蚱蝉:别名知了_鸣蝉_秋蝉_鸣蜩_马蜩_蜘蟟_蚱蟟,为半翅目、蝉科、蚱蝉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中国(长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区)、朝鲜、韩国。野生于阔叶林中,如杨树、桐树、榆树和各种果树等。1775年命名。若虫中蛋白质、脂肪、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很高,并含有17种氨基酸,9种矿物质元素。入药后,蝉蜕(蝉羽化时所蜕的皮壳),有疏散风热、透疹止痒、息风止痉、退翳明目之功能,且能治疗疟疾。蝉花(幼虫在羽化前被虫草菌感染、寄生),还可以作为冬虫夏草的代用品,达到滋补养生的作用。
我国最常见的鸣虫,俗称知了,繁殖季节群鸣的声音响亮而嘈杂,是地球上叫声最响亮的动物之一,音量可达近120分贝。它的营养和药用价值都很高,是天然无公害高级营养食品,野味菜肴。
科目分类:半翅 ;生存环境:丛林 ;颜色分类:褐色_棕色 ;居住环境:树栖 ;最大体型:4.5cm ;性情分类:温和 ;寿命年限:5年 ;适宜温度:24℃±5℃ ;食物饲料:植食
蚱蝉形态特征:
体长4-4.5cm,头顶到翅端长6-8cm。黑色、密被金黄色细短毛,但前胸和中胸背板部分毛少光滑。中胸背面后部有“X”形突起,突起部分黄褐色,翅脉基半部黄褐色,往翅端逐渐到黑褐色。翅基部约1/4部分的脉间黑色。足黄褐色,有黑斑,前足腿节内侧的2根刺黑色。若虫老熟时体长约35毫米,黄褐色,体壁坚硬,前足为开掘足。
蚱蝉生活习性:
秋去冬来时,若虫深入土中,以避寒冷。若虫在土中生活若干年,共蜕皮5次。成熟若虫于5-8月从土中钻出,在激素控制下开始蜕变羽化,准备交配繁殖。雌虫不能鸣,称为哑巴蝉,成虫羽化后20天左右,通过刺破树皮吸食树汁进行营养补充后,即可开始交尾产卵,如此周而复始。
蚱蝉饲养方法:
蛹长3cm,乳白色。越冬若(幼)虫的活动受地温和寄主植物树液的影响。当温度高于10-15℃时,树体汁液开始流动加速,越冬若虫随之向上移动,在寄主植物根部吸食汁液。成熟若虫于5-8月从土中钻出来,凭着生存的本能爬行到灌木枝条、杂草茎干等处,用爪及前足的刺固着于树皮枝叶上。
蚱蝉雌雄分辨:
雌雄个体形状大小相似,只雄虫腹部第1节有发音器。幼虫体色黄白,头棕色,腹部较大,腹部密生细刺突。幼龄若虫身体多为白色或黄色,很柔软,额显著膨大。老龄若虫体长约35mm,身体较坚硬、黄褐色,翅芽非常发达,前足为开掘足,自头顶至后胸背有一道蜕皮线,为羽化成虫时的开裂线。
蚱蝉繁殖方式:
每年7-8月,雌雄成虫交尾,1只雄蝉可交配5-8只雌蝉。每只雌蝉可产卵800-1000个。8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10月为末期,卵多产在4-5cm粗的嫩枝梢上。雌蝉产卵时,先用产卵器刺破树皮插入枝条组织中,造成爪状卵孔,然后产卵于木质部内,每个产卵孔产6-8粒卵。接着飞到另一树枝上产卵,直到将卵产完,完成使命为止。卵长椭圆形,长5毫米左右,乳白色,有光泽。越冬卵由枝上落于地面,于次年5-6月份在潮湿的地方孵化为蝉蚁,并随即钻入土中。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