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状的词语有:伏伏贴贴,入禀状,扁扁伏伏。
伏状的词语有:入禀状,伏伏帖帖,起起伏伏。2:拼音是、fú zhuàng。3:繁体是、伏狀。4:简体是、伏状。5:结构是、伏(左右结构)状(左右结构)。
伏状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词语解释
1.承认罪状。2.承认罪状的书面供词。伏状[fúzhuàng]⒈承认罪状。⒉承认罪状的书面供词。
二、引证解释
⒈承认罪状。引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昭信令奴杀之。后捕奴得辞,伏状。”⒉承认罪状的书面供词。引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
三、网络解释
伏状伏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úzhuàng,意思是承认罪状。网友释义:伏状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是fúzhuàng,意思是承认罪状。汉语大词典:(1).承认罪状。汉荀悦《汉纪·宣帝纪一》:“昭信令奴杀之。后捕奴得辞,伏状。”(2).承认罪状的书面供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将枷来枷上,下在死囚牢里去。”《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便把这婆子推上木驴。”国语辞典:承认罪状的供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著他画了伏状。」《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也作「招伏」、「招状」。伏状[fúzhuàng]⒈承认罪状的供词。元·关汉卿也作「招伏」、「招状」。引《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著他画了伏状。」《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辞典修订版:承认罪状的供词。元.关汉卿《窦娥冤.第二折》:「既然招了,着他画了伏状。」《水浒传.第二七回》:「读了朝廷明降,写了犯由牌,画了伏状。」也作「招伏」、「招状」。
关于伏状的成语
怪形怪状 嘉言善状 安于现状 狼狈万状 莫可名状 骇状殊形 难以言状 惊惶万状 行行出状元 惊恐万状
关于伏状的造句
1、夏季阳气充足,药物容易吸收,“冬病”暂得缓解,体内凝寒之气易散,运用补虚助阳或温里散寒药物,天人合击,最易把冬病之邪消灭在蛰伏状态。
2、虽然结球期顶端变成生殖顶端,但是由于这时的生殖端呈潜伏状态,营养物质可用于球叶的生长。【***造句网https://***】
3、虽然结球期顶端变成生殖顶端,但是由于这时的生殖端呈潜伏状态,营养物质可用于球叶的生长。(***造句网***)
4、它在雨季行将结束之时开花,此时很多其他的树种已陷入蛰伏状态,不再挂果。
5、经过半世纪“潜龙勿用”潜伏状态的中国,而今展现出“飞龙在天”的全新气象,风头不再的亚洲四小龙不禁开始人心惶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