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来人告诉你: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用我的经历来告诉你答案。
我是在幼儿园时期,就开始教孩子识字。等到孩子上完幼儿园,基本可以读一些故事书了。但是,这并不代表孩子喜欢。
现在,孩子上小学了,每天都有阅读打卡的任务。周六、周日是可以不打卡的。在周六、周日的时候,孩子一天也不打过。这说明什么?说明,孩子在内心其实是不喜欢阅读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不建议家长在幼儿园时期教孩子识字的原因。特别是家长,不要刻意去教孩子识字。
为什么呢?因为家长教孩子识字,大多数是用记忆的方式,让孩子记住。而幼儿园的孩子如果识字是老师教的话,老师是从兴趣的角度出发,这样让孩子更加轻松。
我记得我那时候就是,孩子如果回答对了,就夸孩子:宝宝好棒!太厉害了!
但是,这样其实是给了孩子压力。孩子小的时候,其实心理上是会“讨好”家长的。这种心理,相信很多家长也都有体会。
但是,老师在教孩子的时候,就完全不一样了。老师一般都是兴趣教学,孩子完全不会觉得有压力。
这一点,是我在孩子上小学的时候,感受到的家长教孩子,跟老师教孩子最大的差距。
我记得我孩子学形状的时候,老师让孩子从家里找三角形的、圆形的东西带到学校。这一点,真的是震撼到我了。我当时能想到的,就是给孩子放动画片、剪纸之类的。
很显然,老师这种教学方式,更加适合孩子。
所以,教孩子识字这类,我觉得还是老师开头比较好。因为,老师是以兴趣为主。等到老师开头之后,家长再发挥辅助作用,来不断巩固和提高就可以了。这样,既可以保持孩子的兴趣,也能提高孩子的能力。
还有一件事,也是让我感觉错过了很多。
当时,孩子幼儿园毕业的时候,有一个开笔仪式。因为我们已经提前教会了孩子写字,所以这个仪式,孩子没有多大的兴趣。
孩子这种表现,让我有一种我让孩子错过了初恋的悸动的感觉。感觉是因为我的过早干涉,让孩子失去了自己体会人生的机会。
这也是我劝很多家长不要刻意干涉的另一个原因。
对于孩子来说,成长也是只有一次的。父母可以参与,但是更多应该是陪伴,而不是干涉。因为,大多数父母的思维,都是重点论和结果导向论。
父母大多数的每一个决定,都觉得是对孩子有“好处”。但是,孩子,其实是需要自己变好的。
祝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