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犯获得取保候审是否能判缓刑取决于是否符合缓刑条件,包括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危险以及对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宣告缓刑时可以犯罪分子的活动范围和接触人群,但附加刑仍需执行。根据《刑法》第七十二条的规定,被判处拘役或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
法律分析
罪犯获得了取保候审是否能判缓刑要看是否符合缓刑的条件。根据《刑法》相关规定,缓刑的适用条件:其一是缓刑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其二是犯罪分子确有悔改表现,认为暂不执行所判刑罚也不致于再危害社会;其三是罪犯不属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
法律依据:
《刑法》第七十二条
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宣告缓刑,对其中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怀孕的妇女和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应当宣告缓刑:
(十七)犯罪情节较轻;
(十八)有悔罪表现;
(十九)没有再犯罪的危险;
(二十)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
宣告缓刑,可以根据犯罪情况,同时禁止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从事特定活动,进入特定区域、场所,接触特定的人。被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如果被判处附加刑,附加刑仍须执行。
拓展延伸
是否可以获得缓刑的可能性及其相关因素
获得缓刑的可能性取决于多个因素。首先,法庭会考虑犯罪的性质和严重程度。如果罪行较轻,且被告人没有前科,那么获得缓刑的可能性较高。其次,被告人的个人情况也会被考虑,包括年龄、教育背景、家庭状况等。如果被告人表现出悔罪态度,并且有积极改造的意愿,也会增加获得缓刑的机会。此外,被告人是否配合调查、赔偿受害人等行为也会对判决产生影响。最后,法庭还会考虑社会的利益和公共安全因素。总体而言,获得缓刑的可能性并非绝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做出决定。
结语
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罪犯获得取保候审后是否能判缓刑,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这些条件包括被判处拘役或者3年以下有期徒刑、犯罪分子有悔改表现且不再危害社会、罪犯不属于累犯和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等。此外,法庭还会考虑犯罪的性质、被告人的个人情况、社会利益和公共安全等因素。因此,获得缓刑的可能性并非绝对,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来做出决定。
法律依据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五节 逮 捕 第一百三十五条 被取保候审人违反取保候审规定,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提请批准逮捕:
(一)涉嫌故意实施新的犯罪行为的;
(二)有危害、公共安全或者社会秩序的现实危险的;
(三)实施毁灭、伪造证据或者干扰证人作证、串供行为,足以影响侦查工作正常进行的;
(四)对被害人、举报人、控告人实施打击报复的;
(五)企图自杀、逃跑,逃避侦查的;
(六)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情节严重的,或者两次以上未经批准,擅自离开所居住的市、县的;
(七)经传讯无正当理由不到案,情节严重的,或者经两次以上传讯不到案的;
(八)违反规定进入特定场所、从事特定活动或者与特定人员会见、通信两次以上的。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一百零一条 被取保候审人在取保候审期间,没有违反本规定第八十九条、第九十条有关规定,也没有重新故意犯罪的,或者具有本规定第一百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之一的,在解除取保候审、变更强制措施的同时,机关应当制作退还保证金决定书,通知银行如数退还保证金。
被取保候审人可以凭退还保证金决定书到银行领取退还的保证金。被取保候审人委托他人领取的,应当出具委托书。
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六章 强制措施 第二节 取保候审 第九十条 机关在决定取保候审时,还可以根据案件情况,责令被取保候审人遵守以下一项或者多项规定:
(一)不得进入与其犯罪活动等相关联的特定场所;
(二)不得与证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同案犯以及与案件有关联的其他特定人员会见或者以任何方式通信;
(三)不得从事与其犯罪行为等相关联的特定活动;
(四)将护照等出入境证件、驾驶证件交执行机关保存。
机关应当综合考虑案件的性质、情节、社会影响、犯罪嫌疑人的社会关系等因素,确定特定场所、特定人员和特定活动的范围。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