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五一七教育网。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民办高校招生寒冬:广东打响倒闭第一,未来路在何方?

民办高校招生寒冬:广东打响倒闭第一,未来路在何方?

五一七教育网 2025-09-28
导读2025 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寒冬”,民办高校首当其冲,而广东则成为了这场 “寒冬” 中率先响起 “倒闭预警” 的地区。曾经被视为 “香饽饽” 的民院校,如今正面临着招生难、生存难的双重困境,这不仅是个别地区的问题,更折射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危机。今年的民办高校招生季,用 “魔幻” 二字形容毫不为过。以往,即便招生形势严峻,民院校也大多端着 “本科” 的架子,降分补录幅度通常控制在 20 分以内,生怕降低了自身 “身价”。可如今,为了填补招生缺口,众多

2025 年,中国高等教育领域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 “寒冬”,民办高校首当其冲,而广东则成为了这场 “寒冬” 中率先响起 “倒闭预警” 的地区。曾经被视为 “香饽饽” 的民院校,如今正面临着招生难、生存难的双重困境,这不仅是个别地区的问题,更折射出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发展的深层危机。

今年的民办高校招生季,用 “魔幻” 二字形容毫不为过。以往,即便招生形势严峻,民院校也大多端着 “本科” 的架子,降分补录幅度通常控制在 20 分以内,生怕降低了自身 “身价”。可如今,为了填补招生缺口,众多民院校不得不放下身段,大幅降低录取分数。广东本科第三次征集志愿降分幅度高达 36 分,陕西民办高校降 30 分补录,更有甚者,广西本科第四次征集平行志愿直接取消分数,理论上 “0” 分学生也能迈入本科校门。

即便如此,招生情况依旧不容乐观。在广东 20 多所民院校中,有 14 所需要补录,经过三次征集志愿后,仍有多所高校未能招满。以湛江科技学院为例,该校原本计划招生 7544 人,最初仅录取 11 人,第三次征集志愿后,招生缺口仍有 2900 余人。广东的现状并非个例,从全国范围来看,民办高校的招生困境已逐渐显现。

民办高校陷入招生困境,背后原因错综复杂,最核心的问题在于 “性价比失衡”

。一方面,民办高校学费一路飙涨,部分院校年均学费在 3 万至 8 万元,甚至有院校高达 15 万元。按照年均 5 万元学费计算,4 年下来,加上生活开支等费用,总共需要 20 万至 30 万元,这笔费用在不少省会城市和地级市足以支付一套房子的首付。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公办院校一年学费仅 5000 至 1 万元,地方公办院校新增的应用型专业,学费更是仅为民办高校的 1/3。

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教学质量却原地踏步,甚至存在不少 “水专业”。一些民办院校为了盈利,设置的专业与市场需求脱节,学生寒窗苦读四年,毕业后却成为就业市场上的 “滞销品”。在当下的就业寒冬中,家长对教育投入的敏感度不断攀升。面对高昂的学费和不确定的就业前景,家长们自然更倾向于选择性价比更高的公办院校,即便孩子只能报考公办高职院校,也认为其就业更有保障。

从长远来看,民院校的生存压力还将持续加大。靠 “发文凭” 就能轻松生存的时代早已一去不复返,预计到 2034 年,高校生源将锐减 40%。这意味着,如果民办高校仍一味追求盈利,不注重提升教学质量和核心竞争力,在少子化的冲击下,必将成为最先被淘汰的对象。

不过,并非所有民办高校都在这场 “寒冬” 中束手无策。部分民办高校凭借精准的定位和特色发展,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

东莞城市学院紧密结合本地企业需求设置专业,此次招生缺额极少;珠海科技学院因就业前景良好且设有本硕连读项目,基本实现满额招生;福耀科技大学、宁波东方理工大学等特色民办大学,更是凭借独特的办学优势,受到高分考生的青睐。这些成功案例表明,民办高校并非没有出路,关键在于能否找准自身定位,实现转型发展。

在 “宽进” 成为民办高校无奈选择的当下,“严出” 问题更显突出。智联招聘报告显示,民毕业生首份工作薪资较公办院校低 22%,晋升周期延长 1.5 至 2 年,这进一步加剧了社会对民学历贬值的认知。要解决这一问题,“宽进严出” 不仅需要学校层面的努力,更需要学生和家长转变观念。学校不能再做 “文凭工厂”,而应成为培养学生真本事、助力学生就业的 “就业加油站”。例如德国的应用技术大学,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虽然挂科率高,但毕业生深受企业欢迎,一毕业就被企业 “争抢”。民办高校可以借鉴此类经验,加强与企业的合作,邀请行业专家参与教学,开设 “定制班”,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积累实战经验,提升就业竞争力。

教育部也已意识到民办高等教育发展中的问题,开始试点改革,将毕业生创业率、技能证书获取率纳入考核体系,倒逼民办高校进行教学改革。这一举措为民办高校的转型发展提供了引导,有助于推动民办高校回归教育本质,提升教育质量。

当学历的泡沫被现实戳破,教育的价值终将回归到真本事和真需求上。对于民办高校而言,唯有加快转型步伐,摒弃短期盈利思维,专注于提升教学质量、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未来,民办高等教育必将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那些缺乏特色、教学质量低下的民办学校可能会被合并或关门,而转型成功、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民办学校,则会在 “学历 技能双认证” 的道路上重建优势,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混日子的大学注定没有未来,只有真正以学生发展为核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民办高校,才能在这场 “寒冬” 中存活下来,迎来属于自己的春天。

Copyright © 2019- 517tt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1号-8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