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要评价中国的外语教育,认为是“失败”乃至“彻底失败”的人肯定不在少数。我喜欢跟朋友们算这样一笔账:凡是受正规学校教育的人95% 以上都要学英语,英语占据青少年学习时间至少1/4 以上。那么有多少大学毕业生能读懂英文报纸,听懂英文广播,与老外用英语沟通交谈?我个人估计,不会超过10%。换言之,八成以上的中国青年将他们人生中学习阶段1/4 的宝贵时间资源打了水漂。假如说从总体概率上看人的一生创造的价值与他的受教育时间成正比,那么在较长一个时期内中国的总体国民财富由于不恰当的英语教育而减损20%,亦即中国每年因此产生的潜在经济损失达数万亿元人民币!
以上耸人听闻的计算和推论显然存在某种逻辑陷阱,但是我想用它来帮助读者充分意识到一种不恰当的教育的潜在和实在代价。首次帮助我自己认识到这一代价的人是一位来自美国丹佛大学的教授。我们在饭桌上聊起中国人学英语,她抱怨说美国学生不重视外语学习,并举一个笑话为证:“这个世界上有谁只会讲一种语言,那他很可能就是美国公民。”她明明是在自嘲,但我怎么听都觉得有些跟我显摆的味道。自己不用学外语,别人花大把时间精力学你的语言来与你沟通或辩论,结果无论如何努力也仍逊你一筹。当中国的年轻人早起晚睡狂练英语的时候,美国的同龄人在干什么?每念及此,我深感痛心。
构成美国权势基础的众多支柱之中,有两根支柱具有高度的相似性,一是美元,二是英语。世界各国都用美元作国际储备货币,美国就可以获得较低的利率、丰厚的铸币税和巨大的融资杠杆;世界各地都用英语作国际交流语言,美国人自己就不必全民学外语了。把自己的东西拿出来和天下人共享,结果就能获天下之大利,这个道理我们必须牢记在心,并且将来活学活用之。
在美元这个问题上,用建构主义的逻辑来解释,我们发现主观判断和客观事实之间的边界其实是很模糊的: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认为美元是权威的国际主导货币,于是在官方和民间外汇储备中以美元为主,结果恰恰是中日等国持有的巨额美元头寸支撑着美国的国际收支平衡,从而进一步证实和巩固一开始的判断。同样的逻辑也可以用来解释英语的国际地位。正是由于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人都把英语作为第一外语来学习,结果大大巩固了英语作为国际主流语言的地位,从而使我们(以及世界其他角落的人)的子子孙孙更加必然要学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