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第二期集中研训记

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第二期集中研训记

五一七教育网 2025-10-31
导读10月26日,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高中校区报告厅内,校长张天佑带领中层干部,高中校区学科负责人以及集团十一个校区的带队领导和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共同为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第二期活动拉开序幕。本次活动旨在深化“学为中心”理念,推动教学实践从“听中学”向“做中学”深刻转变,为青年教师指明专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有效助力其实现快速成长与能力提升。 本次活动特邀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估部主任张丰作专题讲座。张主任长期深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研究,主持多项省级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其在校本研修、作业及评价改

10月26日,郑州市第四十七中学教育集团高中校区报告厅内,校长张天佑带领中层干部,高中校区学科负责人以及集团十一个校区的带队领导和青年教师齐聚一堂,共同为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第二期活动拉开序幕。本次活动旨在深化“学为中心”理念,推动教学实践从“听中学”向“做中学”深刻转变,为青年教师指明专业发展方向与目标,有效助力其实现快速成长与能力提升。

本次活动特邀浙江省教育考试院评估部主任张丰作专题讲座。张主任长期深耕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与管理研究,主持多项省级重大教育改革项目,其在校本研修、作业及评价改革领域的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张主任在《探寻学习机制的转变——迎接素养导向学习新时代》讲座中,系统阐述了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路径。他指出,教育正经历从“教为中心”向“学为中心”的深刻变革,核心在于通过设计学习任务,驱动学生从“听中学”转向“做中学”。项目化学习作为关键实践,以驱动性问题等四要素重塑课堂,推动学生成为学习主体。这既是对学习本质的回归——促进思维、自我教育及社会性成长,也旨在实现从知识传递到素养生成的根本跨越。

青年教师共赴成长之约

张校长作指导总结讲话

张校长在总结中指出,本次讲座内容深刻,其收获与启发因教师个人知识背景、实践经历而异。他强调,学校将立足本土教育实际,一方面通过构建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推动教师将培训内容 “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现个人专业提升与学校内涵建设协同发展;另一方面,以我校省一级学科思想政治学科为引领的项目化学习实践扎实推进,既点燃了学生学习兴趣与探究热情,也为深化教学改革、破解育人难题探索出可行路径,为同类学科教学创新提供了有益借鉴。

副校长肖国红参加活动

纪委吕鹏飞参加活动

副校长崔杨柳主持活动

专注学习汲智慧,潜心育人绽芳华

本次活动为全体教师搭建了交流互鉴的平台。大家以交流启迪智慧,以实践促进成长,致力于将先进教育理念深度融入教学日常,切实转化为推动集团内涵发展的持续动力,锤炼专业精进的育人团队。

本次活动在教师群体中引发了深度思考与认真研讨。会后,教师们将所学与自身教学实践相结合,形成了丰富的实践感悟。

学思践悟 知行合一

初中广电校区 韩凯依

本次青年教师培训让我收获满满。张主任以深入浅出的方式讲解现代教育理念与教学方法,使我深刻意识到,课堂不应仅停留于知识灌输,更需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养。在教学设计工作坊与课堂实录分析中,我掌握了科学设定教学目标、优化教学环节的方法,为提升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同期的魅力班主任大会同样触动人心。优秀教师分享的班级管理经验与职业成长故事,让我真切感受到教育工作的责任与温度;小组讨论与互动交流,则进一步激发了我对教学创新的思考。

作为青年教师,我愈发明确自身使命。未来,我将持续学习、反思实践,不断提升专业能力,以爱心与智慧陪伴学生成长,努力成为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好老师。

初中中州校区 李芳正

有幸参与张主任的《探寻学习机制的转变——迎接素养导向学习新时代》培训,让我对素养导向教学有了更深认知。

张主任的讲座让我明白,教学改革是持续进阶、推陈出新的过程,教师是其中关键一环。他对学习发生机制的阐述发人深省:既要关注 “学生做什么”,精心设计学习任务;也要关注 “教师怎么做”,思考如何有效促学。例如课堂中,需设计学生深度参与的任务情境,同时做好学习组织、指导等助学行为,让学习真正发生并留下素养印记。

此次培训让我意识到,在素养导向新时代,要积极转变学习机制,将核心素养培养融入教学全程,优化教师助学行为,助力学生实现素养全面提升。

初中杨金校区 孙晨霖

聆听张主任的讲座后,我深受触动。其讲座精准点明当前教学正从 “知识传递” 向 “素养培育” 深刻转型,这让我反思自身语文课堂:是否仍过度执着于篇章字句拆解,却忽略了学生整体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的培养?

素养导向的学习,要求将学习过程归还学生,设计真实且有意义的学习情境。比如教授散文时,不应仅停留在分析修辞手法,更需引导学生通过项目化学习,去体验、感悟并创造性表达,让语文知识在实践应用中内化为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未来教学中,我需努力转变角色,成为学习机制的设计者,而非单纯的知识传授者,助力学生真正成为积极自主的学习者,从容应对素养新时代的挑战。

郑东思贤校区 张冬冬

在《探寻学习机制之变——迎接素养导向学习的新时代》培训中,“作业改革新视角”这一主题令我深思。

随着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级,我们正主动优化作业设计,褪去不必要的机械重复,让作业重新回归巩固学识、启发思维、滋养兴趣的本真定位,让孩子们在适度的探索中保持好奇、收获成长,让学习成为充满获得感的愉悦旅程。

这场关于作业改革的思考,让我看到的不仅是方法的更新,更是教育人文精神的回归。当作业不再是冷冰冰的任务,而成为连接知识与生活、学校与社会、今天与未来的桥梁,教育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使命。这正是作业改革的深刻内涵——让每个孩子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既学会学习,更学会生活;既积累知识,更绽放生命。

一三一校区 魏彦利

有幸与集团 并肩成长,在青年教师成长共同体平台的赋能下,我愈发坚定了深耕教育的初心与方向。

张主任以 “学习真实发生” 为核心的讲座,凭借鲜活案例与深刻洞见,让我对教学设计与评价的短板有了清醒认知。这一理念恰与我校注重课堂规范的要求高度契合,课堂需精心设计任务载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深度思考、扎实练习,真正激发“愿意学、主动学”的内在动力。专家理念与前辈指引不谋而合,让我明确了前行路径——将所学所悟沉淀内化,在课堂实践中勇敢践行变革。

教育之路,仰望星空需以脚踏实地为基。未来,我将带着这份理念共鸣与成长力量,与各位同行者携手共进,在深耕课堂、赋能学生的过程中,继续走好这条充满幸福感的教育征途。

艺术小学 张婧雯

在本次培训中,张主任提出的“课内外学习任务整体设计”框架令我深受启发,该框架围绕“预学-随堂-课后-单元”构建任务链,实现从知识到素养的有效衔接。例如,预学任务可设计为“课文批注+核心问题初探”,引导学生带着思考走进课堂;随堂任务则可安排学生阐述“从哪个词句读出人物性格”,将赏析思维转化为显性表达,促进学生从敢于表达到乐于表达,推动课堂从教师讲授转向学生讨论。

这次培训让我深刻认识到,课内外任务应紧密围绕学生思维发展和素养目标,将课堂的读与思延伸至课外的用与写,帮助学生在任务驱动中逐步提升阅读理解、思维能力和写作表达。

一二三校区 关龙飞

我聆听了张主任专题讲座,深受启发。张主任以生动案例揭示当前课堂中“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补学”等问题,提出“学习设计”这一核心突破点。他强调,真正学习应发生在学生思考与实践探索中。

通过“液体蒸发探究”与“美国史课堂”等案例,我深刻认识到“任务驱动”与“学习支架”的重要性。教师需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习策划者”,通过精心设计的任务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与高阶思维。项目化学习作为典型路径,有效促进知识应用与社会性成长的融合。

此次培训让我明确,教学改革关键在于转变学与教的方式。今后我将积极践行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设计”,注重任务导向与思维工具支持,让学习真实发生,助力学生素养全面提升。

领航南校区 李雪珍

有幸聆听张主任《探寻学习机制的转变——迎接素养导向学习新时代》讲座,深受启发。张主任提出的“学习活动设计先于教学设计”理念,打破了我以“如何教”为起点的备课惯性,转向以“学生如何学”为核心的教学思考。

讲座中强调,作业不应是课堂附属,而是学习过程的关键环节。从思考到阐述讨论,再到巩固反馈,作业应构成完整的学习链条。这促使我反思如何设计更具思维价值的作业,实现课堂学习与课后实践的深度融合,引导学生完成从“课内沉浸”到“课后深度”的延续。

未来教学中,我将积极践行“任务驱动”的学习设计理念,通过精心设计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关注学习机制的有效构建,助力学生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思齐校区 赵雯雅

张主任的精彩讲座如及时雨,为我拨开教学迷雾,指明职业发展方向。素养导向时代,学习不再是单纯的知识接收与记忆,教学改革必须从“知识立意” 转向 “素养立意”,项目化学习(PBL)正是关键路径。它通过创设真实、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完成项目时,主动构建知识、锤炼思维、学会合作、勇于创新,最终培育核心素养。

作为新教师,我深知从理念到实践的跨越充满挑战。未来教学中,我会大胆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积极探索项目化学习实践模式,迎接素养导向学习新时代,为培养能适应未来、创造未来的新一代贡献力量!

东校区 史晓鸽

我聆听了张主任学习机制转变讲座,收获颇丰。他强调教学改革需重 “学习任务” 设计,以任务驱动素养落地,还系统阐述从目标到情境、任务序列化的完整流程,为课堂转型及课内外学习一体化提供前瞻指引。

反思自身教学,常存在重 “教” 轻 “学” 问题。今后我会探索任务导向学习设计,激发学生主动性,培养其思考与表达能力,同时结合东校区学情灵活调整设计,借鉴讲座案例,加强 “理论 + 案例 + 实操” 结合,助力自身教育理念的转化。未来我将立足实际,因课制宜推进教学优化。

高中校区 肖梦雅

张主任的讲座以 “素养导向” 为核心,清晰勾勒出学习机制的转型路径。讲座从语文项目化学习 “眼中的彼此” 案例切入,生动展现了通过多元支架搭建、立足学生立场的任务设计,如何有效激活学生认知,进而聚焦课堂任务与作业功能的重构,明确学习需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探究、沉浸式体验与系统性整理,最终落脚 “任务中心课堂”,强调以 “资源 + 任务” 的支架式设计,让深度学习真正发生。

这场分享令我深刻领悟到,青年教师的成长本质是从 “教知识” 到 “育素养” 的思维跃迁。我们需以学生立场搭建任务框架,用多元实践替代机械训练,在真实情境中助力学生构建思维模式、沉淀核心能力。这不仅是教学方法的革新,更是教育理念的迭代升级。唯有让学习机制精准适配素养成长需求,才能真正回应新时代的育人使命,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全面型人才。

高中校区 王笑雪

有幸聆听了张主任讲座,我对 “素养导向” 下的项目式学习形成了全新认知与实践思路。后续我将以物理课程为切入点,深入推进项目式教学探索:一方面精心筛选 “节能灯改造” 等贴合学生生活的项目主题,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锤炼实践能力与协作意识;另一方面细化评价体系,打破 “重成果轻过程” 的局限,重点关注学生探究过程中的思维进阶与素养成长,让项目式学习真正成为素养培养的有效载体。

张主任关于 “教师反思实践是行动机制关键” 的观点令我深受启发。未来我将构建 “课前 - 课中 - 课后” 闭环反思模式:课前复盘学情分析的精准度,确保教学预设贴合学生实际;课中实时捕捉学生反馈,灵活调整教学节奏与讲解方式;课后聚焦 “素养是否真正提升” 这一核心,持续优化教学策略。我将带着这些思考扎根课堂,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素养导向教学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心得:各校区教师代表

图文:孙涛宏 王向静

审核:崔杨柳 宋宝春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