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分享的是:数字化专题:2023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
报告共计:85页
《中国中小学数字化转型调研报告》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比较教育研究所和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未来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对我国中小学教育数字化转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核心内容总结如下:
- 理论框架与调研设计:
- 研究现状与评价:国内外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评估集中在个别领域,缺乏反映全貌的工具;我国相关研究以区域性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主,需开展大规模调研以指导实践。
- 评估框架:构建了包括“结果”“过程”“输入”和“推动因素”四要素的OPIP评估模型,涵盖5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和57个三级指标。
- 调研基本情况:2022年3月启动调研,面向全国21个省市的中小学教师、校长或信息主管进行问卷调研,回收有效问卷并进行加权处理。
- 调研结果分析:
- 整体处于数字化阶段:综合指数为0.45,核心要素仍处于数码化阶段,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和数据与平台建设部分指标处于数字化阶段。
- 东部水平最高:东部地区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显著高于其他地区,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已进入数字化阶段,中西部和东北地区仍处于数码化阶段。
- 十二年一贯制学校最高:不同学段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差异不明显,但十二年一贯制学校在多个方面高于其他学校。
- 城市高于城镇和农村:城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程度在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方面显著高于城镇和农村。
- 调研主要结论:
- 引领为主导:有明确标准和建设要求的数字化转型程度较高,教学和评价数字化转型干预有限,体质健康监测是企业参与较多的实践。
- 教学核心流程未转型: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程度处于数码化阶段至数字化阶段之间,教学环节以数字资源应用为主,数据与平台难以满足需求,平台满足需求的认同度存在错位。
- 东中西部不均衡:数字基础设施建设相对均衡,但在智慧校园建设等方面存在差异,东部地区明显优于其他地区。
- 教师能力不足是挑战:教师对技术赋能课堂教学有一定了解,但参与校园数字化建设程度不高,各类型教师数字化终端设备配置不足。
- 教育新生态不均衡:学校对外合作呈现多途径和多样化,但在机构类型和城乡方面存在差异,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不足,城乡差异明显。
- 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发挥与企业协同效应;以教育评价改革为突破口推进核心要素数字化转型;教育数字化转型支持向西部、东北及农村倾斜;加强教师数字能力建设;进一步优化中小学数字教育生态系统。
以下为报告节选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