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介绍了我国部分省市的陪产假规定以及相应的工资制度。陪产假一般为7至30天,晚育夫妻和符合条件的夫妻可享受更多的陪产假。在休产假期间,工资制度因地区而异,有些地方陪产假可转到女方的产假中去。另外,部分省份对晚育的夫妻还提供了护理假和生育津贴等额外福利。
法律分析
一、男职工的陪产假规定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于依法登记结婚的夫妻,女方在享受产假期间,男方享有相当时间的假期,用以陪伴、照顾和关爱对方。劳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并未对陪产假做出明确的规定,具体要看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规定,基本都见于各地的计划生育条例中,法律地位也不高。当然,还存在有的地方有陪产假,有的地方没有陪产假的情况。
多数省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条例》中规定男方陪产假一般是7天,晚婚晚育可延长至10天。但是也有长达30天的陪产假,例如河南省。陪产假期间的工资制度各单位也都不尽相同,奖金福利不变。还有部分地区可将男性的陪产假转到女方的产假中去,由女性代替男性休假。
男二十五周岁、女二十三周岁以上初婚的为晚婚;已婚妇女晚婚后生育或者二十四周岁以上生育第一个子女的为晚育。实行晚婚、晚育的夫妻双方,享受下面的优待:
国家工作人员和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实行晚婚的,其婚假为30天;实行晚育的,其产假为105天,并给男方护理假15天;
育龄夫妻系城镇居民,领取了《独生子女父母光荣证》的,享受优待与奖励:
在产假期满前领证的,女方产假增加50天,并给男方增加护理假5天。
以下列举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几个省市关于陪产假的规定。
(1)上海陪产假规定是只有晚育的夫妻男方才享有3天陪产假。
(2)河北晚婚晚育的夫妻给予男方护理假十天。
(3)重庆晚育者产假期间,男方所在单位应给护理假七个工作日,护理假视为工作时间。
(4)深圳市新劳动法陪产假规定,女职工满23周岁依法登记结婚后怀孕生育第一个孩子(包括生育双胞胎和多胞胎)的初产妇,可延长产假30天,并给予男方护理假10天。
(5)广东省女方产假期间给予男方陪产假10天。
(6)湖南省晚育的男方享受陪产假十五天。
(7)山东晚育陪产假7天,视为出勤,工资照发,福利待遇不变。
(8)山西晚育陪产假15天。
(9)陕西晚育陪产假10天。
(10)湖北晚育护理假10天。
(11)江苏省晚育护理假10天。
二、休产假工资怎么发
第一,保胎假,工资按照病假发
保胎假是由医生开证明,所以按病假待遇发放工资。
第二,产前假,工资按八成发。
怀孕7个月以上,如工作许可,经本人申请,单位批准,可请产前假两个半月。部分属于地方法规规定必须给假的情况,单位应批准其休假,工资按照员工以往每月实发工资标准的八成发。
第三,产假,生育津贴
在实行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支付标准按本企业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标准支付;在没有开展生育保险社会统筹的地区,生育津贴由本企业或单位支付,标准为女职工生育之前的基本工资和物价补贴。
产假包括:98天+30天(晚育)+15天(难产)+15天(多胞胎每多生一个婴儿),领生育津贴。生育津贴是国家补贴给企业,用来发放产假期间工资的,但它的计算方法与公司在社保处的申报工资基数有关,所以实际中的生育津贴与产假工资并不相等,所以有规定:产假工资和生育津贴,就高领取,简单说来就是:
1.如果员工的产假工资(即员工以往每月的实发工资标准,下同)高于生育津贴,那就按产假工资发员工就OK,生育津贴下来,归企业.
2.如果员工的产假工资低于生育津贴,那可以先按产假工资发员工,然后生育津贴下来,将与产假工资的差额补给员工,剩下的还是归企业.
第四,哺乳假,六个半月按照工资八成发,再延长期间按七成发。
女职工生育后,若有困难且工作许可,由本人提出申请,经单位批准,可请哺乳假六个半月,工资按员工以往每月实发工资标准的八成发,再延长期间按七成发。
可以这样说产假是一个大的类别,里面还包含了保胎假、哺乳假等等。既然如此,在计算工资的时候也就要区别是在哪段时间的工资。但总的来说这些假期期间所发的工资都可以叫做产假期间工资。
三、单独二胎产假多少天
根据我国已经出台的一些计生和计生部门工作人员的说法得出的结论是:单独生育二胎与生第一个孩子相比,生二孩的产假福利会缩水,比如没有晚育假了,女方少休30天。但是,符合生育的二胎仍然可以继续享受生育津贴。
结语
陪产假规定因地区而异,多数省份规定男方陪产假一般是7天,晚婚晚育可延长至10天。陪产假期间的工资制度各单位也都不尽相同,奖金福利不变。部分省份将男性的陪产假转到女方的产假中去,由女性代替男性休假。对于单独二胎产假天数,多数省份规定为98天,但也有省份规定为60天。在计算工资时,应根据员工产假期间的实际工资标准计算。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2022修正):第七章 婚姻家庭权益 第六十 夫妻双方应当共同负担家庭义务,共同照顾家庭生活。
女方因抚育子女、照料老人、协助男方工作等负担较多义务的,有权在离婚时要求男方予以补偿。补偿办法由双方协议确定;协议不成的,可以向人民提起诉讼。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章 民事权利 第一百一十二条 自然人因婚姻家庭关系等产生的人身权利受法律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章 一般规定 第一千一百六十九条 教唆、帮助他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与行为人承担连带责任。
教唆、帮助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侵权行为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该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未尽到监护职责的,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