代东北师大人的努力与奋斗。我们衷心感谢长期支持东北师范大学发展的各级领导和各界朋友!感谢所有对母校赤子情深、关爱备至的校友!此时此刻,我们缅怀为东北师范大学的事业呕心沥血、无私奉献的先辈们,我们更要感谢所有曾经和正在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作出贡献的离退休老同志和全体师生员工!东北师范大学的辉煌将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21世纪将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时代,教师教育肩负着“科教兴国”的神圣使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重大战略决策,为我们创造了新的历史性机遇,也向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走强校之路,走特色之路,走开放之路”的发展思路,我们决心把东北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文化底蕴厚重、思想内涵深邃、学术品位上乘、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重的“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走强校之路,就是充分利用办学条件,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层次和质量,使专业特色更加鲜明,优长学科国内先进,标志性成果更加突出,学校整体上形成明显的、有风格的办学优势。
走特色之路,就是坚定不移地发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办学特色,不断拓展为基础教育服务的内容和层次,巩固和提升学校在基础教育界的优势。
走开放之路,就是与社会和国内外高校建立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学习、研究、借鉴国内外一流大学的先进办学经验,紧紧抓住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加强在实践中培养人才,努力开拓多方面为社会服务的渠道,为促进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各位领导、来宾、校友、老师们、同学们、朋友们!
东北师范大学的历史是一部始终与新中国教育事业、尤其是基础教育事业紧密相连的发展史,是一部自强不息、勇于创新的奋斗史,也是一部昭示未来的文明史。今天,在这里举行60周年建校庆典,既是回顾往事、分享自豪与光荣,也是展望未来、树立信心和勇气。新的跨越即将开始,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让我们行动起来,在科学发展观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在教育部、吉林和省的领导下,在各级、社会各界、广大海内外校友的关心与支持下,继承和发扬优良传统,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早日将东北师范大学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
我相信,我们的目标是能够实现的。所有的东北师大人相信,我们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