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句话不是我说的。
这句话作者刘道玉,武汉大学的老校长,他写了一篇文章,主要内容观点就是“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才的”。
这篇文章原载于2015年的光明日报。
刘老先生1981年到1988年担任武汉大学校,为武汉大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被称为当代蔡元培。
在刘老先生写的这篇文章当中,他提出一个著名的观点,一个人是否能够成才,只能决定于他自己。具体的说,取决于他自己的志趣理想和执着的精神。
具体包括下5个方面:包括酷爱读书、有悟性等,最重要的就是提出最核心的一点:一定要善于自学,这是成才的关键。
我们不否认名师的指点对于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但是我们也要清楚,人类文明的传承就是从自学开始的。
就大学教育而言,现在的课堂教授并起不到什么效果,将来必须要回到自学的节奏。
一个没有很强自学能力、自学动力的人,是不可能成为最杰出的人才的。
其实在我们身边也能发现,有些人天生就有自学能力,而更多的人是需要开发和引导的,这就体现出老师的作用。
不少的天才少年都有比较强的自学能力,我们身边也会有这样的人,他们上课根本就不怎么听讲,但是成绩却不差,他们有天赋说一方面,而他们更习惯于课下自学,课下自我研究恐怕才是主因。
即便是他们在人在课堂上心不在焉,但是他们的成绩却不差,这就是因为他们善于自学。
当然这里面还有一个极端的例子,英国科学家托马斯赫胥黎。
家里面非常贫穷,八岁才开始启蒙教育,只读了两年书,但是他后来变成了一个非常有名的科学家。
就是因为他完全靠自学,成为了精通动物学、植物学、矿物学、医学的博物学家,同时还精通法文、德文、意大利文、希腊文和拉丁文。获得了皇家奖章,还担任过伦敦大学的校长。
迄今自学仍然不能在大学普遍推广,原因就在于学习者有依赖思想,意志薄,弱迷信教师。
当前班级授课制,从客观上来讲确实是普及的教育,提高了全体国民的国民素质,但对于个人成才来讲,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于自己的发展,依赖于自己爱好读书,还有自学能力。
我们不说这些孩子,我们就说我们自己。
你现在回过头来,看你这一路走来你现在所掌握的能力,你现在所掌握的技能,基本上都是靠自学,基本上都是靠悟性,靠自己读书争取来的。
这当然不是否认老师的作用,但是我们也都熟悉一句话,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老师把我们领进了知识的殿堂,老师也给我们提供了各种便利的条件,老师其实也在用自己的力量,用自己的智慧照亮我们,也同时也静静的等待花开。
花开当然有外力的催促作用,但更重要的还在于我们自己。
结合今天小学老师教高中,在网上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是不在教育系统的内的人们,是无法了解其中的诸多细节的。
小学老师教高中,不是因为他是小学老师,而是因为他本身就有教高中的资格。
而在今天,用小学老师教高中,其实也是缓解高中教师短缺,提高高中教学效率的一项举措。
至于效果如何,其实我们都不必过于担心。教育系统内部的人会有相应的评价,会有相应的调整。而我们只是从自己的主观认识出发,并未见得真实了解情况。
更何况,借用老校长的观点,真正的人才都是自学成才的。
让孩子们发掘出自身的潜力,自学成才,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赛道,才能成才,才能创造属于自己的未来。