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区别

法律行为成立和生效的区别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第1种观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有:1、有效民事行为。有效的民事行为有三个要:(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合法。2、无效民事行为。所谓无效民事行为,是指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条件,因此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法律无效,确定无效的行为;3、可撤销民事行为和待确定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又称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自愿撤销可以自始至终被消灭的民事行为。待确定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只有经过特定当事人的行为,才能确定生效或者不生效的民事行为。无效合同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绝对、确定、当然、永久地不按照行为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发生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3种观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是什么内容??1、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要件。 2、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的规定。 3、可撤销或可变更,指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不完全符合法定有效要件的规定。 4、效力待定,指民事行为有效与否,取决于他人追认,经追认后有效。 生效是指发生法律效力。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 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经追认后有效。 1、有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符合法定要件。 2、无效是指民事法律行为不符合法定的有效要件的规定。 3、可撤销或可变更,指民事行为的意思表示存在瑕疵,不完全符合法定有效要件的规定。 4、效力待定,指民事行为有效与否,取决于他人追认,经追认后有效。 生效是指发生法律效力。 可撤销的民事行为,撤销后自始无效。 无效的民事行为,自始无效。 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经追认后有效。这样说理解吗?

第1种观点: 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状态有:1、有效民事行为。有效的民事行为有三个要:(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真实;(3)内容合法。2、无效民事行为。所谓无效民事行为,是指不具备或者不完全具备民事法律行为有效条件,因此不能产生行为人预期的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其本质是一种法律无效,确定无效的行为;3、可撤销民事行为和待确定民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又称相对无效的民事行为,是指根据法律规定,行为人自愿撤销可以自始至终被消灭的民事行为。待确定的民事行为,是指民事行为虽已成立,但是否生效尚不确定,只有经过特定当事人的行为,才能确定生效或者不生效的民事行为。无效合同是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指已经成立的民事行为,严重欠缺民事行为的生效要件,因而自始、绝对、确定、当然、永久地不按照行为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意思表示发生预期效力的民事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2种观点: 法律分析:民事法律行为,简称为法律行为,是指民事主体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合法行为。民事法律行为以发生一定的民事法律效果为目的,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要素,民事法律行为是合法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有四种,分别是有效民事法律行为、效力待定的民事法律行为、可撤销的民事法律行为以及无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事主体通过意思表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的行为。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

第1种观点: 一、民事法律行为生效的条件是什么1、民事法律行为的有效要件是:(1)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意思表示真实;(3)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4)不损害国家和他人合法权益。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第一百四十五条 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纯获利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或者与其年龄、智力、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实施的其他民事法律行为经法定代理人同意或者追认后有效。相对人可以催告法定代理人自收到通知之日起三十日内予以追认。法定代理人未作表示的,视为拒绝追认。民事法律行为被追认前,善意相对人有撤销的权利。撤销应当以通知的方式作出。二、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是什么民事法律行为的构成要件如下:1、当事人。即进行民事法律行为的民事主体;2、有意思表示。单方法律行为,当事人意思表示完成,法律行为既告成立;双方法律行为,互相意思表示一致时法律行为方告成立;3、标的须确定并且可能。标的的确定,指关于标的表示须达到能被具体认定的程度。

第2种观点: 民事法律行为需具备以下条件方有效:1,行为人需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2,行为人意思表示真实3,符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4,不得违背公序良俗。特殊情况下,民事行为还应具备法律规定或当事人约定的特别有效条件才能产生法律效力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四十三条 【民事法律行为有效的条件】具备下列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效:(一)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二)意思表示真实;(三)不违反法律、行规的强制性规定,不违背公序良俗。第一百五十 【附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附条件,但是根据其性质不得附条件的除外。附生效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民事法律行为,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第3种观点: 法律分析:法律行为的成立,是指当事人意识表示的完成,其着眼点在于某一法律行为是否已经客观存在。而法律行为的生效,是指法律行为的当事人约定的权利义务内容产生了法律效力,其着眼点在于法律是否对某一已成事实的法律行为的效果给予积极性评价。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一百三十四条 民事法律行为可以基于双方或者多方的意思表示一致成立,也可以基于单方的意思表示成立。法人、非法人组织依照法律或者章程规定的议事方式和表决程序作出决议的,该决议行为成立。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