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读的诗,是长大后才读懂的人生。
那些年背过的课文,突然攻击我!谁懂啊!小时候在语文课上划水背的课文,长大后居然成了我的“嘴替”!
最近刷到一个话题:长大才懂得语文课本的美,看看评论区,简直是大型破防现场!还记得那个被我们嘲笑“迂腐”的孔乙己吗?当年笑他穿着破长衫满口之乎者也,现在却在热搜上看到了:孔乙己文学——原来我们都在职场里穿上了那件脱不下的“长衫”。
有个热评扎心了:“本科毕业的我,在奶茶店打工时终于懂了孔乙己”。
《劝学》里的“锻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前觉得是句鸡汤废话,直到看见考研党晒出被翻出毛边的复习资料,图书馆清晨6点的队伍长得能绕食堂两圈。
最绝的是有个姐妹说:“考研焦虑到天天哭,看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瞬间清醒——想那么多干嘛,直接开干啊!”
柳宗元《小石潭记》“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直到后来才懂得——这哪是在写鱼啊,分明是在写都市里无所依托的每个我们!
初读不知书中意,再读已是书中人。
“当文字脱离了考试的枷锁,真正的情感才开始浮现”。
谈恋爱时才读懂《氓》,升学考公时才读懂《范进中举》,找工作时才读懂《孔乙己》,而谈婚论嫁时才读懂《孔雀东南飞》,就像网友说的:“教育具有滞后性,当子弹命中眉心的那一刻,才是真正学懂的瞬间”。
现在才明白,语文课本根本就是一本未来生活指南!
当年机械背诵时,教育已经在为我们预埋彩蛋。
所以谁说语文没用?它只是需要时间发酵!
那些背过的课文,总会在某个疲惫的下班路上,某个失眠的深夜,突然跳出来给你一记“温柔暴击”。
“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你去看看吧”
“花和人都会遭遇各种各样的不幸,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
小学六年级的细糠《丁香结》最后一段,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教育的前瞻性,文学的魅力就是在不知何年何月何地突然想起与眼前景色或者事物重叠在一起的那种惊喜。
人不会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如果我们不赶路,语文应该是所有学科里最浪漫的一门课程。
读书的本质是借命:人为什么要读书,因为读书是你这辈子唯一一次可以安全的穿越、转身附体的机会。
你可以用几十块钱买一个天才的思想,用几个小时走完别人几十年的弯路,这是最便宜实惠的灵魂移植。
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他的三观会被周围的人塑造,因为他没有别的输入途径,只能模仿周围,渐渐被环境同化,很难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个人如果坚持读书,哪怕内容不记得,但它依然存在于谈吐中,在气质里,在你的潜意识里。
它是启迪智慧的良方,是唤醒心智的道场。
更神奇的是你所感受的困惑挣扎和痛苦,早已有人感同身受并付诸于笔端。
你以为那些无人能懂的秘密和心事,书中其实已经有了更深的诠释,它指引我们前进的方向,这就是文学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