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缺翅虫:别名墨脱缺翅虫,为缺翅目、缺翅虫科、缺翅虫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中部,我国分布于察隅、本堆。野生于枝叶茂盛、阴暗潮湿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内的风析木、死树等的树皮下,单个或集群生活。1973年,由中国生物学家首先发现,并正式定名为“中华缺翅虫”。
中华缺翅虫生活史复杂,为不完全变态发育,主要以真菌孢子及螨类为食。中华缺翅虫分布区狭窄,是一类古老而特化的类群,对研究昆虫的演化和区系特征有一定价值。19年,被列为我国1级保护动物。
科目分类:其他 ;生存环境:丛林 ;颜色分类:褐色_黄色 ;居住环境:地栖 ;最大体型:0.5cm ;性情分类:温和 ;寿命年限:1年 ;适宜温度:24℃±5℃ ;食物饲料:杂食
中华缺翅虫形态特征:
体长0.3-0.4cm。有翅型个体为黑褐色,缺翅型色淡,头部较大,呈三角形。有翅型具单眼和复眼,缺翅型无单眼和复眼,翅基部细长,前翅大于后翅。头近三角形,稀布刚毛。胸部发达,前胸背板方形,中胸和后胸成梯形。足有毛,后足强壮,由基部向端部渐渐变短。尾须短,仅1节。腹部第8腹板有4根最粗大的刚毛呈弧形排列。
中华缺翅虫生活习性:
中华缺翅虫通常栖息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热带雨林及季节雨林地带的树皮下或土中,喜成群活动。
中华缺翅虫饲养方法:
幼虫与成虫常聚集在一起,喜在倒折树木的树皮下活动。主要以真菌孢子及螨类为食。
中华缺翅虫雌雄分辨:
腹部10节,腹节背板横向狭窄,雄虫第9节背板后缘有1个棒状突起,第10节背板有1个勺状突。
中华缺翅虫繁殖方式:
卵生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