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种观点: 可以,但是有条件。个人所得税可以零申报的条件1、办理了税务登记就要到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这个征管法规定的。2、一般的,如果你是工业或商业,那国税地税都要去进行纳税申报的,如果你是服务业,那也是两边都要跑的,中外合资和新企业,大部分的税都是国税管,只有城市房地产税和印花税、个人所得税这几个是地税管,外商企业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这些都是免的。3、你现在没有收入,你到税务机关要相关税收的申报表,然后在空表上盖章去交就行了。4、有些申报表有不能报空表的,比如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如果有职工的月工资超过3500的,就可能要扣税,还有印花税申报表,那根据注册资本×万分之五,城市房地产税申报表,是根据公司的土地和房产价值算的个税怎么进行网上零申报方法如下:打开国税网上纳税申报系统,输入纳税人识别号和密码进入纳税主界面,点击报税。国税申报主要分四部分:代征地税、纳税人信息采集表、小规模纳税人申报表和企业税负变化表。其中代征地税因需要用到后面报表的数据,所以最后申报。先填写纳税人信息采集表,主要填写填表人和联系手机,以方便接收税务机关短信。在进行小规模纳税人申报时,需要先删除两个报表: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清单和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其实不是真正的删除,而是删除与其它报表的关联性,删除之后报表还是存在的。如果不删除这两张报表就会报错,不能正常申报。删除也很简单,点击鼠标右键点删除即可。按顺序填写税额抵减情况表、申报表主表辅助填报工具和纳税申报表,注意一定要按顺序填写,否则系统会有错误提示。具体的填写方法是直接补零保存即可。填写营改增试点企业税负变化表,也是直接补零保存即可。填写代征地税申报表,注意点选黄色方框内的税率,城区和郊区税率是不一样的。此表是2015年新增的报表,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纳税人负担,实行“一税两费”。点保存,再正式申报就行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扣缴税款登记证件;税务机关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可以只在其税务登记证件上登记扣缴税款事项,不再发给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第3种观点: 法律主观:公民之所以需要交税,一是公民享用公品的相应义务,二是调节收入差距平衡利益分配。一、个税零申报的操作流程1、首先,下载自然人税收管理系统扣缴客户端。2、进入客户端主界面,点击人员信息采集,主录入员工的姓名、身份证号,入职日期等。再点击专项扣除信息采集,这个主要是采集员工的六项扣除信息。3、做好资料录入后,点击综合所得申报。4、进入综合所得申报界面,点击正常工资薪金所得后面的填写。5、进入个税工资填写界面,选择添加或者导入,就是添加或者导入员工的信息资料。6、资料导入后,页面中间会弹出员工的信息,本期收入都填写零。填写好之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提交数据。二、2019新个税阶梯税率表1、工资范围在5000元以下的,不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2、工资范围在5001元-8000元的,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3、工资范围在8001元-17000元的,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10%。4、工资范围在17001元-30000元的,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0%。5、工资范围在30001元-40000元的,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25%。6、工资范围在40001元-60000元的,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0%。7、工资范围在60001元-85000元的,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35%。8、工资超过85000元,没有上限,缴纳个人所得税税率为45%。三、新个税专项附加扣除金额是多少1、子女教育每个月扣除标准为1000元,一年可扣除12000元。2、继续教育每个月扣除标准为400元,一年可扣除4800元,若是进行技能职业教育或者专业技术职业资格教育一年可扣除3600元。3、大病医疗一年最高可扣除60000元。4、住房贷款利息每个月扣除标准为1000元,一年可扣除12000元,若夫妻双方在同一城市工作,可以选择一方来扣除。5、住房租金每个月扣除标准是1500元、1000元和800元,扣除金额需要根据城市而定。6、赡养老人每个月扣除标准为2000元,一年可扣除24000元,若不是独生子女,共同赡养老人,子女平均扣除,赡养老人年龄需要在60周岁及以上。希望上文的的内容会有所帮助。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五条 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 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
第1种观点: 法律主观:小规模纳税人 零申报流程: 国税报税: 1、每月电话申报 2、每月填写小规模 申报表 。一式三份。一季度一交。 一般1月,4月,7月,10月15日之前报所得税时交。 3、每季度报所得税。 地税报税: 1、每月报城建税,教育附加费, 个人所得税 。 2、还有残疾人保障金,价格调节基金,防洪基金。(一般一年交一次) 3、工会经费。 若无业务,表中报零即可。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五条纳税人必须依照法律、行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办理纳税申报,报送纳税申报表、财务会计报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纳税人报送的其他纳税资料。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规规定或者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确定的申报期限、申报内容如实报送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报告表以及税务机关根据实际需要要求扣缴义务人报送的其他有关资料。《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二十税务机关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征收税款,不得违反法律、行规的规定开征、停征、多征、少征、提前征收、延缓征收或者摊派税款。农业税应纳税额按照法律、行规的规定核定。
第2种观点: 可以,但是有条件。个人所得税可以零申报的条件1、办理了税务登记就要到税务机关进行纳税申报,这个征管法规定的。2、一般的,如果你是工业或商业,那国税地税都要去进行纳税申报的,如果你是服务业,那也是两边都要跑的,中外合资和新企业,大部分的税都是国税管,只有城市房地产税和印花税、个人所得税这几个是地税管,外商企业的城建税、教育费附加这些都是免的。3、你现在没有收入,你到税务机关要相关税收的申报表,然后在空表上盖章去交就行了。4、有些申报表有不能报空表的,比如个人所得税申报表,如果有职工的月工资超过3500的,就可能要扣税,还有印花税申报表,那根据注册资本×万分之五,城市房地产税申报表,是根据公司的土地和房产价值算的个税怎么进行网上零申报方法如下:打开国税网上纳税申报系统,输入纳税人识别号和密码进入纳税主界面,点击报税。国税申报主要分四部分:代征地税、纳税人信息采集表、小规模纳税人申报表和企业税负变化表。其中代征地税因需要用到后面报表的数据,所以最后申报。先填写纳税人信息采集表,主要填写填表人和联系手机,以方便接收税务机关短信。在进行小规模纳税人申报时,需要先删除两个报表:应税服务扣除项目清单和纳税申报表附列资料。其实不是真正的删除,而是删除与其它报表的关联性,删除之后报表还是存在的。如果不删除这两张报表就会报错,不能正常申报。删除也很简单,点击鼠标右键点删除即可。按顺序填写税额抵减情况表、申报表主表辅助填报工具和纳税申报表,注意一定要按顺序填写,否则系统会有错误提示。具体的填写方法是直接补零保存即可。填写营改增试点企业税负变化表,也是直接补零保存即可。填写代征地税申报表,注意点选黄色方框内的税率,城区和郊区税率是不一样的。此表是2015年新增的报表,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纳税人负担,实行“一税两费”。点保存,再正式申报就行了。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第十三条 扣缴义务人应当自扣缴义务发生之日起30日内,向所在地的主管税务机关申报办理扣缴税款登记,领取扣缴税款登记证件;税务机关对已办理税务登记的扣缴义务人,可以只在其税务登记证件上登记扣缴税款事项,不再发给扣缴税款登记证件。
第3种观点: 法律主观:小规模纳税人 零申报流程: 国税报税: 1、每月电话申报 2、每月填写小规模 申报表 。一式三份。一季度一交。 一般1月,4月,7月,10月15日之前报所得税时交。 3、每季度报所得税。 地税报税: 1、每月报城建税,教育附加费, 个人所得税 。 2、还有残疾人保障金,价格调节基金,防洪基金。(一般一年交一次) 3、工会经费。 若无业务,表中报零即可。法律客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一条规定,为了加强税收征收管理,规范税收征收和缴纳行为,保障国家税收收入,保护纳税人的合法权益,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规定,凡依法由税务机关征收的各种税收的征收管理,均适用本法。 第三条规定,税收的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法律授权规定的,依照制定的行规的规定执行。任何机关、单位和个人不得违反法律、行规的规定,擅自作出税收开征、停征以及减税、免税、退税、补税和其他同税收法律、行规相抵触的决定。 第四条规定,法律、行规规定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纳税人。法律、行规规定负有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义务的单位和个人为扣缴义务人。纳税人、扣缴义务人必须依照法律、行规的规定缴纳税款、代扣代缴、代收代缴税款。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