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斑皮蠹:别名,为鞘翅目、皮蠹科、斑皮蠹属动物,原产于亚洲东南部,印度、缅甸、斯里兰卡、马来西亚。1962年从非洲传入我国,福建、山东、广东、云南等地曾有发现。我国许多地区曾有小面积发生,因扑灭及时,未造成大面积扩散。成虫虽有翅,但不能飞,主要随寄主、货物、包装材料和运载工具传播到亚洲、欧洲、非洲、美国、墨西哥等地。低温、过度拥挤和缺少食物可导致幼虫滞育。滞育的幼虫常钻入仓房的缝隙,可以不取食而存活2-3年或更长的时间,滞育幼虫比一般幼虫更难于防治。
有“谷物头号杀手”之称,幼虫贪食,食害谷类、干果、坚果、豆类、油料等,且繁殖力很强,被我国列为严格检疫的1类危险性害虫。除危害粮食外,还为害储藏物,如干酪、奶粉、巧克力、珍珠粉、食糖、丝毛、皮革、中药材、胡椒、棉籽、肉豆蔻等。
科目分类:甲虫 ;生存环境:农田 ;颜色分类:褐色_棕色 ;居住环境:地栖 ;最大体型:0.3cm ;性情分类:危险 ;寿命年限:2年 ;适宜温度:24℃±5℃ ;食物饲料:杂食
谷斑皮蠹形态特征:
体长0.2-0.3cm,体呈长椭圆形,体壁发亮,头及前胸背板暗褐色至黑色,鞘翅红褐色,上面的淡色花斑不明显,触角及足淡褐色。前胸背板近及两侧有不明显的黄色或灰白色毛斑。鞘翅密被淡褐色至深褐色毛。上面有淡色毛形成的极不清晰的亚基环、亚中带和亚端带,腹面被褐色毛。触角11节。颏的前缘中部具深凹,两侧钝圆,在凹缘最深处的高度不及颏最大高度之半。
谷斑皮蠹生活习性:
在东南亚,1年发生4-5代。以幼虫在仓库缝内越冬。成虫的寿命短,交配过的雌虫存活4-7天,未交配过的雌虫存活20-30天,雄虫可存活7-12天。成虫不飞行,很少取食。有突出的耐饥力,当食物缺乏时,接近成熟的幼虫甚至可以钻入缝隙处休眠。幼虫多集中于粮堆顶部取食进入3龄后又钻入缝隙中群居。耐热、耐旱,37℃和相对湿度25%的干热条件下,繁育一代仅需25天。在30℃下,繁育一代40天。
谷斑皮蠹饲养方法:
发育最适温度32-36℃。耐干性强,在植物含水量2%的情况下,仍能顺利繁殖和发育。耐冷耐热能力也很强,比一般的仓库害虫能够忍耐更冷更热的环境。杂食性,危害多种动、植物,如小麦、大麦、麦芽、燕麦、黑麦、玉米、高粱、稻谷、面粉、花生、干果、坚果、奶粉、鱼粉、血干、蚕茧、皮毛、丝绸等。
谷斑皮蠹雌雄分辨:
雌虫一般大于雄虫。雄虫触角棒3-5节,末节长约为第9、10节的总和,雌虫触角棒3-4节。触角窝后缘隆线特别退化,雄虫约消失全长的1/3,雌虫约消失全长的2/3。老熟幼虫,体呈纺缍形,长0.4-0.7cm,背面乳白色至红褐色或淡褐色。第1腹节端背片最前端的芒刚毛不超过前脊沟。身体背面的箭刚毛多着生于背板侧面,尤其在腹末几节背板最集中,形成密的暗褐色毛簇。箭刚毛末节呈头状,其长度约等于其后方4个小节的总长。
谷斑皮蠹繁殖方式:
成虫羽化后2-3天开始交尾,一次交配可使雌虫所产卵全部可育,但交配两次可极大地提高产卵量。卵多散产,每次产卵50-90粒,卵长筒形稍弯曲,一端纯圆,另一端较尖并着生许多刺状突,刺突基部粗,端部细。初产时乳白色,后变为淡黄色。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