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创作激励计划#
基本不太可能了。
很多人拿英语取代法语举例子,说二十世纪英语取代了法语,所以以后也可能有其他语言文字取代英语。
这就是标准的【不懂得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叶英语全面取代法语成为世界语言的这个阶段,是内燃机和电气时代。英语取代法语不光是靠着美国和英国商人,更重要的是在这个阶段中,电影被发明、无线电普及到了全世界、流行音乐成为了重要的全球性文化产业、电视走进千家万户、以及最重要的一点:通过回形针计划二战后欧洲大批量的科技人才移民美国,使得美国真正到达了人类前沿科技的顶端。
真正把英语铺到地球每一个角落的,是十几所常春藤,是MIT、UC、加州理工、斯坦福,是阿波罗飞船和土星五号,是好莱坞,是百老汇,是迪士尼,是迈克尔杰克逊和迈克尔乔丹,是NBA,是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当然,F16、M16、CVN、B52的影响也一样是必不可少的。
英语取代法语,正好赶上了人类文明在二十世纪爆炸式发展的窗口。英语承载的文化信息和学术信息都凭着这个窗口爆发出了海量的内容并且借着科技发展带来的信息传播便捷化而快速铺遍全球。这才让英语有效地取代了法语曾经的地位。
然后时间来到二十世纪末,互联网出现了。最要命的是,互联网这玩意,还是基于英语的。
不知道各位对于今天的信息爆炸程度有没有什么理解:2024年的互联网上一天之内能产生的信息量,比整个人类文明从史前一百万年开始一直到1996年中国接入互联网这上百万年里累积产生的信息量加起来还要多。你今天抱着智能手机刷一天的知乎所摄入的信息量,比一百年前你的老祖宗一辈子接触到的信息量还要多。
而这些信息中,英语内容占比59.3%。
全球其他上百种语言加起来,没有英语一种语言内容量多。而且不光是量大:最重要的学术论文、最流行的文化作品、最大规模的科技公司、包括你此时此刻上网用的手机电脑里的编程语言,都在用英语。
很多人在看待人类历史发展的时候,都没有一个临界值的概念。有很多事情,没到那个临界点之前的时候什么可能都有,但是一旦过了那个临界点,后面的大局就不会再有什么变化了。
当然,这种情况很常见,因为人类文明毕竟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都没有什么实质的提升,却又在最近的一百来年里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我的父亲出生时人类尚未登上月球,今天60岁的他却已经能够每天抱着智能手机玩节奏大师。文明进化的速度已经远超过了大多数人的成长速度,那么脑子思路跟不上,也就是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至于有些愚昧的国人叫嚷着什么“真理在大炮射程之内,我们管子够硬了中文就随便取代英语”。也不想想,今天我国的军力对比美国,尚且还不如冷战时期苏联的水平。而苏联不论是在科学发展还是文化建设上也都完全不弱于当今的我国,饶是如此,你看俄语什么时候撼动过英语的地位了?
说回来:在未来,在人类依然存在且主导现实世界的情况下,除非核战争全球洗牌,否则基本上没有任何可能会出现英语的世界语地位被其他语言替代的情况。
当然,目前看来AI离消灭人类可能也没有几年了。到时候,英语也有不小的可能会被Python替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