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愆伏相关词语有哪些

愆伏相关词语有哪些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愆伏的词语有:负愆,伏伏贴贴,伏伏帖帖。

愆伏的词语有:顾愆,伏伏腊腊,疵愆。2:拼音是、qiān fú。3:简体是、愆伏。4:结构是、愆(上下结构)伏(左右结构)。5:繁体是、愆伏。6:注音是、ㄑ一ㄢㄈㄨˊ。

愆伏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

⒈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引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行合於天也。”《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宋欧阳修《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

二、网络解释

愆伏愆伏多指气候失常。综合释义: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行合於天也。”《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宋欧阳修《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愆伏[qiānfú]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书经.舜典》汉.孔安国.传:「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德合于天。」宋.秦观〈喜雨得城字〉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汉语大词典: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孔丛子·论书》:“是故阴阳清和,五星来备,烈风雷雨各以其应,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行合于天也。”《宋书·王弘传》:“荏苒推迁,忽及三载,遂令负乘之衅,彰著幽明,愆伏之灾,患缠氓庶。”宋欧阳修《原弊》:“夫阴阳在天地间,腾降而相推,不能无愆伏,如人身之有血气,不能无疾病也。”国语辞典: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愆伏[qiānfú]⒈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引《书经·舜典》汉·孔安国·传:「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德合于天。」宋·秦观〈喜雨得城字〉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辞典修订版:愆,愆阳,指冬天过度炙热。伏,伏阴,指夏天出现寒气。愆伏指气候失常,寒暑失调。《书经.舜典》汉.孔安国.传:「纳舜使大录万机之政,阴阳和,风雨时,各以其节,不有迷错愆伏,明舜之德合于天。」宋.秦观〈喜雨得城字〉诗:「一气或错缪,愆伏相寇兵。」其他释义:《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愆阳:冬天阳温。伏阴:夏天阴凉)后因以“愆伏”指气候失常,冷暖不调:土气有早晚,天时有愆伏。

三、词语解释

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愆伏[qiānfú]⒈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语本《左传·昭公四年》:“冬无愆阳,夏无伏阴。”基础解释:谓阴阳失调。多指气候失常。

关于愆伏的成语

绳愆纠缪  伏伏腊腊  省愆寡过  愆戾山积  惹祸招愆  绳愆纠违  三风十愆  好恶不愆  哀告宾伏  闭门思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