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岩松看美国读后感

  再来谈钱。“纽约州负责57%的经费”(以纽约州为例),“美国政|府平均每年要为一个正常孩子坐校车支付520美元,为特殊儿童支付2400美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如何既节省费用又保证校车正常维护和更新……是教育部门面对的问题……为纳税人呈递出一个合理的预算……希望可以得到纳税人的同意。”

  这件事是由教育部来做的,美|国|政|府保证每一分钱都不会被浪费,他们为纳税人负责。如果相同的事情放在中国,这得是多大的一个工程!教育部负责生源,交通部提供校车,保证安全,财政部拨一些款,随随便便就四、五个部委了。怪不得经常能在电视上看到什么“五部|委联合发文”。这势必影响效率。不是天天说保民生吗?这就是一条值得发展的道路。学生安全,家长放心,双方,提高效率。

  当然,人家发展了1XX年了,我这么比有些不厚道。他们在探索、发展的过程也必然有过阵痛。我们现在没有这个东西,但是我们可以学习。这是美国社区文化的一部分。美国人的社区文化很发达,而中国的社区建设才刚刚起步。

  二、 自由穿行(free to all)

  谈到社区文化,不得不说美国的公共图书馆。

  “free to all”,这是挂在波士顿公共图书馆大门上的字。直译过来就是“对所有人都是免费的”。白岩松从图书馆出来时把它译为了更传神的“自由穿行”。我本人也认为这是一个更好的翻译。

  在中国,最重要的东西,是身份。没有身份什么也办不成。(还好收容制度消失了。)我们有时不得不用各种方法证明,我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像我身上,最有力的证据,就是身份证。我不会记得很多数字,但我会记得我的身份证号码。其它的证据就是学生卡、学生证、团员证。美国人好像就一个号码:医疗保险号码。似乎什么事都是用这个号码的。(连用“好像”、“似乎”是因为这些还都是道听途说。)

  在中国用图书馆,可麻烦了。学校图书馆还好说,大的图书馆可谓极其繁琐。成了必要程序。我虽然没去过美国的图书馆,但去过新加坡的国家图书馆,也体会到了“自由穿行”之意。进是随便进的,只要不偷书,出也随便出,证是不需要的。但这还是不及美国公共图书馆的“自由穿行”。

  “美国的社区公共图书馆制度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全国有公共图书馆上万家,其数量占美国总图书量的8%左右。服务涵盖几乎所有人口,藏书8亿多册,人均藏书量达到2.8本。”(引自此书,我本人对此数据有疑问。美国人口已突破4亿,对于人均藏书量的表述也不清。)“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平均45.9万人拥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一年购书经费人均不足3毛钱。”对这个数字我很有感触。以前在看杂志时也有过文章说某欧美国家年人均读书量50本,中国0.5本。对于这个0.5,我认为农民伯伯有很大责任。我一年读的书何止20本,那传说中的9亿农民就算每年读一些农业方面的书也行啊。

  这或许还和书价有关。一般一本书至少20元,有的价格就比较恐怖了。《激荡30年》,48元。70年前就出版过的《经典常谈》22.5元,可是全书只有8.9万字,不能因为是三联书店出的就那么贵啊!而且作者朱自清先生已经去世,也无需付版税,不应该卖这么贵啊。当书价太贵的时候,到图书馆借书就成了不二选择。但是在中国农村,你听说过公共图书馆这个东西吗?

  波士顿公共图书馆成立于1848年3月。(我一下被此数字击倒,并且实在无话可说。)由拨款、免费对公众(不是“公民”、“群众”)开放,被称为全美国第一家对外开放的公共图书馆

2页,当前第2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