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蛩蠊:别名蛩蠊,为蛩蠊目、蛩蠊科、蛩蠊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中国东北部,野生于海拔1200-3000m高山的苔藓、石块、倒木下和土中。1985年吉林长白山地区首次发现,1987年正式命名。隶属于昆虫纲很小的蛩蠊目(已知仅1科4属29种),该目物种既像蟋蟀(蛩)又似蜚蠊,因而得名。
我国2种1级保护昆虫中的一种,历史极为悠久,是现存孓遗类群,堪称活化石。体型扁而细长,头扁,无翅。杂食性,主要以植物(苔藓)和小虫为食,活动时间多在夜晚,主要靠爬行,行动非常敏捷。
科目分类:其他 ;生存环境:丛林 ;颜色分类:褐色_棕色 ;居住环境:地栖 ;最大体型:3cm ;性情分类:温和 ;寿命年限:2年 ;适宜温度:16℃±6℃ ;食物饲料:杂食
中华蛩蠊形态特征:
体长1.5-3cm。其复眼退化,无单眼。触角丝状,前口式,咀嚼式口器。上唇和大颚发达。大颚有端齿,小颚完整。胸部3节背片几乎相等,但侧片发达,每节有大形转节1对。3对足等长,基节特大,跗节5节,各具1腹垫。有端爪,但无爪垫。腹部10节。另外,肛上板和1对肛侧板可代表第11节。背面和头部棕黄色,较暗。腹面、足、触角琥珀色,较淡。体表被细毛,腹部两侧和足着生稀疏深棕色刺状毛。头宽大,有个模糊的黑斑。
中华蛩蠊生活习性:
夜出活动,适应于1℃低温环境。
中华蛩蠊饲养方法:
原生地多湖沼、融雪以及水流湿处,海拔较高,气候冷湿。杂食性。
中华蛩蠊雌雄分辨:
雌虫有发达的刀剑状产卵器,雄性外生殖器不对称。
中华蛩蠊繁殖方式:
卵生。雌虫羽化约1年后成熟,在土内或苔藓上产卵。卵黑色,单产。卵期约1年化为若虫,约5-7年才能完成1世代。有的种类栖居于穴洞内。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