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凿壁偷光作者是谁

凿壁偷光作者是谁

来源:五一七教育网


匡衡(生卒年不详),字稚圭,东海承(今山东省陵镇)人。西汉后期丞相,经学家。匡衡家族世代务农,但其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匡衡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后历任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光禄勋、御史大夫等职。汉元帝曾让其居于殿中为师,为朝内讲授诗赋。建昭三年(前36年),丞相韦玄成病死,匡衡代之为相,赐封乐安侯。建始四年(前29年),因奏佞臣中书令石显之事未成,请求谢职。汉成帝屡安抚,并赐以美酒、肥牛。翌年,其封地乐安侯国与当地临淮郡发生土地争端,有人告发匡衡封邑多占土地四百顷,又因其子匡昌醉后杀人,被捕入狱,匡昌的弟弟结伙劫狱营救。诸事并发,匡衡惶惶不安,免冠待罪。后免官为民,病死家中。在治民问题上,匡衡极力主张“礼让为国”,并主张首先从君臣做起。要做到“民不争”“下不暴”“众相爱”,必须整顿吏治,使“公卿大夫相与循礼恭让”。匡衡还提出“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放郑、卫,进雅、送,举异才,开直言,任温良之人,退苛薄之吏”等政治主张,这对医治千疮百孔的政治无疑起到了一定的进步作用。

小编还为您整理了以下内容,可能对您也有帮助:

凿壁偷光出自于谁

出自西汉匡衡。

凿壁偷光是出自西汉匡衡苦学故事。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

古时候,有个少年叫匡衡,勤奋好学,但家境贫穷,无钱买蜡烛照明供他读书。他家邻居是个富庶的人家,夜晚点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苦于无法读书,冥思苦想之后豁然开朗有了办法。就在自家的墙壁上凿了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

凿壁偷光是出自谁的苦学故事?

匡衡。

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成语出处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白话释义

《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字稚圭,勤奋学习而没有蜡烛,邻居家有蜡烛而不逮捕。张衡于是穿壁引来了隔壁的光,把书照着光来读。”

扩展资料:

近义词

囊萤映雪,汉语成语,读音为náng yíng yìng xuě,比喻贫士苦读的典故。

成语出处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虽无汗马眠霜苦,曾受囊萤映雪劳。” 

白话释义

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一折:“车胤用口袋装萤火虫来照书本,孙康利用雪的反光勤奋苦学。”

凿壁偷光是出自谁的苦学故事?

凿壁偷光是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原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学习的事情。

成语启示:由于匡衡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我们要学习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匡衡不怕艰难学习的恒心与毅力。

扩展资料:

关于匡衡出生地,目前有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鲁城镇匡王村、今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王庄乡匡谈村、今山东省苍山县兰陵镇境内等说。还有一种说法,说匡衡的祖籍是东海承人,到了匡衡时代迁到了山东邹城,又把山东邹城匡庄村视为匡衡的故乡。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凿壁偷光

《凿壁偷光》的作者是谁?

《凿壁偷光》的作者是葛洪,人称“葛仙翁”,丹阳句容县(今江苏省句容县)人。他描写匡衡凿壁偷光、勤学苦读而成名的故事。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